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慢性病为例理解新现象学

 卡夫卡的寒鸦 2019-04-03

1慢性病的特征

近些年,在医学领域中自然科学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的成果。医学思维的固定模式一方面是以人学的二元论为基础,另一方面就是依据急性病的治疗方式,采取科学技术手段。然而,医学领域中不仅存在急性病,还有更大的领域——慢性病,那么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是否也应该完全依据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呢?

慢性病不同于急性病,在部分的急性病从诊断到恢复健康,可以被清晰的定义,依据各种指标预测,通过手术或药物(自然科学的治疗手段)使病人恢复健康,使初始的病理检查结果正常化,其治疗完全依赖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治疗手段。而对于慢性病本质上有别于急性病,慢性病以慢性的事实为基础,可预见的时间是不清晰的,病因不详,病程长且很难治愈。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等。通过一般化的实验-化学手段(即科学技术手段)对慢性病进行治疗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症状消失的,也就是说很少能够通过实验-化学手段或临床的治疗得以实现。因为相对于急性病来说,慢性病缺乏明确的、清楚的,或者说缺乏“客观的”有效的参数,慢性病很难被清晰的定义,而且是否可以治愈是由患者个体自身的状况决定的。此外,慢性病的治疗比急性病更加依赖患者的积极配合,因为对于治疗措施的执行或者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患者自己负责,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自己控制血糖。部分急性病常通过一个新的科学结论,并在一定的临床试验后就会引起新的治疗推荐,而慢性病在治疗方式上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对每一个个体都要不断地测试,以确定新的成果是否有效。患者要被带进治疗中,进而护理者也要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建立起希望。所以说,慢性病的治疗是非线性的、螺旋上升的,是不断的发展过程来确定特征的,治疗和治疗的结果都在变化,而且无法预见其适应情况。总之,慢性病的治疗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多样性和非稳定性。

2慢性病与身体现象学——反对生理主义

那么为什么慢性病具有复杂性、不稳定性和混沌多样性?为什么慢性病不能依据急性病的处理方式,即不能依据现代科学的治疗方式呢?

对于慢性病患者有多样的、无法解释的病症,在生物医学中找不到原因或者原因不充分,那是因为现代医学对“身体”并不认知,而且只依据物理学意义的身体(躯体)进行研究。而实际上,现象学意义的身体(身体)和物理学意义的身体(躯体)是有明确的区分的。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就在《知觉现象学》中把身体与躯体进行了区分,认为身体是包含着作为物质存在的躯体和作为精神存在的意识的整体性存在。知觉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结构性,并以此批判用刺激、接受器和感觉之间的机械因果关系(即“刺激-反应”)来定位的身体行为,即批判传统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关于身体的机械论因果关系思想,突破了生理学主义、还原主义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对生理主义的看法。施密茨把通过五官和感觉系统这样一些接触到的身体部分所获得的刺激程度,和以这样的方式接受和传递外界信息的理论称作“生理主义”。这种生理主义从知觉上限制了可感事物的丰富多彩,忽视了除了五官感知外的身体性的体验。生理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认识论模式不能充分解释身体感觉现象,也不能解释情境中的身体整体性举措。而且生理主义是身心二元分裂的元凶。施密茨认为,自然科学把人遭遇的所有现象都还原为客观的、中立的事实,这是一种生理主义还原。生理主义的还原把身体看作是一种在空间存在的事物,身体的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过程,是人们对外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材料的加工处理。它们共同作用是按照原因和结果分析的模式,都是有机体的生态的解剖学的改变。这种“还原”就是将经验的世界通过量化、统计还原,以便可以实现对外在世界的支配。但与此同时人成了符号、人自身呈现的多样性被泯灭了或是隐藏了。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技术理性主义。这是身心二元的,单纯依据生理学、物理学的原理,这样的还原方式给医学带来了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效果),但人的整体性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下客观的被拆解。自然科学在医疗领域对人进行“拆分”、“分解”,人们就在科学知识与作为人的整体的感觉(感知)划上了一道鸿沟。

