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闲,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呜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译文:
辛弃疾, 字幼安, 齐之历城人。年少时从学于蔡伯坚, 与党怀英是同学, 号称辛、党。谋求仕途之初, 用蓍草占卜, 党怀英得一坎卦,
故留在金境, 辛弃疾得一离卦, 就下决心南归。
金主完颜亮死后, 中原地区豪杰纷起抗金。耿京聚兵于山东, 称天平节度使, 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 辛弃疾任掌书记,
并劝耿京南向归宋。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 喜欢谈兵事, 辛弃疾曾与他交往。在辛弃疾投奔耿京后, 义端亦率千余人反金,
辛弃疾说服他也投奔了耿京。一天傍晚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逃走, 耿京大怒, 要斩辛弃疾。辛弃疾说:“请容我三日期限, 若不把他抓住,
再杀我不迟。”辛弃疾揣测义端必把军中的虚实告诉金帅, 就急忙追赶并捕获了他。义端说“: 我知道你的真相,是一青兕,力能杀人,
求你别杀我。”辛弃疾斩其首回营报告, 耿京谅解了他并对他更信任。
绍兴三十二年( 1162 ) , 耿京命辛弃疾奉表归宋, 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 召见了辛弃疾, 高兴地接受了耿京的奉表,
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并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 召他南归。此时, 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 辛弃疾北返到海州时,
与随行者商量:“ 我遵主帅之命来归朝, 不料事态有变, 何以复命?”于是, 与海州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约定, 直奔金营,
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 辛弃疾等就把他从众人中抓起, 绑着他离去, 金将没能追上。张安国被送往行在斩首于市。朝廷仍授给辛弃疾原官职,
改任为江阴佥判。辛弃疾当时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 1168 ) , 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六年( 1170 ) , 孝宗召他在延和殿应对。此时虞允文掌权,
皇上锐意恢复,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 其论切中时弊,
毫不迎合。做《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上,对宋、金双方逆顺的道理, 消长的形势,用兵的长短, 地理的要害,
都做了周密的分析。因和议刚定, 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升为司农寺主簿, 出京城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兵祸, 井邑凋残,
辛弃疾对百姓宽征薄赋, 招抚流亡, 训练民兵, 议定屯田, 并创建了奠枕楼、繁雄馆。被召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深得留守叶衡器重,
叶衡任宰相后, 力荐辛弃疾, 认为他有雄才大略。皇上召见他,
又升为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因剿平赖文政起义之功,加官为秘阁修撰。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差遣为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
辛弃疾为人豪爽, 崇尚气节, 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 所交多是海内名士。曾为绍兴年间(1131~1162) 的诏书做跋说“:
假使这些诏书出现在绍兴之前, 就没事奉仇敌之大耻; 假使这些诏书行于隆兴之后, 就会成就盖世奇功。如今这些诏书与仇敌共存,
可悲啊!”人们佩服他的敏锐深切。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 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 生活用品不需求他人,
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人多经商, 故而不利农业, 再加上兼并之患, 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 为大理卿时, 同僚吴交如死,
没有棺殓, 辛弃疾感叹“: 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 真是廉洁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此事,
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 做赋《九曲棹歌》, 朱熹写“ 克己复礼”、“ 夙兴夜寐”, 给他的两个书斋题名。朱熹死时,
伪学正遭禁止, 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 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 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善长写词,
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绍定六年(1233) , 赠为光禄大夫。咸淳间(1265~1274) ,
史馆校勘谢枋得访辛弃疾墓旁的僧舍, 有痛苦的声音大呼于堂上, 像是替辛弃疾鸣不平, 从黄昏到三更呼声不断。谢枋得连夜点蜡烛写祭文,
准备清早去祭奠他, 祭文成而呼声止。德佑初谢枋得向朝廷请求, 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为“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