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县宛平 元朝时,北京周边的府州县辖属于省级区划“大都路”,城区地界儿属“大兴府”。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南京后,裁撤“大都路”建制,把“大兴府”改为“北平府”暂隶属于山东行省。不久即设北平行省,辖北平府。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后做了三件与北京有关的事:一是在永乐元年(1403)把“北平府”更名“顺天府”,称“北京行在”。二是于永乐四年诏谕建北京皇宫并修建城垣。三是永乐十九年(1421)皇宫及北京城垣正式落成,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 顺天府虽为府治,但位居“京师”,其规制高于一般的省辖府。顺天府尹(府衙正堂主官)秩正三品,外省知府为正四品。全国只有皇帝及中央机枢所在地称“天府”,南京曰“应天府”,北京曰“顺天府”。明代顺天府辖五州二十二县。 明代时北京城区属大兴、宛平两县辖地。以正阳门至钟鼓楼这条中轴线为界,以西归宛平县,以东属大兴县。大、宛两县踞天子脚下,系畿辅首邑,谓之“京县”。“京”字本义为高大。称大、宛为“京县”除了其大,还在于二县地位显赫。宛平得名于古燕地。燕,宛也,宛然以平之意。大宛两县辖地不仅限于北京城内,城外大片地域也属于该二县。缘于宛平县辖中轴线以西地域,笔者暂且称它“西城”,其衙署也权且叫“西城政府”。 宛平县地域与人口 明代京师西城宛平县的地域四至大致如下:城外东与大兴县联界;东南离城一百一十里至南各庄,邻东安县界;正南离城一百一十里至胡林村,抵固安县界;西南离卢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与良乡接壤。至吕村,与房山接壤;正西离城三百里至天津关,接壤宣府保安州;西北离城二百五十里至铁门关,抵口外;正北离城二十里至清河,邻昌平州界;东北离城十五里至东湖渠村,接顺义县界。(参见明沈榜《宛署杂记》)另据《光绪顺天府志》载,宛平县东西广一百九二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非正规矩形)。 宛平县的耕地面积(即征粮田亩),明嘉靖朝末,共三千四百二十七馀顷(每顷百亩)。其中民田三千三百五十九顷十七亩,官田六十七顷八十七亩。 清代孙承泽《天府广记》载,明代初期,宛平县编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一户,六万一千二百一十五丁口。按明清户籍典章旧制,“丁口”不是总人口数,它是十六至六十岁男子与妇女的合称,应不含十六岁以下、六十岁以上男性。《宛署杂记》载,万历朝初,宛平有一万六千七百馀户,人口男妇共八万一千七百馀人。其中男子五万一千馀,妇女三万五百馀。缘于明代按男丁口数缴纳赋税,人户总有瞒报,故人口总数或在十万上下。 县衙及职官 宛平县衙位于地安门外迤西积庆坊,署向坐北朝南。因县衙面向皇宫,大门外不得植树遮挡。县衙大门内为仪门,中为甬道,东西两侧为吏房。所谓吏房即吏员办事之处,也就是各部门办公室。东侧是户房、粮科、礼房、匠科、马科、工南科六房。西侧为兵北科、兵南科、刑北科、刑南科、工北科、舖长司、架阁库、承发司。因宛平县地位特殊,须承办大量中央部署交办事项及皇差,机构设置比外省琐细些。 宛平县衙署正堂名“节爱堂”,东侧为幕厅,西侧为库房,建筑规制各三楹。“节爱堂”后为“见日堂”,亦三楹,系知县官廨,用作署理公务及书房并食宿居所。明万历朝宛平知县沈榜说,官廨与民居联墙,曲直不齐,声音可通。其他官吏大半没有官廨,均赁借民居,条件简陋。 宛平县衙职官如下: 知县一员,正六品。品秩高于外省知县二级。明清官制系九品十八级,外省知县为正七品,中间有从六品,故谓之高二级。知县为正堂主官,署理全县事务。知县年俸米120石(清代年俸银60两)。 县丞二员,正七品,协助辅佐知县,分管粮马等军政民政事务。县丞年俸米90石(清代年俸银45两)。 