人是身体整体性的存在。施密茨的新现象学就是呈现现象与直接感知的联系性。他对自然科学和现象学,以及数字化与经验世界的生命体验进行区别,其理论基础就是身体现象学(身体丰富的表现:饿、渴、欲、疲惫、恶心、愤怒、疼痛……)、身体字母表的发展(狭窄、宽广、紧张、松弛、节奏……)、主观事实、人的生命、私人化的世界。施密茨提出了身体性感知这样的身体现象学,即从现象学角度对身体进行研究的,避免之前有关身体的如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理解的“身体理论”,而是从“身体现象”出发,从身体整体的感觉出发。他也将物理学意义的身体即躯体(der koerper)和现象学意义的身体(der leib)进行区分。认为现象学意义的身体不同于躯体,“它是人与一切令他触动的事物遭遇的场地,在这里它们激起他回应性的组织能力”,是“一切知觉和所有社会行为的必要条件和形式前提” [1]396。现象学意义下的身体是在我们的躯体范围内可感受到的东西,被身体性情感整体性地占据,以非物理的方式与环境发生关系,以不可分割的和非平面的方式放松扩展或紧张收缩,作为现象学意义的身体一直处于运动、波动、紧张与松弛等这些动力学的因素作用与反作用的不断波动状态,是有绝对的空间位置的。身体的感觉能超越皮肤的边界在空间扩展。整体性的身体感觉在空间的平面距离上是模糊的和绝对的:我们既不能对其划分范围,也不能按照躯体结构这样的身体图式的观点对其整体的身体性进行分割。在这些感觉中,我们感知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无表面扩展着的,但却具有一定的维度的(非数字化的,如不是三维空间性的)一种容积。

身体的紧张与放松不断地相互作用,彼此竞争产生一种我们可感觉的状态,如疲倦、无力、亢奋,或局部的感觉如酸痛、麻痹,等等。这些可感的“无维度”是非概念的,而构成一些暂时的平台,这就是施密茨阐释的“身体岛”。身体岛是在身体里人们感觉到一种不断波动的、模糊的、非稳定、非持续的事物,它或多或少、或稠或稀分布在身体里[2]118。之所以称之为“岛”,意味着身体如大海,漂流岛偶尔密集,偶尔松散,是暂时性的生成、消失。但它可以被实际地感受到,也可以处于间接的、模糊不清的感受状态。除了受到极度的惊吓,身体始终被身体岛占有。身体岛在身体的动态性中时而成形,时而稳定,时而转移,时而消失。这些身体岛并非在同一平面,而是根据身体刺激的范围、强度而分布。也许人们能够按照生理学对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脚(脚跟和脚趾)进行肢体的划分,然而对于身体性的感觉来说,脚是具有整体性的。脚的关节、节骨和脚底形成了特有的身体岛并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脚,当过度的劳累,脚就会肿,此时你会感觉到整块的麻木和疼痛。此外,有些身体岛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如口渴、饥饿所感受到的地方性是局限于口腔与腹部的局部地方性。还有持续的动态的身体岛经常会在口腔、肛门和生殖器领域,有时也是一种流动的形成物,如头痛。同时身体也可以整体性的为我们所感知。身体的平衡处于狭窄与宽广的动态中[3]64,身体的统一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不是局部的,而是激动在整个身体上贯穿形成一种整体上的感觉,如劳累,这种感觉是身体岛的感受以立体的、不可分割的方式扩展,并整体性地在身体上交织着显示出来。这种感觉就是身体性的“气氛”[3]56-65

新现象学的这些概念的提出论证了人身体的整体性存在。所以慢性病的治疗也应该从人的整体性感觉出发进行思考。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身体岛现象推断出当身体舒服的时候,漂流岛形成并连接着大陆,当身体处于病态时,漂流岛会消失。进而理解慢性疾病与身体的整体感觉相关,是身心相关的引起的身体岛现象,随着紧张或方式、或形成或消散,所以显现出病态的现象。

另外,身体字母表使身体在病态和健康状态现象中的描述成为可能。在施密茨[2]121看来,“身体的有效构成即身体的有效性本质上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易理解的结构体系——单个的身体激动任意组合可以被重新建构,就像每个单词都有不同的字母组合而成一样”。这样身体感觉它更富有意义,尽管感觉器官的对象领域也是通过严格的安排和清楚的划分,但它的这种安排的关系不是一个通过分析处理的事实,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身体的感受是介于狭窄(紧张)与宽广(松弛)竞争的一种整体结果。通过与反作用力的动态竞争身体获得了它的平衡。但这个平衡也不是稳定的平衡,而是随着不同条件随时的变化。并通过身体的特质,即狭窄与宽广的身体性动态竞争,形成身体动态性,以及用“字母表”和“身体布局”形成不同的人的身体性特征。字母安排的恰当,身体布局合理,人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身体就限于某种疾病之中。

