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话
从前的百业九流五行八作或多或少都有些行业术语,也叫“行话”。极端者要数江湖切口儿,俗称“黑话”。江湖黑话完全打乱常人的认知习惯,隐意遁词,艰涩难懂,称为“春点”。单个行业的“春点”又叫“调(diao四声)侃儿”,总归是隐语黑话。比如“春点”中的“姜斗”(大姑娘)、“安根”(吃饭)、“摆丢子”(刮风)、“熏筒儿”(袜子)、“尖的”(真的、好的)等。即便是汉语语言学家,若不做专门领域研究,恐怕也只能当外国话听。
颇具代表性的还有典当业。昔年此行不光语言系统独特,且还有专门的“典当书体”,称为“当字”。朝奉(当铺掌柜的)与伙计之间对话,一律使用调侃儿,绝不让当当客人听懂。过去有人管当铺调侃儿叫“徽宗语”。据说宋代徽钦二宗被北辽囚禁,二人对话怕被辽人听懂而发明的一种隐语。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铺调侃儿念做:幺按搜臊歪、料俏笨缴勺。再如“超付”(吃饭)、喽闪(拉屎)、豆官泥(大姑娘)、勒特特(老太太)等。江湖“春点”壁垒森严,不传外人。外人也无太多兴致去打听,更甭说学习使用。
伶界也有术语,也可称为“调侃儿”。但凡术语,都是同业中人经年累月积习口诵而成,无逻辑轨迹,难究其始末根由。即便是行里人也多属日用而不知,听懂会用就算齐活。外人乍听梨园行话,多数茫然如坠雾中,非经内行指点而不能明了。但伶界术语与江湖春点不同,它不避讳外人听懂以及习说使用。虽是行内术语,却不封闭。
伶界术语多传于伶人口中。晚近数十年间,老辈儿伶人悉数故去,肚中术语亦随之埋入黄土而未及传承。虽说昔年有心之人做过记载,却也年代久远,尘封高阁,鲜见于天日,有些已经失传。总之是越来越稀有。方言俚语、隐语行话是语言及风俗学家研究的对象,伶界术语自在其内。
伶界术语的存在价值似乎是个话题,议论起来也许见仁见智。笔者以为,一个行业的标识除了规俗就是术语。遵守规俗,会讲术语才好称其为入行。所以伶界内行还是应该保留些术语并使之传承下去为好。梨园行这个群体已存续数百年。京剧生成较晚,大致也有一百六七十年。本人始终以为研究京剧史不应仅限于剧种层面,应定位放眼于京剧文化。京剧文化涵盖内外两行、台上台下、语言习惯、衣食住行等。单就语言习惯来说,它系统而完整。伶界的术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剧艺的,比如技术动作、舞台程式、行头切末、扮戏脸谱、场面曲牌等。这类可称为专业术语,多限于伶界内部使用。二是伶人的日常用语,涉及剧艺评判、生活习俗等。日常术语不涉及专业,使用范围较宽,有些接近老北京话,同时具有浓厚的梨园行业特色。本文谈的就是这类术语。
如果说眼下的京剧味儿淡了(指京剧整体氛围,非唱腔曲调),其根由之一或许与术语流失有关。京剧界原本的行业语言,现在即便是行内中人也鲜有人说,口中都换成了通用的流行语汇。比如“扮戏”说成“化妆”,“切末”说成“道具”,“场面”说成“乐队”等。这些新语汇是标准普通话,任谁都听得懂,毫无问题。可它却丢失了京剧文化特色。也许有人认为那些术语不符合大众传播习惯,完全不可取。但至少行内人应该保持并延续本行业的语言习俗。过去这套语言系统不分地域,全国各地唱京剧的内行都能听会说。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戏校初建时招的多是江南小孩儿,学校专门订了条规矩,学员进校门一律讲北京话(京白以北京话为基础)。某人若说句家乡话,全体打通堂。这些学员六年坐科,自然学会并传承了行内术语。而时下的青年甚至中年京剧演员,口中行话术语已少得多。