主薄一至两员,正八品,职掌巡捕等事,属低级事务官。主薄年俸米78石(清代年俸银40两)。 典史一员,未入流无品秩,协助县丞、主薄掌管缉捕、牢狱并职司文移出纳等事项。典史年俸米36石(清代年俸银31两)。 巡检四员,秩从九品,多为武职。明代设巡检司于府州县各关隘津要处,职掌负责盘查奸伪,缉拿匪盗,并常配备徭役弓兵专事警备,大致类似于时下的治安检查站。宛平县共设巡检司四处,各派巡检一名。分别是:卢沟桥巡检司,设于桥西,离城四十里。齐家庄巡检司,设该村,离城二百五十里。王平口巡检司,设村口,离城一百二十里。石港口巡检司,设青口村,离城二百五十里。巡检年俸米60石(清代年俸银31两) 闸官一员,秩从九品。职掌河泊水闸,依旱涝水位或蓄水或泄水,并兼收鱼税等。宛平县设有广源闸,闸官所位于西直门外,离城二里,百姓俗称为“豆腐闸”。广源闸引玉泉山下“西湖”水东注进城直通大内御河,水满可行龙舟。遇水位下降通惠河漕运不畅,官员于广源闸祭祀求水。(参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闸官年俸米60石(清年俸银31两)。 大、宛两县不设县学,此项与外省县有别。外省县设教谕一名,训导二名,专事本县教育事项。大宛两县县学于明初裁撤,统归顺天府学一并署理。此项措置与县、府两级署衙同踞一城有关。 以上十一名系朝廷命官。按现在的话说是领取国家俸禄的在编干部,均有明确岗位职级,可算正式公务员。 《宛署杂记》载有明洪武年至万历朝二十六任宛平知县名录,其中二十二人系举人出身,其他为贡生等。第一任知县贺银颇具才干,系能臣名宦。他在永乐朝以守城有功,累升至工部右侍郎(类似今副部长级)。 办事吏员与雇员 宛平县衙除了十一名职官外,另有吏员若干。吏员无决策权只办理具体事务,无品秩亦无确切定额,缺人手时可申请上级衙司或吏部拨补。明万历二十年(1592),宛平县衙有吏员三十八名。分别在署衙东西两侧吏房办理差事,各房、科、司、库各类日常公务均由吏员承办。吏员识文断字经验老道,谙熟衙署之间行事规则以及律令典章制度与文牍格式,多为办事能手。这一行代代相传,循例办差,宛然手艺人。县衙十一位职官须臾离不开这些办事吏员。四巡检司并广源闸各有吏员一名,共五名。有的每月支给禄米仓米六斗。县衙另有书办十八名,专司笔墨差事。每人每年工食银分六两、七两二钱、十二两不等。 万历朝宛平县衙还有皂隶四十九名。皂隶在古时称贱役,又叫衙役、差役。皂隶身份、地位、能力均低于吏员,只需体格强壮,腿脚勤快。多从事站堂、跟班、跑腿儿、讯杖等体力差事。每人每年工食银三两至四两二钱。四十九名皂隶配属如下:知县配二十七名;两位县丞一位主薄各配六名;典史配四名。 县衙有门子六名。门子即门房传达。知县配两名,县丞、主薄、典史各一名。门子每人每年工食银三两至四两。另有县仓斗级三名、黄垡仓斗级三名,看管粮米存放进出。仓斗每人每年工食银三两八钱。古时仓存粮库储物,仓、库分置分管;更夫五名,司巡夜打更报时。每人每年工食银七两二钱;广源闸闸夫十名,听从闸官指派劳役。每人每年工食银四两;库子二名,看管县库,每年一更换,均选用土著殷实谨厚人家充任。这些人均系雇佣,非在编吏员,大致类似现在的合同工临时工。其工食银多从县衙收取的赋税中支给。 以上职官、吏员、书办、皂隶、劳役等共计150馀人。 差事 宛平县衙事务繁杂。除了对应中央六部九卿及顺天府等一应诸事外,还须署理一县财政、民政、军政、马政、邮政、徭役、税赋、讼狱、祭祀、宗教、宫禁、寺观、陵园、科考、人户、商铺、救济、赈灾、治安、田亩、河道、城建、仓库、古迹等各方面事务。可谓千头万绪琐碎繁杂,而又须面面俱到措置得当,着实不易。宛平县位于京畿,衙署就在皇宫后门,办事稍有疏忽纰漏即刻上达天听。宛平知县沈榜说“一事失理,一民失所,救过不暇,遣斥随至”。可见衙署十一名职官品秩虽高于外省两级,却须尝受些京官难做之苦。不过仅凭这粗细一百五十馀人职掌维系方圆百里之县正常运转,除了职官勤勉能干,大概还有办法高明、百姓安居有序等因素在内。虽然那时候没有飞机互联网,但天地间的人与事古今并无本质区别。话说回来,官员办好差事也是职责所在,理所应当,本分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