身体动力学中关于情绪与身体的感应关系。身体的知觉与躯体的知觉不同。它与相应的感官联系,但超越具体的身体部位而绝对整体性的存在。身体与诸如愉快或痛苦的情绪感知是融为一体的,如快乐时身体的轻松感,痛苦时身体的沉重感。

3慢性病的治疗依据主观事实——情境哲学

人的身体具有现象学意义的整体性。那么对于与整体性感觉相关的慢性病治疗,就不能完全依据急性病的治疗方式,或自然科学的治疗——自然科学数据的客观事实进行手术切割、药物控制。而是依据主观事实、意蕴丰富的印象为基础的情境哲学(situation)[3]13-41。自然科学是数据数学模式,强调客观事实、素群结构(Konstellation),忽视了情境的意义。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统计、优化、标志定位为基础,为了测试理论而提取诊断数据,等等。”[4]自然科学和它的方法论指明了世界的客观化,这种客观化的信念就是“素群”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素群主义是当今自然科学的核心思想。“在自然科学中人们忽视情境的意蕴丰富性,而是单一化的将其量化还原,形成感性数据。”[5]以自然科学的经验主义为主导,即以完全确定的、可量化的、可测量的数据作为有效的承认[6]

现代医疗也是以“证明”为基础,病人成为数据的集合体,即不确定的实践知识被实验的知识所替代,这同样是素群结构。心电图、验血、验尿,各种检查、数据替代了蕴含着丰富性的望、闻、问、切的共同情境。新现象学通过以身体性为基础的情境存在分析为慢性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情境是一个内部混沌多样,但意蕴关联的整体。情境是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实现的[3]69-82。身体交流是身体通过“入身”穿越外部世界的过程。而“入身”是超出个人本己的躯体,直接与外界事物建立关系、体验某种气氛的现象。

慢性病由于本身的不稳定性、复杂性特质,不能完全依据自然科学数据分析,即依据素群结构,而是需要情境中的意蕴分析,即从情境对话中,体会出主观事实和印象,并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观察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所处的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所以要在医患对话的情境中打开主观事实的空间,让丰富的印象呈现出意义,从共同情境中获得信息。

3.1主观事实的呈现

每一个医患对话的过程都是主观事实呈现的过程。通过对话了解患者近期患病的状况,从什么时候开始呈现了哪些表象,患者自己的感受等。患者自己的陈述就是主观事实的表达,主观事实要比客观事实更真切、更丰富、更原初。主观事实就是主体通过人的身体知觉和情感表现出来的情绪激动的身体事态[3]27。这是一种直接性、现实性,它体现了身体本身的运动性。主观事实就是只有亲身感受到的“我”才能知觉,才能体会的那种感觉。通过主观事实使之面对于知觉主体。主观事实是生动的、有生命性和现实性的。医学治疗要使主观性和客观性内在地统一和融合于自身,要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相联系的主观事实的特性。主观事实的承认作为事实的原形式,自然科学的客观事实在主观事实面前显得那么贫瘠,翻转传统的真实层面的分层结构,现实性的从头到脚的体验(现实性是一种体验)为科学打开了主观的视域。

3.2医生从共同情境中获得信息

医患对话在新现象学角度可以称作一个暂时性的共同情境[7]。医生和患者通过身体性的交流和相互转换入身便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整体。在对话情境中,一方面,医生应该有意识地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放松。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捕捉这个共同情境中呈现出来的意蕴;并实现相互转换入身,从中获取患者的信息。在对话过程中,医生要耐心,使患者处于一种如与朋友聊天式的放松状态。

