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

 黄元章3355 2019-03-12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包括普通民众都亟待了解的。存天理、灭人欲曾在历史上被视为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可在当今时代大力宣传“存天理、灭人欲”又不合时宜。我想二程理学的当代阐释,若用一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若用两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立诚敬;若用三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致大公,立诚敬。

一、存天理,节嗜欲。

存天理,节嗜欲,是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二程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上古时期,人们认为“天”是神,主宰一切。程颢认为“天者理也”,认为天是理,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来说,程颢的实际上是主导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将人从“天者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程颐在程颢“天者理”的基础上,提出“性者理也”,将“天者理”运用到人性、人伦道德上,认为,人也是有自己的行为处事之理的,这个理就是仁义礼智信。二程将天理与人伦道德结合,为人们提出了安身立命、行为处事的道德原则和道义自觉,这就是人要讲天理,要有天理良心,不能违背天理,不能违背良心。

而如何认识天理,如何才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使人具有仁义德性,二程认为要节制嗜欲,不为物欲所扰。程颢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灭私欲则天理明”,是说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有去掉私欲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私心在里面,就不会公正地处理,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有了私欲,不仅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也会影响人的仁义德性。仁义德性的表现是爱心。而如果一切从私欲出发,就不会有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私欲膨胀的人,一切从私利出发,少有献爱心的行为。

存天理,节嗜欲,并不是反对人正常的欲望。人的欲望、个人利益只要是合理的,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二程并不反对。反而鼓励人们去追求。程颐说过“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二程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裕、幸福。二程反对的是违背义的贪欲。程颐说: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屈己可也。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程颐)(《论语解》《二程集》1144页)意思是,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若与义相合,即使委屈自己也可以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符合,宁愿过贫贱的生活来守自己高尚的志向。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义所不能舍弃。程颐的这段话,是我们理解二程义利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鼓励个人通过辛勤劳动来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个人在谋取利益时,要坚守道义底线,不能做违背国家政策、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不能损人利己,不能发不义之财,不能做伤天害理之事。

借用康德的话“我最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而二程的天理就是中国人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也是国人三尺头上的神明和心中的道德良心。今天,我们应大力唤醒人们的天理、良心,敬畏天理,节制嗜欲。

二、存天理,节嗜欲,立诚敬。

如果说“存天理,节嗜欲”是二程理学的核心,是二程人生道德哲学的基础,那么,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人生道德哲学,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如何才能成德成人,在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做到不动心?二程给出的答案是要有诚敬之心。

诚敬是二程大力推崇的修身、为学、成事立业的根本途径。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二程粹言》)二程认为,诚敬是人修养道德和成事立业的根本。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捡,不须穷索。”(程颢)(《二程集》17页)就是说,人懂得了修身养心的道理,就要以诚敬之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就能修身使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程颢说:“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敬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第80页)在这里,程颢着眼的是为政者修己以敬,来安定百姓,而实际上提出了成事立业的三个前提,一是要用敬来修己,二是要笃敬,诚心诚意、专心致志地做事,三是要上下一致,克尽恭敬。同时,做到了敬,聪明睿智也就出现了。

诚敬不仅是修身、成事立业的根本,也是明理修德、节制嗜欲之方。诚敬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诚心诚意,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不为物欲所扰、不为名利所诱惑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指引下,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社会科学,都将无往而不胜。有诚敬之心的人,是不会被物欲所扰的,反过来说,要克服物欲所扰,就要有诚敬之心。

二程有关诚的论述,今天已化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诚心,诚意,诚实,实诚、诚挚、真诚等,成为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一代代流传下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道德滑坡、欺诈、虚假、不诚实泛滥的现实,迫切需要弘扬二程的诚敬思想,增强全社会的诚敬意识,打牢诚信、诚实的社会道德基础。

三、存天理,节嗜欲,立诚敬,致大公。

二程从天地万物无私无欲的公心出发,体悟出天理,又把节嗜欲、立诚敬作为认识天理、不违天理的根本途径,那么,这一切的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通过人的道德完善,达到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社会。

大公思想肇始于《礼记》,在宋代以前将大公思想进行阐释的,鲜见儒家典籍。正是经过二程的大力阐释与发展,才使大公思想成为士大夫和君子的一种胸怀天下、造福万民的精神境界,成为志士仁人的崇高志向。

古代典籍对公的含义阐释较概括,只涉及“天下为公”“公生明”“公家之利”等内容,而二程公天下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公释仁,将孔子仁者爱人诠释为“仁者公也”,具有博施济众、至公无私、大同无我的思想境界的公是超越爱的大仁,是圣人应追求的大公境界。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二程集》1172页)《定性书》)“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立于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异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一》第1172页)程颐说:“天心所以至仁者,唯公尔,人能至公,便是仁。”(《二程集》439页) 以公释仁,是二程对仁的含义的升华与创新,是其以天理思想释仁的体现。孔子认为仁是爱。程颐认为仁是公,将单纯爱升华到公正、普惠天下的境界,将仁的范围扩大了,境界提升了。我们说一个人仅有爱心还不够,如果能公正地处理事物,给天下人带来普惠的利益,将是一种大仁大爱。二是圣人应具有大公思想,以公心治国。程颐说:“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程颢说:“‘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程颢认为公心、私心关乎着国家的兴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关系问题,做到公私、义利兼顾,以公、以义为先,就要做到把握好道德、道义底线,既敢于追求个人合理的经济利益,又不能唯利是图,取不义之财。这方面,程颐有精辟的论述:“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论语解》《二程集》1144页)”不可否认,人都有私欲,都有追求富裕生活的愿望。合理的欲望,是人求生的本能、进步的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能损害团体、国家利益。当人的个性受到压抑时,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是正确的,而当个性膨胀、道德滑坡之时,就要大力弘扬公心思想。应该说,公心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应该高扬的道德旗帜。公心是仁爱、齐家、为人处事的根本所在,公心也是爱国家、爱团体的基础。没有公心,一切从私心出发,孝不能行,家不能治,业不能兴。当国家面临危亡之时,何人起而救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弘扬二程“大公”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程颢在总结历代政权更迭教训时指出执政者的公心与私心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所在。因为执政者有公心,就会时时处处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处理问题,都会以人民利益为衡量标准,就会做到公平、公正,自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如果执政者有了私心,处理问题就会从私利出发,以权谋私,以职谋私,就不会做到公平、公正,甚至与民争利,损害人民利益,人民自然不会拥护。若果贪腐成风、贿赂公行,人民怨声载道,就会危及政权生存。

二程的大公思想,除了对一般民众有关爱他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教育作用外,更多的是对掌握公权力者说的。今天,当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对掌握公权力者来说,确立公天下思想,具有至公无私,大同无我的思想境界,对于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存天理,将敬畏天理、伦理道德内存于心;节嗜欲,节制人的非分欲望,坚守人的道义底线;以诚敬之心养心、修身;以大公之心处事行事,让公心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成为高扬的道德旗帜。这是二程理学在当代的新的诠释和发展。

(2019年3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