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做任何事情,要过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正确的理论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事物的组织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出处理这一事物的手段,理是指导法的根据,法是达到时理的途径。有理无法是空谈,但如知法而不明理,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但不能提高功效,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发生问题就难以解决,甚至迷失方向,得出相反的结果。这对练功养生来说更不例外。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弄清生病和死亡的原因,懂得生命的规律。 生命即性命。性即精神,命即气质。神是生命的主宰,气是生命活动的能源,神与气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古人把养生这道称为性命之学。 在养生之道———性命之学中也有唯心论和唯物两种观点把精神看成是人的本质,认为气是神所产生的,以追求精神灵感为练功目的的就是唯心论。把气看作是人的本质,认为精神从属于气质以养气保健作为练功目的的就是唯物论。 把人的形,气,神分割开来对待,用局部的,片面的和静止的方法来练功那是错误的;把形,气,神看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用一生,二成,三发展的辩证观点进行练功,那就是正确的方法。 从古至今,我国研究养生练气的门派林立,功法万千,但大都不外是根据佛,道,儒,医的理论和方法。 佛家主张“修心养性”,儒家主张“明心见性”,都把性看成是追求的目标,从而产生了成佛成神的迷性思想。但佛家主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儒家提出的不偏不倚,“中和这道”和“和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都有着辩论发展的道理,对意的运用和练功的步骤来说还是可取的。 道家的理论,源于老子的学说。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提出了无极之道。老子把道看成是冲和之气,所以道家练功是以气为本,它采取了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常不为,而无不为”。做为练功之法。并且有一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从有为到无为的炼功路线。这些练功方法有其可取之处。但练功的目的,都为了成神成仙,这是应该予以批判的,且道书记载的练功之法大都用的比喻,初学者如果没有明人批点,容易发生偏差。 中医学是以《黄帝内经》为宗,《内经》对人体生命——形,气,神的关系有着比较详细的论述,它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来说明人体组织和生命发展的规律;用阴阳变化之理作为养生治病的根据。 《内经》把阴阳看成是天地运化之道,人也是本于阴阳而生成,认为阴阳不可偏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上古真论》中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就是说,根据天地存在,阴阳变化之理把握真气的运化,使精神内守与形体合一,形,气,神保持协调平衡,自能益寿延年。 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内经》讲的养生之理和治病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它结人类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伟人贡献。但《内经》提出的“生之本,本于阴阳,阳化气,阴成形”有着阴阳先于物质的概念。“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有着主观想象的唯心观点。 阴阳学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对天地自然存在和变化规律认识总结的概念,它是朴素的辨正法。几千年来在我国思想领域内起着指导作用。尤其在养生保健方面,如中医学,静功养生法,各种气功和内家拳等,大都是以阴阳学为理论根据。 但是过去人们用阴阳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本源时,大都把阴阳看成是先于天地而存在。这是唯心论的观点,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批判地接受。
综观各家的理论,各有优缺点,吸取各家之长,找出事物发展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就能够为养生之法从根本上找到系统的理论根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