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唐代的宰相,不少读者朋友似乎都抱有着各种混乱、错误的认识。 出自张国刚《唐代官制》 另一些读者朋友则大概能有上表那样的认识。然而由于张国刚先生这张表稍显粗略,且还是有些许纰漏,于是我决定稍微解释一下: 一、唐代的宰相官衔名号,常有同一名号却分为两种情况的—— 其一是“宰相”(可以视作宰相职),也就是既拥有宰相的官衔名号,又干着宰相的实际工作的; 另一是“使相”(可以视作宰相衔),也就是在拥有宰相官衔名号的同时,实际上却并不干宰相的活儿的。 譬如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韦待价出任“安息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征讨吐蕃时,他就是一名“使相”,身上带着“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1】的宰相头衔。而次年,岑长倩所担任的“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则是真正的宰相职了。 注1:“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代颇有一些喜欢改官名、改地名的君主。 二、唐代的宰相官衔名号,在中国历朝历代之中可能都算是多的。其分两大类: 1、职事官类的宰相官衔名号。 在唐代,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这4个职事官,都曾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以“真宰相”“正职宰相”之类的状态存在过。【2】 注2: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省名义上的长官,亦是“真宰相”名义上的一员。然而唐代实际极少除授,仅任命过三人——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李适(后来的唐德宗)、郭子仪。其中李适、郭子仪二人所得的“尚书令”都是荣衔(也就是作为使相),而李世民所得的“尚书令”是否为“真宰相”,学界对此则有着不同的看法。 如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房乔(房玄龄)出任“尚书左仆射”为宰相,杜如晦出任“尚书右仆射”为宰相; 如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出任“侍中”为宰相; 如武周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出任“内史(中书令)”为宰相。 2、使职差遣类的宰相官衔名号。 在唐代,更主要的宰相官衔名号其实并不是上述那几个职事官,而是乌泱泱多的使职差遣。想来也很好理解,“使职差遣”作为有实际职掌,而又没有相对应的官品,没有严格的固定员额限制的职务,任命起来,相较于有实际职掌,有相对应官品,有较严格的固定员额限制的“职事官”,可以灵活不少。 试列举一些如下: 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同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同紫微黄门三品、同三品; 知政事、参知政事、参谋政事、同知政事、同知军国政事; 参豫朝政、参预朝政、参议朝政; 专知机密、专典机密、参掌机密; 参知机务、参豫机务、同掌机务; 知西台事、权知中书事、权勾当中书事; 知门下省事、权知门下省事; 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 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平章; 平章军国重事、知军国重事、知军国大事…… 出任(使职差遣类宰相官衔名号的)宰相,即任某职事官的某人,加(上述的)某使职差遣,即为实职宰相—— 如贞观三年(629年),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如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峤为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如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如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裴度为司徒、平章军国重事。 如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