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学生“听懂”“会做”却常“考砸”

 木香草堂 2019-04-06
为何学生“听懂”“会做”却常“考砸”

为何学生“听懂”“会做”却常“考砸”(之一)

       作为讲者,能让人家听懂,已是欣慰了。
       作为教师,只让学生听懂,却远远不够。
       作为师傅,能让徒弟传其艺,已是不易了。
       作为教师,只让学生会效仿,可谓百里半九十。
        有一事实:学生平时能听懂,作业也完成了,可一考试就出差错了。
        究其因,就是我们只满足于“听懂”、“完成”。
       上课听懂并不很难,因教师可以通俗易懂语言、潜移默化渗透、循序渐进引导、化繁为简拆解、深入浅出讲述等教学方式,输出知识,让学生易于听懂。     
       事实上,听懂其言而不懂其义者甚多,不懂其义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即对问题思考不主动、不充分,不善于分析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拓展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失却寻思、释义,学习是难有长进的。
       教者对其所授皆了然于胸,通常是从已知结果的演绎,形成的知识链条或思维碎片输出,这远比抽象的想象容易得多,“接纳”过程也比“理解”要轻松得多。因此,听懂,只是学习的最表层。
       会做作业,不代表学生已能做到学以致用、或融会贯通。一方面是因由例及类的模仿,即听懂老师的例题讲解,而后按部就班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是,依照教辅题例答法,按图索骥,依样画瓢。当然,能模仿或参照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从中领会一般思维过程,这无可厚非,但不够深刻,会导致妄自满足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模仿着做几个题、做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这是思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听懂了,完成作业了,并不等于真正的会感悟、会理解、会迁移、会应用。充其量反映出听者的模仿能力合格而已。

为何学生“听懂”“会做”却常“考砸”(之二)
       
        纵观学生考试出错,主要有:似曾相识,门不开;左思右想,寻无路;棋差一着,走不通;转换不灵,难迁移;套题无方,难归着……
       原因是:平时听而不思悟……做而欠品味……仅用知识点或做过的题去简单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考试自然就会步入死局。
       因此,平时听讲或做题时,要多问个为什么。
       真听懂了么?尝试让学生独自表述,说出然与所以然来。教师应给时间、给机会让学生去写去说,并及时给予反馈纠正。
       真会做了么?教师可在原有题的基础进行变式、拓展、迁移,让学生再做,训练其举一反三或举三归一,即进行思维的扩散和聚敛能力训练。            
       具体来说,对关键知识和疑难问题,不是死记硬背,而应从知识问题的特征、内涵、应用等去弄懂弄通。对于平时练习,宜精不宜多,玩味好经典题目,由题变题,由题生题,多思考问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多花费一些间审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是什么;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等。      
       总之,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把知识问题化,问题考题化,从问题出发,深度思维,并生成自己的思维链,把知识和问题融合贯通……若能做好这些,考试要出错都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