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1071期:肺不典型类癌

 影像吧 2019-03-02

肺不典型类癌

【临床资料】

男性,64岁。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无胸背部不适。体格检查:神清,浅表淋巴结未及,两肺呼吸音粗,心脏未闻及杂音。有40年吸烟史,20支/日。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B.CT扫描肺窗见右上肺门旁孤立肿块,境界清晰,边缘呈浅分叶,无毛刺。相邻的右叶前段支气管未受侵;

D.E.病灶呈较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未见血管影,静脉期呈中度强化;

C.F.纵隔内见淋巴结肿大、融合

【最后诊断】

右肺不典型类癌(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肺类癌(carcinoid of lung)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占全部肺原发性肿瘤不足5%,起源于弥漫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分为典型类癌(包括中央型和周围型)和非典型类癌。典型类癌预后明显好于后者,属于低恶性。肺类癌多数病变发生于肺亚段以上支气管壁。本病男女发病率均等,90%见于50岁以下,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国内文献报道发病年龄为13〜70岁。该肿瘤发生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之间的Kultschizky细胞,属分化相对较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

1.临床表现:多数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咳嗽、咯血及气道阻塞症状,偶见类癌综合征。

2.X线胸片:

1)中央型肺类癌表现:可有空洞,少数可有钙化。

(1)支气管阻塞性改变: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和支气管扩张。

(2)肺门区肿块影,通常<3 c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2)周围型肺类癌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2)边缘清晰,光滑锐利,可有毛刺及浅分叶。

(3)密度一般较均匀,可有空洞,少数可有钙化。

(4)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3.CT表现:

1)中央型类癌:

(1)肺门区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病灶,肿块呈“水螅样”长条状或支气管腔狭窄。

(2)向管外生长形成的软组织肿块,通常<3 cm,呈球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肿块的腔外部分大于腔内部分称为“冰山征”。

(3)15%〜30%的病变见局限性或弥漫性钙化。

(4)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5)增强扫描有显著均匀的强化。

2)周围型类癌:

(1)周围肺野内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肿块。

(2)边界清晰、光整,可有轻度分叶。

(3)密度多均匀,较中央型钙化少见。

(4)增强扫描有显著均匀的强化。

4.MRI表现:肺内或肺门软组织肿块,常为单发,边缘光滑,边界清晰,T1MI呈稍低信号,T2M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老年男性。

2.病灶虽位于肺门旁,但与大支气管并无明确关系。

3.病灶为境界清晰的孤立肿块,除有浅分叶外,无“毛刺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等一般肺癌常伴有的征象。

4.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密度略不均匀。

5.纵隔内见淋巴结肿大融合,考虑转移。

鉴别诊断:

1.肺腺癌:①多见于女性,70%〜80%为周围型。②病灶多位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内,与之相关的支气管易被肿瘤侵犯而截断,或伸入瘤内形成“空气支气管征”。③病灶境界多清晰,边缘常有深分叶、细短毛刺,中心可有空泡或钙化,“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也常见。④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已属晚期,此类患者常伴有病变同侧恶性胸腔积液。

2.肺小细胞癌:①平均发病年龄约60岁,与吸烟、职业致病关系密切。②肿瘤多为中央型,临床上易出现咳嗽、痰血、肺部感染等阻塞性病变症状。③病灶好发于段以上支气管,并具有沿支气管壁黏膜向下生长浸润,使受累支气管管壁增厚、僵硬,管腔狭窄,并常合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④早期即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远处血行转移,即使少数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表现也如此。

3.继发性淋巴瘤:①本病少见,影像学分为三型,即结节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和肺炎肺泡型,其中以结节型为多。结节型常为多发,也可单发,以中、下肺多见。②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欠清晰,可有放射状毛刺和卫星状小结节。③病灶密度较低,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有些病灶内可以出现空洞。④肺门、纵隔淋巴结可肿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