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畏寒多汗两春秋,茯苓四逆来解救

 中医药方便 2019-03-16

本期小编

周科力,本科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赛美教授。

陆某,男,75岁         2018.09.05 初诊

主诉:畏寒、多汗2年。

现病史

患者于2年前罹患高热,体温最高达39.6℃,于外院就医,予寒凉中药(诸如地骨皮、桑白皮、青蒿等)治疗,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但逐渐出现畏寒,虚汗多,背部明显,一直未予重视。现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

面赤,畏寒,怕风,穿衣加被可缓解;自觉疲倦,嗜睡;无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皮肤瘙痒;偶有四肢麻木、活动不利,无关节疼痛;纳可,胃脘部不喜寒凉;睡眠佳,二便调。舌黯淡,边有齿痕,舌面干,稍嫩,有裂痕,苔白腻多唾, 脉浮大,重按无力。

诊断:虚劳      辨证:虚阳上浮证

方以 茯苓四逆汤 加减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本方证乃阴阳两虚,而以阳虚为主。患者两年前曾患高热,然而前医未顾及患者年事已高,正气亏虚,阳气不足,一味使用寒凉之品以清解,虽身热已退,但亦伐其阳,使其正虚阳衰,阴寒内盛,阴阳离决。虚阳浮越,故见面赤,脉浮大而重按无力;又因阳虚不固,故见多汗;而阴盛于内,故见畏寒、怕风、疲倦、嗜睡、胃脘怕冷等一派寒象。阳虚久久不复,阴液无以化生,然汗多亦伤阴,阴液无以为继,阳无所依,如此恶性循环,遂成刻下之症。经方大家曹颖甫谓此“阳气在上,下焦水液不能与之相接,谓之水火未济。水不得阳热蒸化则不温,不温则阳热独抗于上……”

       李赛美教授抓住患者这一病机,运用了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人参、茯苓。其中干姜、附子回阳救逆,甘草益气和中,此乃四逆汤之意,又加人参以补元气,益津液,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与姜、附相伍,于回阳之中有益阴之力,使阳回阴复,茯苓健脾,使正气来复。然而患者年老,故又在茯苓四逆汤的基础上又加了酒萸肉,于补益肝肾、平补阴阳之余又具有收涩固脱之功;熟地黄滋补肝肾;醋龟甲、龙骨、牡蛎、肉桂等镇摄浮阳。为防阴阳进一步离决,故方中又加葱白,有合“白通汤”之意。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故君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佐以姜附,急胜其阴而缓降,则未脱之阳可复矣。”

李赛美教授按语

此案例患病两年,苦不堪言。其辨证难点有三:一是患者畏寒汗多,是否存在太阳表证?或阳虚卫表不固?患者两年前缘于表证发汗,且现无头痛身痛,非太阳病;又患者无大渇,不呕,非阳明、少阳病,考虑里阳虚为主。二是患者面赤,手足温,汗粘不凉,脉浮是否有热证?细辨脉浮但重按无力,口微渇喜热饮,小便不黄,似不支持实热。其三,若辨少阴阳虚证,患者嗜卧当脉微细,其脉浮大,舌面干有裂纹。故综合辨之,少阴阴阳两虚,且阴不敛阳,阳虚阳浮。虑其年长病久,当阴阳双补,温阳潜阳,滋阴敛阳,交通阴阳,三管齐下。多方合用:茯苓四逆汤,白通汤,大补阴煎,加肉桂以温阳化气,加龙牡潜镇收敛,其茯苓之用不在利水,而在于运脾化痰。阴阳俱损,逆乱,病程长,且年长复原不一,故见效需假以时日,守方十分重要。

《李赛美伤寒论通俗讲解》:“取四逆汤的回阳救逆,取人参的养阴益气,取茯苓的宁心安神利水,也说明这样的病人除了阴阳两虚证以外可能还有水肿。这张方的组成与现代医学抢救心衰病人的机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强心、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所以这张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抢救心衰病人。”

后记

经电话随访得知,患者服上方7剂后,感觉良好,遂守原方再进40余剂,现畏寒、汗多等症状明显缓解,诸症状已大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