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怎样帮助“不聪明”的孩子?

 人生如玩游戏 2019-03-04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重要观点:

1、孩子智商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

2、在帮助后进生跟上的时候,明智的方法是设定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

3、相信智商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生比相信智商是改变不了的事情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更高。

4、为了帮助后进生不掉队,我们首先要确保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进步,然后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5、称赞过程而不是能力。不过要避免不真诚的赞扬,没有诚意的赞扬反而有反效果。

6、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学习新知识。所以,如果后进生比其他学生知道得少,他们肯定不能以同样的速度消化知识:这样做的话只会让他们掉队掉得更远!要想跟上队伍,他们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

我们总是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学到他们应该学会的知识,但好像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不聪明”的孩子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对于智商,社会上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成绩就好--他们生来聪明啊。言下之意是,如果你学习刻苦,你肯定不聪明。这个恶性循环很明显:学生希望用好成绩证明自己是聪明的,但是他们又不能刻苦学习,因为刻苦学习就代表你笨。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如果学生考试考砸了或者不理解一个知识点,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努力。这种看法对学生来说有好处,因为它让他们知道智商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他们表现不够好,他们可以对此做点什么。哪一种看法正确呢?

两者都有正确的部分。我们的基因遗传的确对智商有影响,但通常是通过环境影响的。毫无疑间智商是可以改变的。孩子智商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让学生相信智商是可变的这个想法很好。你可以通过表扬以及谈论学生的成功和失败来调整他们的看法。如果所有的学生能力上都一样,事情就容易多了——他们在校成绩的差异仅仅来源于他们努力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让学校看上去更公平。不管我们有多么期望这是真的,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这只是天方夜谭。总是有这么一些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如何指导聪明的孩子并不难,给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就可以了。但是怎样指导那些学习很吃力的孩子?如何确保他们也学到了应有的知识?

智商的高低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我们可能会说聪明的人能够理解复杂的问题,能够使用多种推理方法,他们还可以通过思考克服困难,吸取经验教训。也许聪明的人针对培养智商的事情练习得特别多,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都面临过很多复杂的事情(以及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另一种看法是智商和练习无关,它取决于父母。换句话说,智商几乎等同于遗传。有些人生来聪明,尽管他们可以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这一能力,但他们即使做得少,甚至不做都可以足够聪明。

对于“智商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这两个答案都有些极端:全靠先天因素(也就是遗传因子)或者全靠后天环境(也就是经验)。不管问多少次是先天还是后天,一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两者皆有,而且很难辨别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但是最近二十年里研究者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一开始认为答案是“两者皆有,但大部分还是遗传”到现在认为“两者皆有,但大部分是环境”。

所以说,智商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提高智商。

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智商?第一步是让学生相信智商可以提高。

对智商的态度很重要

假设现在有两名学生。王红很担心她是不是不够聪明。有选择时,她总是挑容易的那一个以确保自己能做对。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她一碰到困难就放弃,经常大声抱怨自己很累,或者找出其他借口。李丽和她不一样,她面对失败不灰心,有选择时她总是挑没做过的问题,即使有时候做不出来,她也很享受从中学习的乐趣。遇到难题时,李丽不放弃,她坚持尝试找到新的方法。

你的班上肯定也有王红和李丽。导致她们之间差异的是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对智商的态度。像王红这样的学生认为智商是与生倶来的、不可变的,正因为它不可变,她会担心自己被贴上“标签”,所以她挑容易的题目做。王红对于智商的态度只能让她自陷困境。她认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也能成功——他们只要有过人的智商就够了,所以,努力是笨的表现。因此,尽管王红很想看起来聪明一点,但她不会让自己努力的痕迹太明显,因为她认为努力只会使她显得笨!

与她相反,李丽认为智商是可变的。她认为学习新的事物能让她更聪明。所以失败对于李丽来说没有王红想的那么可怕,因为她不相信一次失败就会对她的智商下终结性的判断。李丽失败的时候,她意识到是因为自己还不够用功,或者是对于这个章节还不够熟悉。因此李丽觉得她对成功与否有控制权,失败了就再努力些。李丽认为承认疏忽或答错并不可怕,所以她对容易的题目不感兴趣,反而对难题更有兴趣,因为她有机会从中学习。李丽也不会认为学习用功是笨的表现,相反,她认为学习用功是变得更聪明的标志。

听上去李丽比王红更可能在学校成绩出色,有充分证据证明了这一点。相信智商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生比相信智商是改变不了的事情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更高。哪个教师不想自己的班上全是李丽而没有王红呢?学生是如何形成关于智商和能力的看法的?

