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非暴力沟通》:我们如何倾听

 昆仑圃 2019-04-10

倾听,是一种很神奇的行为。

全身心地倾听他人(特别是对我们重要的人,比如亲人、伴侣、亲近的朋友等等),会对他人带来非常强大的治愈性力量;同时,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加深彼此的联结(connection)。

正是这种联结感,增强了我们的力量与心理弹性(resilience),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个充满压力与险恶、纷繁复杂的世界。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倾听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今天,宝姐姐想要与大家一同分享,《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心中的倾听。(注:下文中的“倾听”,也都是指本书所认为的倾听。)

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与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01.  倾听是什么

首先,很重要的是,倾听不是什么(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一段是否会让你大跌眼镜,反正我跌了😂

倾听

不是建议,比如给出解决方案。

不是比较,比如比惨。

不是说教,比如“你应该…。”

不是安慰,比如“没关系,别担心。”

不是回忆,比如“我也发生过…。”

不是否定,比如“你这么做不对。”

不是同情,比如“你好可怜。”

不是询问,比如问一些说者无意表达的细节。

不是辩解,比如“他肯定没这样想,他…。”

不是纠正,比如“你说错啦,…。”


那到底……倾听是什么?

简要地说,倾听是我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倾听不是上面所讲到的提建议、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也不是安慰。它是用心地体会对,仅此而已。

也许这个表达会有些抽象,观察是什么?感受、需要和请求,又有何门道?下面,我将一一为您道来。

02.  倾听什么

总的来说,就是听对方的言语,以及可能的言外之意,这里面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比如有时,只有观察、感受和需要)

顺便提一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是非暴力沟通中的四个要素。听到对方所表达的(或未能表达的)这些成分很重要;而当我们表达时,尽可能用语言明确清楚地表达出这几个成分,也同样重要。

要素1. 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

也许生活里我们通常将观察和评论搞混。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就是评论;而相对应的观察是“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比如,“如花长得很丑”是评论,而“如花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则是观察。

比如,“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是评论,而“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出问题”则是区分了观察和评论。

如此装扮的林真心是丑?还是对你没有吸引力呢? 

将评论、预测当作事实,把对他人内心活动的推测当作事实……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观点、想法,当作事实。而这样在沟通中无疑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如果我们对他人说出我们的评论(而非观察的事实),而事实又并非如此,那么他人可能会感到被误解,甚至被批评,就会来反驳我们。而这样的反驳中一定也会掺杂着评论(比如“你这个没良心的”),变成了暴力相向的交流(想想许多争吵的情境中是否就是这样)

不加评判地、观察人、事、物的样貌本身,尽可能地做到这点,在沟通中区分观察与评论,表达放在特定情境中而非绝对化的评论,对化解沟通中的暴力来说十分重要。

当我们倾听对方时,有时候我们会听不到观察、而是听到评论,进而引发自己的情绪(也许是沮丧或愤怒)。但除了马上由着情绪做出反应(比如哭泣或指责对方),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倾听对方评论中的感受、感受背后的需要,以及请求(如果有的话)

要素2. 感受:体会和表达感受

感受,也许是我们的文化里更加陌生的东西。一个是,相比于其他一些文化,我们更少地直接表达感受(“我感到很难过…”),我们的谈话中很少会涉及到感受的词汇。另一个是,有太多孩子从小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当我们逐渐习惯于思考“人们期待我怎么做?”我们也就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而感受,却是很重要的东西。当一件事发生,感受是最先发生反应的部分。我们感到(或者意识里感觉不到,但它确实在那里!)快乐、悲伤、愤怒、悔恨……,这些情绪感受,来得如闪电般迅速。它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自己怎么了。

同时,感受也是很原始的,是比认知和思维更早进化出来的心理成分。也许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但全人类的情感体验,却是共通的。甚至一部分动物,也有着与人类同样的情感(想想我们的表情包里,有多少猪猪猫猫狗狗)。可以说,情感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因此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想想“加深彼此的感情”这样的表达,“感情”其实指的是“关系”、“联结”,但用“感情”这个字眼,足以说明情感在关系中的重要性。

因此,倾听对方所表达(或未能直接表达)的感受、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彼此的感受相通相连,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不仅可以促进亲情、爱情、友情,还可以改善工作。也许我们会认为工作场景中的同事、上下级,都是生活圈以外的人,没必要与他们相通相连,但有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境或产生冲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适当示弱,可以化解冲突(而并非让对方更加盛气凌人!)(书中有讲具体案例,详见第四章,在此不赘述)

那我们如何做到体会与表达感受?有两个部分很重要。

第一个是区分想法和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感到……”,但后面接着的是我们的想法。比如“我感到收获很大”是想法,而“我觉得收获很大,感到很满足”则是区分了想法和感受。

再比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是想法,而“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我很郁闷/我烦透了”则是感受。

第二个是掌握丰富的感受词汇表。感受的正负性、强弱都有不同,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尽可能清晰地体会、表达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情感。

这里给出作者编制的词汇表。

(1)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

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

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

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

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

沉重,麻木,筋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

······

接下来,还有“需要”和“请求”这两个要素,以及关于倾听的更多内容(包括,我们何时都要全身心倾听吗?无法倾听时怎么做?等等),由于篇幅限制,留到两周后的下一期,请认准作者“宝姐姐”,我们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

马歇尔·卢森堡 著,阮胤华 译. (2009). 非暴力沟通. 华夏出版社.

图片来源:Google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