其实即便是外行能听会说几句伶界术语也不是坏事。过去的戏迷票友儿通常以说行话为荣。能听懂内行口中的每句话,多少对他们的剧艺长进有所帮助。退一步讲,外行说几句伶界术语,调两句侃儿,总可抬高些其“懂戏”身价。这样在大外行眼里,他就是内行了。至不济若文人掉两句书袋般,换得些体面亦未尝不可。至于眼下电视戏曲频道主持人,嘴里若能说几句行内术语,不仅让观众听着像这里事儿,而且还增添了主持人的专业分量,似乎也是应该。
伶界术语的现时价值暂且不做细究,知晓这些术语是什么总还是必要的。它究竟是数代伶人口口相传经年累月积习而成,视它而不见并任其流失消亡实在可惜。基于这点认识,本人就所见所闻并参考前贤著述,对昔年伶人日常口中术语做了些梳理功课(不包括剧艺、行头、舞台、场面等专业词汇),大致搜罗了一百六十馀条。本人学识学力有限,必是挂一漏万或语义不确。以下拣列五十馀条,权作抛砖,盼各路博雅方家予以补正。
打铁 指两位剧艺水平差不多的演员轮流唱大轴儿。通常事先俩人约定好,在一个演期内彼此“打铁”。似源自铁匠打铁,一人一锤。
起尊 指登台演剧紧张。有一年芙蓉草(赵桐珊)在上海演戏,王瑶卿坐在后台。芙蓉草怕王大爷挑眼,头两场在台上规规矩矩,不敢按海派路子来,导致台下毫无彩声。芙蓉草进后台对王瑶卿说:“王大爷您回去歇着吧,您坐这儿我起尊。”即说他紧张放不开。
抱裉 指剧艺规整瓷实,玩意儿合乎规矩。上衣的肩头至腋下部分叫裉,把裉缝上叫煞裉。
嚼了 台上演员唱念忘词儿,或重复或口齿磕绊含混不清均称作“嚼了”。
砸夯 指剧艺笨拙,台步身段工架翻跌滞重而缺乏灵巧边式,形同砸夯。唱腔儿滞重也叫“砸夯”。
蹚水 指脚底下没根少劲,台步哗啦哗啦似撩水。多指靠把厚底儿脚下功夫差。
喝了 二人同台演戏,甲角儿胜过乙角儿,乙角儿叫被“喝了”,亦称作“啃了”。
捉羊 内行蒙外行叫“捉羊”。内行管外行叫“羊毛”,“捉羊”即捉弄“羊毛”。
Pia(三声) 有音无字。指念白唱腔儿字眼字音咧巴不准,怯而侉。如“这人嘴里太pia”。贬义。
吭儿 又作“夯儿”,指嗓音。内行管某人嗓子好叫“有吭儿”。像汪桂芬、何桂山、刘鸿升、金秀山者都属于“吭儿好”。
碰了 台上二人在唱念做打中失误而致冲突。比如本该一人念完另一人再接念,二人同时张嘴即为“碰了”。场面与唱主儿之间失误冲突均叫“碰了”。
马前 演员在台上缩减唱念做表,以提前结束演出叫“马前”。“马前”可以减戏词,减场子,减开打等。后台将要上场而未上场演员,提前扮戏登台也属于“马前”。反之叫“马后”。
掌子 指配角儿底包中之技艺差者。似有鞋底子之意。
杀黄 指台上忘词而临时代用之词。过去台上忘词不许随意编造,须用“杀黄”代替。“杀黄”即北京话“拾没”,音和意与“什么”相同,拾没拾没就是什么什么。
黄了 指唱腔调门儿忽然下滑而不搭调。又叫“凉调”、“黄调”、“黄腔”。
单择 择,宅音,指挑拣。不按规矩扮戏穿行头叫“单择”。旧时票友儿多喜欢穿特殊行头而被称为“单择”。与之相对的叫“内行扮相”。
官中 公用之谓。有官中行头、官中场面等说法。
倒堂 指戏班中除了已登台的演员,后台全部班底都得扮上,承应底包龙套。
放水 台上忘词儿,以别的戏词儿代替叫“放水”。
舍豁 唱花旦者在台上肯“吃亏”叫“舍豁”。意指舍得出去豁得出去。
闹鬼 指演员在台上忘词儿,下次再演此戏又于同一个地方忘词儿。
