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说心】怎样解读心室预激心电图

 昵称38264708 2019-04-11

心室预激是一种由心脏房室旁道参与的激动传导异常。虽然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但它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甚至需报危急值并迅速抢救处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有关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心电图。

左边的一段大家都熟悉:节律规整,QRS-T波形态无异常,正常心电图。

右边的一段,主要有4个异常点:

(1) PR间期缩短(84ms,<120ms);

(2) QRS波群时间延长(机测126ms,>120ms);

(3) QRS波群起始部可见预激波(也就是δ波,箭头所指处);

(4) 有继发性ST-T改变(ST段压低,T波负正双向,ST-T与R主波方向相反)。

这就是典型心室预激的4大心电图表现特点。从下面的图示可以解释这种心电图改变的机理。 

形成心室预激的主要原因是房室旁道的参与(见上图)。一般情况下,心房的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下传除极心室(左边示意的正常激动传导路径)。由于房室旁道的解剖结构存在(右边部分),心房的激动分别沿正常房室通道和旁道两条路径下传。由于旁道具有传导快的电生理特点,因此激动快于房室通道而率先到达并除极心室,形成心室预激波和短的PR间期。预激波延长了整个心室的除极时间造成宽QRS波群,心室预激部位的除极(激动除极顺序改变)引起了复极的继发性ST-T异常。 

心室预激本身的危害并不大,但它引发的室上速却是不容忽视的。室上速发作时造成的快室率可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轻者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重者黒蒙、晕厥甚至猝死。

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仅表现4大心电图特点而无室上速发作者,称为心室预激;伴有室上速发作者称预激综合征(或WPW综合征)。下图是一例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不发作时心电图表现心室预激,发作时为快室率的窄QRS室上速。

 

下图是一例因偶发房性早搏引发的阵发性室上速。我们用此例来解释心室预激引发室上速的机理(见下面的图示)。 

旁道的不应期通常比较长。提早的房早很容易落到旁道不应期内而终止,经正常房室通道下传的激动除极心室后,继续沿旁道逆行上传,而这时旁道的不应期已经逝去,使逆行上传的激动得以顺利经过并夺获心房。从上面的图示中不难看到,此时激动走行的是一个环形通道:房传室(顺向)走房室径路,室传房(逆向)经旁道,周而复始,心搏不止。因此,这样的室上速又称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

今天话题的重点是心室预激。重点看几幅心室预激的心电图。

V1高R波表现的心室预激(见下图): 

除前述的4个心室预激心电图特征外,V1导联还表现高R波(箭头处)。

V1导联高R波型的心室预激,预激的表现程度相对较轻,提示旁道来自左侧。

下壁导联组δ波负向的心室预激(见下图)。 

心室侧偏后位置的旁道,在心电图的下壁导联组上,心室预激波为负向,很像是异常q波,让人想到了下壁心肌梗死。

下面一例的负向δ波表现的很夸张,要不是aVL导联典型心室预激做对照,还真容易误诊为下壁心肌梗死呢。

V1导联负向δ波的心室预激(见下图) 

V1导联δ波负向,提示多为右前间隔旁道。

右胸导联负向的δ波酷似异常q波,需与前间壁心肌梗死相鉴别。

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近似的心室预激(见下图): 

图中,A为一例心室预激患者的心电图,标示PR间期短;B为一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电图,标示PR间期正常。此外,两份心电图QRS-T表现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

程度轻微的心室预激(见下图)。 

有少部分患者,其心电图的心室预激程度轻微,若不是经常有AVRT发作,容易漏诊。

间歇性出现的心室预激(见下图)。 

图中的心室预激除间歇性表现以外,心室预激程度也不尽一致。仔细观察发现,预激程度与PR间期的长短有关:PR间期长,预激程度轻,反之,预激程度重。这种变化符合激动在正常房室通道/旁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的典型旁道激动传导呈全或无,没有递减传导。旁道侧激动如果出现不均匀传导,其部位一定是心房段而不在旁道内。

间歇性心室预激还需与舒张晚期室性早搏鉴别:PR间期略不固定,PR长短与预激程度不呈反比关系是其特征和鉴别点。

间歇性心室预激比较少有表现频率依赖性。下面是一例心室预激与正常心搏交替出现(见下图)。

 

最后,我们一起看一下心室预激引发的极快室率心动过速。

此例在窦律时表现心室预激。发作房颤时,表现极快室率的预激性心动过速。

在基本心律为房颤情况下的心室预激,容易引发极快室率心动过速。极快室率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属于急症,应尽快处理和抢救。短不应期旁道和多旁道是房颤伴极快室率心动过速的主要致因,极快室率还容易引发室颤、多形性室速等致命恶性心律失常。

本文的部分病例引自Chou's Electrocardiography in Clinical Practice 2008版。

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看图说心》,下周我们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