孩子对智商的理解分为几个方面。一个孩子必须知道他的能力决定他做事情时的成功率,他需要发展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而且还要理解,对于不同类型的任务他拥有不同级别的能力。解释孩子是如何逐渐理解这些事情的比较复杂,这和许多因素都有关系,但是有一个因素总是被研究:表扬孩子的方式。

在一个经典的研究表扬所带来的效应的实验中,主试者让五年级学生解答能找出规律的问题。第一套试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都能答出绝大部分题目。学生因为出色的表现受到表扬,所有人都听到“真了不起,你回答这些问题时表现很好。你答对了'总问题数’这道题。这是很高的分数了”,之后一部分人听到“你一定很聪明”,换句话说,他们因为能力而受到表扬;另一部分人则听到“你一定很用功”,也就是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每个学生事后接受不同的主试者的询问,以期了解学生对智能的看法。结果显示,因为能力受到表扬(“你很聪明”)比因为努力受到表扬(“你很用功”)的学生更容易持有智能是一成不变的看法,后者更容易认为智能是可变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长期看法是通过他们从家长、教师和同学那儿听到的和观察到的而形成的。

赞扬努力的过程,而非能力

后进生不是笨蛋,他们和其他学生在潜力上可能差别很小。智能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个结论不是说这些学生能够很轻松地跟上队伍。他们和其他学生具有的潜力都一样,但是他们的差别在于他们所知道的、他们的动力、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毅力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同。我坚信这些学生能够跟上班级进度,但必须承认他们确实落后很多,要想跟上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该怎么帮?为了帮助后进生不掉队,我们首先要确保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进步,然后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你希望学生了解他们拥有智商的决定权,尤其是他们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开发它。所以,你应该称赞过程而不是能力。除了(适当地)称赞努力,你还可以称赞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或者对作业负责的态度。不过要避免不真诚的赞扬,没有诚意的赞扬反而有反效果。如果你告诉学生“太棒了,你对这个项目太用心了”,而事实上连学生都知道自己并没有用心,你就失去了公信力。

称赞过程而不是能力传达了这样一条信息:学生拥有智商的决定权。没有理由不把这条信息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尤其是对于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告诉你的学生,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作家和其他“天才”要多努力工作才能那么聪明,更重要的是,让这堂课与学生要做的功课相结合。如果一些学生吹嘘他不需要学习,戳穿这个神话,告诉他们,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很用功。

让学生接受现实可能不那么容易。

坦然接受失败

如果你想提高智商,你需要挑战自己。这表示接受略微高过自己能力的任务,你很有可能第一次就会失败。害怕失败的想法对于处理这样的难题是个障碍,但是其实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

尝试营造一种“失败并不可怕”的氛围。失败代表你会学到事情。你会发现一些你以前不理解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个态度传达给孩子。谁不会有失败的时候呢--让他们看到你采取的态度是积极的、学习型的。

跟上队伍是“长期”目标

让后进学生跟上队伍需要怎么做?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学习新知识。所以,如果你的后进生比其他学生知道得少,他们肯定不能以同样的速度消化知识:这样做的话只会让他们掉队掉得更远!要想跟上队伍,他们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

在帮助后进生跟上的时候,明智的方法是设定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包括每天花固定时间完成作业,阅读新闻杂志周刊,或者每周收看关于科学的教育性光盘。毋庸置疑,将家长纳入计划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让孩子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

问你的十个朋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师是谁?”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并发现了两件有趣的事。首先,大多数人心中早已有答案;其次,他入选的理由通常是感情上的原因,理由从来不会是“他教我很多数学”。人们会说“他让我相信我自己”或者“我喜欢上他的课”。此外,人们还告诉我这些教师会严格要求学生,并相信学生能够达到那些标准。

总之,帮助“不聪明”的孩子,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确保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进步,然后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最后,给孩子设定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进行真诚的赞扬。相信不久的将来,“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