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有句谚语:“四月茵陈五月蒿,六月七月当柴烧”。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是在提醒大家,中药采摘是有季节要求的。四月五月采是药,六月七月采收就没有药用价值了,只能当柴烧。 还有人喜欢把采回来的茵陈泡水喝,曰“春季养肝”。 著名医药学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侯士良教授说,这种观念都是错误的,应当改正。 春天和夏天的茵陈,都有药效茵陈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的地上部分,中医处方用名为:茵陈、绵茵陈、茵陈蒿。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退黄的作用,是治疗黄疸的特效专药。 河南的很多地方,都有这种药食两用的植物。 全国各地,关于茵陈的谚语说法不一,从南往北,因为气候不同而有别。有的地方说“正月的茵陈二月的蒿,三四月份当柴烧”;还有的说“春采茵陈夏采蒿,秋季拔了当柴烧”。大众皆知,当季采的是药,过季采的是草。…… 在清代,河南的状元吴其濬,当过山西巡抚,虽然是官,但对植物很痴迷,著有《植物名实图考》。它在书上写的很清楚,叫“四月的茵陈五月的蒿”。这些谚语,主要强调的是茵陈作野菜时的要求。 茵陈既是中药,又是菜疏。到了春天,北方人春游踏青,有顺便采野菜的习惯。很多人就采茵陈,带回家当菜吃。可是,当茵陈过了幼嫰期,长老了,就不能当菜吃了,甚至只能当柴烧了? 茵陈有绵茵陈和茵陈蒿之名。 茵陈又叫茵陈蒿,刚长出来,毛毛茸茸的,这样的幼嫩茵陈,中药叫绵茵陈,专指春天刚长出来的茵陈。 只用绵茵陈,量太少,满足不了临床上的需要。专家发现,到了夏天,茵陈蒿长成全盛,花蕾齐全,割取地上部分,虽然不能当菜吃,但照样有药用效果,所以有的医生就开茵陈蒿。 不管春天还是夏天的茵陈,都有药效,只是作用强弱不同罢了。 如何区分茵陈和青蒿菊科植物太多,长得都很像,比如青蒿、白蒿,还有黄蒿。有些人就错把其他植物当成茵陈采回家。 与茵陈最容易混淆的是青蒿。 如何辨别呢?乍看,二者外观基本一样,不是专业的人士,很难弄清楚。 侯士良教授教大家一个辨认法,把它们翻过来,就好分辨了:茵陈的背面,是白的,而青蒿的背面,则和正面一样,都是灰绿的。 茵陈泡水喝不能养肝,这是个误区一些肝脏不好的人,听说有春季养肝的说法,就把茵陈采回家泡水喝,这样做对吗? 侯士良教授说:这种方法不可取,是误区。 首先,茵陈不能养肝。茵陈作用于肝胆,但不养肝。 茵陈的药性是苦寒的,是凉的,有利胆退黄、清热利湿效果好。但和养肝是两码事,泡水喝久了,容易出现腹泻。 其次,茵陈是多年生植物,很多长在公路边,长在有污染的地方。茵陈毛毛茸茸的,不容易清洗干净,建议食用前宜多清洗几遍,甚至要用盐水洗。 泡水饮,温度达不到一定温度,微生物,细菌就杀不死,容易病从口入。 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大家在养生的时候,一定不要想当然,不要跟着感觉走,最好请教专业人士后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