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因为跌倒而带来骨折等伤害事故,而老年人的骨量流失、骨骼再生能力差,因此骨折之后难恢复,病人多长期卧床。而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明显提高老年人腿部运动能力,防止老人跌跤。 Q 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会发生跌倒呢? A 人过了65岁,身体机能衰退速度会显著加快,尤其是腿部的肌肉、关节及周边韧带,所以老年人容易发生摔跤事故。 而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健身项目,讲究内外兼修,是注重动静结合的整体运动,要求所有动作必须在松腰、落胯、屈膝的姿势下完成,身体重心在各个方向上均有较大活动范围,因此练习太极拳有利于平衡功能的提高,起改善身体平衡和舒缓身心的作用。 01 奥秘一 ——提高站立平衡能力 提高伸膝肌群肌力 太极拳运动过程身体保持中正,两膝微屈动,腿部主要由股四头肌做“离心性收缩”。 而在肌肉离心性收缩时,都是以慢肌做功为主。在含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肌肉中,线粒体体积大且数量多,且“有氧代谢酶”的活性较高,故肌红蛋白的含量丰富,毛细血管网较发达,所以与快肌相比,慢肌不容易疲劳。 随着年龄增长,三种肌肉力量变化的曲线“坐标图”如图: 由图可见,三种肌肉收缩方式中,肌肉离心性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最大。 所以练习太极拳过程,伸膝肌群得到很大的锻炼。 两脚向上的力量 太极拳步法练习中,重心落在支撑腿,另一腿轻轻提起,脚尖向上勾,脚跟先着地,慢慢过渡到脚趾,然后重心向前方脚移去。 脚尖勾起是小腿的胫骨前肌在做功,在重心过渡到前脚过程中,前脚的胫骨前肌做离心性收缩。而后脚向前进时,小腿姆长屈肌做功,使脚姆指向前、向上“顶起”的力量,使身体向上升、前进。此时胫骨前肌等伸脚尖肌肉与踇长屈肌等屈脚尖肌肉相互交换着支撑体重,彼此虚实变化一次,使人的脚趾、脚掌的力量与灵活性都明显提高,最终也提高了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 反之,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其肌肉力量衰退就十分迅速,走路时脚尖升起的高度也会渐渐降低。当脚尖高度低于1.5厘米时,往往会被地上低小障碍物、或台阶等绊倒而发生伤害事故。 保持平衡的力量 步法练习中一脚支撑体重,另一脚悬空的时间比较长,支撑脚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得到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加。 如图: 一脚悬空、另一脚支撑体重,产生“天平秤”式的平衡现象。“天平秤”的外侧负重约为体重的六分之五,内侧为六分之一,这时负重侧臀中肌、阔筋膜张肌收缩产生较大的力量来维持骨盆的平衡。所以通过练习能有效提升人体的平衡能力。 02 奥秘二 ——强化膝关节 据医学统计,中年以后女性约有三分之一患有膝关节变形的病症,从而引起膝部疼痛,造成走路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在绝经后,骨量流失,引起骨质疏松,从而引起膝关节变形。 增强腿骨质量 当骨骼在垂直方向上受到较大得到的压力刺激时,骨电位会被激活而显著升高。同时肌肉的活动,带来血液流量增加也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最终使骨质量得到提高。而太极拳步法练习中重心下降,对腿部的垂直压力比普通走路时要大五成之多。且运动缓慢,单脚负重时间长,腿部肌肉要做较大的功,因此通过练习使腿骨密度得到提高。 保护膝关节 太极拳步法练习中大腿肌肉用力最多,特别是股四头肌的收缩做功是大量的,由于股四头肌是保护膝关节的最重要的肌肉,因此太极拳可使膝部功能强化。 通过练习太极拳,腿部肌群和关节功能得到强化,站立平衡能力提高,使老年人得到一副防止跌倒的“拐杖”。 不仅如此,更有研究表明太极拳还能调理肠道菌群,改善血脂,调节血糖,调整血压,消除心理疲劳,真是一项老少皆宜、有效、易学、便利的运动,一起学起来,一起来燃烧卡路里吧! 参考资料 参考书籍:雨宫隆太著《太极拳治病之奥秘》 参考文献: [1] 邢彬,杜舒婷,郝淑玲.太极拳运动在老年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6):4718-4720. [2]刘晋元.太极拳治疗老年慢性病的国外研究进展[J].武术研究,2019,4(01):52-56. [3] 付常喜,张秋阳.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05):536-539. 作者简介 曾晓玲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2016年期间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太极拳项目上获得众多奖项。现从事儿童脑瘫疾病患者运动功能评估、成人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功能障碍的评定。 1 END 1 信息来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康复训练中心 图文编辑:曾晓玲 审核:郑文华 促进康复技术与管理交流 宣传康复科普 传播学科文化 关注康复|关注健康 微信ID:SJNKK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