刨了 也作“刨活”。先登台之人把后面登台人要使的活提前用了谓之“刨”。有刨戏、刨场子、刨扮相、刨唱腔儿、刨戏词儿、刨鼓点子、刨过门儿等。故意刨活为伶界所不许。
挎刀 指给头牌做配角儿,又叫二牌、二路、傍角儿。比如昔年张君秋在马连良扶风社挂二牌,就叫给马先生“挎刀”。
开搅 在台上故意捣乱,添减乱改戏词和身段动作,不按规矩来。老角儿李顺亭(大李五),晚近的马连昆都算“开搅”能手。
贴 又作“贴演”。指对外售票的商业演出。如“今儿您贴哪出啊?”即今天您唱哪出戏。堂会戏不能叫“贴演”。
下挂 出徒或出科的年轻伶人,拜名角儿门下问艺谓之“下挂”。李少春拜余叔岩,袁世海拜郝寿臣都叫“下挂”。
钻锅 指临时向别人学某出戏或某个身段唱腔。一般多是赶鸭子上架或反串某戏码儿而偶一为之,不可为常态。
掭了 又作“掭头”。指台上演员盔头或包头网子脱落,属于严重失误。下场进后台卸妆也叫“掭头”。
开闸 指观剧者集体提前离席而去,势如开闸放水,意寓台上表演剧艺低劣毫无吸引力。又作“开栅”。
炸窝 指台下观剧者全都被台上精彩表演所感染,叫好声猛烈而持久,暴彩不断。又称“开花”。
尺寸 指唱念做表的节奏与速度。尺字发“池”音。
起堂 指戏未终场,观剧者对台上剧艺表示不满离席而去。
边式 指演员扮相、行头漂亮合体,身段、工架俏丽好看。
铆上 又作“铆”。指演员全身心投入戏中,格外卖力。有“足铆”、“铆上了”等说法。演员“铆上”,观剧者之幸。
见响儿 指台上刀枪把子对打严丝合缝,能令台下听见兵器碰撞的响声。兵器不接触的把子,属于功夫不到家。
一道汤 指演员做表呆板雷同,唱念温吞,乏味而无特色。每出戏、每场戏、每段戏均是一个模样儿路数,缺乏鲜明而无味。
抽签儿 戏未终场,台下零星观剧者提前离席,好比抽签儿。
肩膀儿 又作“戏肩膀儿”。指演员要起唱时对场面的一种暗示,或要起某个身段时对同台演剧者的暗示。缘于这类暗示多用肩膀儿表示,如投袖、抖髯、起云手,故得名。
警前台 又叫“打外行”。指演员剧艺水平为观众认可,外行喜欢,能叫座儿。有的演员剧艺高妙内行认可,前台外行瞧着却不够热闹过瘾,叫“警后台”。既警前台又警后台叫“羊行两拿”,可谓好角儿,比如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
哏儿了 平声。指遇高音儿嗓子突然发憋而没上去。
地方儿 指唱念做表的细微啃节儿之处,也含有节奏与位置之意。
吃螺蛳 又作“吃栗子”、“笨瓜”。指一句戏词说了两遍以上,或结结巴巴。一个身段用两次以上也称为“吃螺蛳”。台上出此失误必得倒彩。伶人为避免台上“吃螺蛳”,台下一律不敢吃螺蛳。
皮儿厚 指剧情场次冗长繁琐,情节缓慢,戏核儿被淹。如同吃包子,咬了几口而不见馅儿。闲冗的场子叫“幽场子”。头绪过多,剧情主题隐晦,人物关系交代不清也属于“皮儿厚”。
炒鸡毛 又作“贫腔儿”。指唱腔儿琐碎,任意使腔儿,满嘴哆嗦而不合规矩。
一冲头 戏园子自开锣到终场都唱文戏,一场武戏不演叫“一冲头”。
一边儿沉 指台上两位角儿分量均等。比如余叔岩与梅兰芳的《梅龙镇》就叫“一边儿沉”。若换做谭鑫培与梅兰芳,谭的辈分与名气均高于梅兰芳,就不能叫一边儿沉。
直乎直令 又作“支乎支令”,似属于有音无字。指台上演剧规规矩矩,唱念做表完全按规矩来,该有的都有,全无毛病。
搭腮帮子 指某角儿盼望为某角儿做配演。
啃台栏杆 指演员在台上拼命要好,有意啃主角儿。
掉凉水盆儿里 指台上演剧者因剧艺不佳或曲高和寡,未得台下反响,毫无彩声,如同掉进凉水盆里而无人喝彩。又叫“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