3.3丰富的印象

生理学家通常将感觉视为感官对外界刺激信号的接收和加工,而施密茨认为,感觉、感知首先是入身。身体交流是情境存在的形式。“作为与他者打交道的模式,身体交流应当取代刺激—反应的认识论模式,即物理学意义上封闭的内部世界凭借感官在外部世界中获得刺激信号。”[1]13-14印象就是入身现象。印象就是鲜明而不模糊混乱的整体感觉,尽管它包含着多样的内容。从印象中对事物敏感并获得感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医生在与患者的对话中“入身”其中,体味那意味深长的表情或语言,在通过“入身”形式的感觉中,在每一个介绍和阐述中理解患者。

4结语

现代医学在本质上被理解为确定的自然科学,把人当作自然科学的客体和活动的媒介,医生从明确的数据中获得信息,通过做出确定性的算法进行处理,再进行精密的诊断和决定性的治疗。然而,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不能单纯从生理学角度去研究和治疗,如在医学领域中慢性病相对于急性病来说就具有复杂性、不稳定性和混沌多样性。所以,针对慢性病的特征,行为的预测不能完全依据客观的有限的科学数据。患者高度复杂的个体差异性要求不仅仅以客观的身体定位,而且应该构建起以发展医学和诸多情境可能性为基础的医疗,同时在哲学思考下关注患者的精神状况和心态对慢性病治疗的影响。

原来的慢性病治疗依据自然主义,从客观的数据分析去解决慢性疾病。新现象学提出“身心合一”的身体概念,揭示出了身体原初体验的哲学意义。这种身体性体验在慢性病治疗中被清晰的塑造。在生物体的职能作用内部总是有信号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身心不再被区分,那么这个二元的划分就是多余的。身体现象学对在身体系统中相对的地方关系进行解释,在经验中区分身体现象和躯体现象是有意义的,能够对病人进行整体的认知。这个经验的、生命体验的世界是以情境为依据的。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的情境哲学中创造了一个认识论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为科学具体的中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所描述的细节(素群)与现象的现实性(整体性)作了区分。新现象学以身体的整体性、情境的意蕴为慢性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新现象学对患者的身体性的定位,使可感身体成为治疗的基础,身体动力学与治疗的内在关联,身体交流蕴含了慢性病治疗的可能性。身体字母表使身体在病态和健康状态现象中的描述成为可能,在与患者的情境交流中得到了决定性的扩展。

医学应该对疾病和健康进行哲学反思,尤其针对慢性病的治疗要让哲学呈现出意义,将人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研究的中心。根据新现象学的一些概念论证了的人身体的整体性。人的身体是整体性的,所以治疗也应是整体性的。慢性病的医疗因该从人的整体性、情境思考、反生理主义的入手。医学治疗直接与人相关,不能脱离患者主体本身。传统的依据自然主义还原主义的模式。新现象学分析的精确的语言唤醒了体系的(系统)的认识论,证明了描绘了个人生命体验的主观事实先于自然科学的客观事实,并且在情境中以主观事实呈现出来。自然主义—生理主义—还原主义为基础的素群主义只是用单一要素的组合,数据、细节的罗列,静态的对象性分析,弱化了人的本性,缺乏情境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意蕴性。医学治疗应该在自然科学的图示化的基础上回归人的体验,自然科学的抽象化中辅助医患的情境交流。在情境中(望、闻、问、切)寻找患者的疾病特征 。

医学应该与哲学真正的衔接,对医学来说,自然科学领域还需要哲学的实践,沿着生命体验与物理-化学过程相辅相成的路径。从身心合一的身体现象出发、从原初的(身体)体验出发揭示人是如何通过身体性的各种迹象对主体做出反应的。通过情境的意蕴性来批判原来慢性病治疗中的“自然科学定位”的部分,更强调具有深意的情境理念。有些慢性病甚至就是心理疾病,使慢性病治疗应更切近而直接地“感受”生活本身,敞开新的生活世界。要立足于人的身体性的整体感觉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充分而彻底地体现了 “面向事实本身”的现象学的还原精神。同时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使主观事实和客观事实相互连接,依据医生患者联系(语言交流),通过对话形成主观事实,搭建起与客观事实的联系,辅助客观事实。让身体现实性、身体的整体感觉通过身体情境构建。理论的奠基和人的体验通过语言的详尽说明作为医疗理论大厦发展的出发点,这些都会对现代医疗的困境做出了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