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程的精神境界

 程宗定 2019-08-17

创立了理学的二程,通常人们都认为他们是以说理、理性见长的,甚而人们或许认为有些古板、不近人情,只会讲“存天理、灭人欲”,一派师道尊严的气象。其实,当你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二程却是有着“活泼泼的”精神世界,有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精神境界,有浩然之气充盈的精神追求,有廓然大公、至公无私的天地胸怀。

孔颜之乐打下的人生底色

二程少年时曾师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周敦颐以孔颜之乐来教育和启发他们要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了至纯至善的底色。程颐曾说“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何谓孔颜之乐?周敦颐在《通书 颜子第二十三》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孔颜之乐,本是孔子称赞颜回在贫困环境中不改乐道之志,周敦颐却借此引申出以圣贤之志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进而可以“心泰”“无不足”,这是一个人最大的乐。周敦颐以此开导二程,遂使二程在小小年纪就立下成德成圣的精神追求,对科举考试、功名利禄不系于心。程颢后来再见周敦颐后,则有“吾与点也”的感慨!意思是同孔子的弟子曾点的想法一致,不以做官为人生追求目标。程颢在考中进士后,被朝廷派到陕西户县任主薄,而初涉仕途的程颢,在一首诗中曾流露出辞官归隐的想法:“世路险峨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程颐则一生以处士身份研究道学,以成圣成贤为精神追求。程颐曾说他学习《论语》后的愉悦情状:“某十八岁读论语,有读了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得一句喜者,有不知手之舞之者”。朱熹称赞说他“幼有高识,非礼不动”。程颐的弟子说他“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程颐将为学的性质与目的定位为“正其心、养其性”,将为学的最高目标定位为成为圣人,并说“人皆可以至圣人,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皆自弃也。”

二程少年时跟从周敦颐“学孔颜之乐”打下人生底色,一生以成德成圣相期许,最后终成具有圣贤思想境界的新儒学创立者。二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用圣贤思想打下人生底色,是人生境界的基石。

廓然大公的无我境界

“廓然大公”出自程颢的《定性书》,是二程天理之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二程理学的核心价值之一。程颢在《定性书》中提出:“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在程颢看来,天地之所以长久不已、生生不息,是因为天地没有自己的一己之私,“心普万物而无心”,是没有为我之私心;圣人的处世规则,是顺应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按其规律行事,而没有自己的一己私情,不因自己的私情而改变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原则。因而作为一个君子来说,就要有廓然大公之心,不为私心所累,不为私利所干扰和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对此,程颐也有同样的思考。他说:“天心所以至仁者,唯公尔,人能至公,便为仁。”在程颐看来,天心之所以像人心一样有仁爱之心,就在于有普惠万物的公心,没有自己的私心。

“廓然大公”是二程天理思想的本质特征。从自然界无私无欲之心而生发出天理之公心,是二程对理学的重要贡献,也是二程对天下为公思想所做的哲学思考。程颢说“理者天下之公,不可私有也”,是说理具有公的本质,具有公理的特征,是为天下公众谋利的,不是为一己私有的。为一己之私就不具有公理的属性,就不具有公理的特征。程颐也说“天理至公,一入于私,皆非礼。”“虽公天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二程集》77页)

这里程颐讲的十分明白,天理是公的最高境界,一有私意,便非礼,这里的礼指的社会通行的准则。一有私意掺杂其间,便不会公正的处理问题。而执掌公权力的人,如果有私心,便不会为公,而是为私了。

二程对公与私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哲学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指向了治国理政的思想高度,直指执政者的公心、私心关系国家兴亡。程颢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执政者出于公心,不管是决策还是处理问题,没有一己之私,一切以为民谋利为出发点,就会得到人民拥护;反之,一切以一己之私利出发,就会损害人民利益,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程颐也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二程集》77页)公则会人心统一、万众一心,私则会出现人心离散、一盘散沙。人心之所以不同,在于有私心的缘故。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程公心的思想,是亟待挖掘与弘扬的宝贵思想资源。

浩然之气充盈的天地境界

在二程的思想中始终充盈着浩然之气,正是这种浩然之气,使他们具有与天地参赞化育、与天地同体的精神境界。

那么,二程是如何养自己的浩然之气的?二程同样从公与私的关系入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看二程是如何论何谓浩然之气的。

“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之间。”(程颢)(《二程集》11页)

“浩然之气,所养各有渐,所以至于充塞天地,必积而后至。行不慊于心,止是防患之术,须是集义乃能生。”(程颐)(《二程集》158页)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既无生得此气,语其体则与道合,语其用则莫不是义。譬之以金为器,及其器成,方命得此是金器。”(程颐)(《二程集》148页)

“浩然之气难识,须要认得。当行不慊于心之时,自然有此气象。然亦未尽,须是见“至大”“至刚”“以直”之三德,方始见浩然之气。”(程颐)(《二程集》148页)

“‘至大’‘至刚’‘以直‘’,此三者不可缺一,缺一便不是浩然之气。”(程颐)(《二程集》250页)

“志,气之帅。若论浩然之气,则何者为志?志为之主,乃能生浩然之气。志至焉,气次焉,自有先后。”(程颐)(《二程集》162页)

在二程看来,浩然之气,是天地间的正气,具有“至大、至刚、以直”的特性,且缺一则不能称为浩然之气。就人来说,当人“行不慊于心”时,便会生浩然之气。何谓“行不慊于心”?也就是当无愧于心时、没有办不合理之事时,便会生浩然之气,所谓君子坦荡荡,不愧屋漏是也。而要养浩然之气,就要“直道顺理而养”“须是集义乃能生”“志为之主”。就是说,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到立志、直道顺理、明白义理。程颐还特别指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是什么?义就是合宜之事,不合宜就是不义。他还举例说,用金做器,只有器成,才能成为金器。人只有用义来养,才能有浩然之气。

而在程颢看来,要养一个人的浩然之气,根本的在于“至公无私”:

他说:

“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立在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异也。”

“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不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心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二程集》20页)

“只著一个私意,便是馁,便是缺了它浩然之气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里缺了它,则使这里没这物。浩然之气又不待外至,只是集义所生者。”(《二程集》29页)

“至大、至刚、以直”原于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孟子 公孙丑上》),是孟子浩然之气的标准,程颢则认为,要做到“至大、至刚、以直”,包括直道顺理、集义与立志,要害在于“至公无私”,若有一点私意,便气馁,便不刚、不直,便不会心胸阔大,便不能明辨是非,便不能见义勇为,便不会有浩然之气。

程颐则认为,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应具有天地之境界,而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则只有圣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人有斗莦之量者,有钟鼎之量者,有江河之量者,有天地之量者。斗莦之量者,固不足算;若江河之量者,亦已大矣,然满则溢也;惟天地之量者,无得而损益。苟非圣人,孰能当之!”(《二程集》108页)有天地之量者,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爱大仁之人,是如程颢所说的具有“至公无私,大同无我”的思想境界的人,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人。

二程的精神世界,有孔颜乐处打下的底色,有天理流行的充盈、廓然大公的胸襟、无私无我、浩然之气的浸润,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高,引领着我们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

                                (2019年8月1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