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六经是含有特定时空意义的再分阴阳概念,而六经病主要是三阴三阳伤于寒邪所致的病证。六经三阴三阳各有气旺之主时,三阴三阳病证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亦天人感应之理。(《伤寒论集注》) “解”字有消散(jiě)、发送(jiè)及缓弛(xiè)(易解卦,坎下震上)之意。而欲解时为六经病欲缓解或消散的最佳时辰或有利时辰,即“六经各以三时为解”(《普济方》卷127,伤寒门),概言六经病欲解之愈时。 有学者认为,欲解(xiè)时与六病时(六病的时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病时病情减轻为病退,为欲解。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具有病程的特异性。 自古对六经病各以三时为解,亦有不同理解。 其一,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即欲解时辰每病各占三个时辰(《普济方》卷127,伤寒门)。 其二,认为是某一时间段的范围内的起始时间,如少阳从寅至辰,少阳主时为日出之时,而一年之中四季的日出之时不同,从寅到辰以上的“天时”是少阳病欲解的起始时间。 其三,上为始也,太阳病欲解时为从巳时至未时之初始,余同此例。 其四,上为前也,《伤寒溯源集》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至申酉而阴已长成,收气虽至,正阳极之时。如初秋之收气已至,而炎暑未除,热气犹盛。此正太少两阳之所归,故胃虽六月之未土,而大肠又兼谓之阳明燥金也。至戌而为阴盛剥阳之时,一日之气亦同。故其气不能更旺于戌,故曰戌上。 其五,上为上半之意,即某时辰之上1/2。此解释也出自《伤寒溯源集》,见“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释为:太阴者,阴气之纯全也。…至亥而为十月之候,卦体属坤,阴气方纯。至子而黄钟初动,阳气虽萌,正阴气盛极之时,故太阴之旺气钟于此,气旺则邪自解矣。至丑而阳气已增,非阴气独旺之时。因丑之上半,阴气尚盛,故曰至丑上。 由上可见,虽然对欲解时的理解分歧不大,但对六经病欲解之时辰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诸家各执一词,则不利于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因此,有必要从其理论渊源进行探讨,以正本清源,排解疑惑。 Ref:于峥,陈春娥,张宇鹏,杨威.《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考释[J].陕西中医,2007(11):1553-1554.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