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从发现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甲骨文到底是从哪来的?学术主流说不出子丑寅卯,这很奇怪,很蹊跷。我们国家养了几千名资深的古文字专家,竟无人给甲骨文的来源以一个明确的答案,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体制上,我们的体制培养了一批不动脑筋的专家学者,或大部分古文字专家很少动脑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特点是随大流,只要有头羊带路,就跟着走,这样可以评上副教授,教授,否则的话,前功尽弃,不会有好果子吃。郭沫若说,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其他人则符合说,卑贱者最聪明,圣人造字不可信。郭沫若说,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孑遗,有的甲骨文专家即进行了破译,某某符号就是某某甲骨文字,而且得到了许多古文字专家的追捧和拥护。郭沫若作为一个领导,一呼百应,完全可以理解,那都是文革中发生的事情。今日回过头来,再看看郭沫若关于汉字起源的理论及观点,可以说一错百错,然而却被当今学界主流视为圭臬,捧为经典,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说几句公正客观的话,以正视听,因此汉字起源马氏新说应用而生。 汉字起源马氏新说有什么新的内容吗?马氏认为,汉字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古代的劳动人民不具备发明创造汉字的条件、包括时间、地点、能力,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个人思维的结果,集体共同创造,史无前例。只有郭沫若才能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只有郭沫若敢于提出这样的政治口号,只有郭沫若才能有这样的迷惑力,令学界佩服的五股投地,顶礼膜拜。马氏认为,在目前所有的汉字起源的各种观点中,最值得相信的观点最合理的观点是仓颉造字,除此之外,别无他论,古代学者对此深信不疑,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汉字就是一人一时所造,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古代的文献典籍记载的一清二楚: “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通鉴外传》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正始石经记载:“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曰:“……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 古人的评论无政治倾向,客观公正,无私心杂念,而今人的文章和主张,受假大空的影响,实在令人不敢苟同。汉字起源马氏新说将仓颉造字细化,遵循仓颉造字的足迹,挖出了许多汉字产生时的一些关键所在和细节,这些都是被某些甲骨文大师所忽视或不屑一顾的地方,正是汉字起源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造字是朝廷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个人的自发的事情。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黄帝之命造字,顺理成章。仓颉完成造字,黄帝下令在朝廷推广,水到渠成。 【二】仓颉造字,要突破三大难关。三大难关中的第一关是最关键的一关,它决定后面的两关。我把造字比喻成一条河,仓颉要造字,就要跨过这条大河,他需要找到一个桥或一条船,否则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不能完成黄帝交给的造字任务。 段玉裁曾说: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思造字之法”。仓颉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法子,能造出字来。他心情不好,沮丧极了。一天早晨,他推门一望,下雪了,到处白茫茫一片,他来到村外,几只色彩斑斓的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清晰地足迹。突然它们扑棱棱飞走了,几只梅花鹿跑来,又跑向了远处,雪地上又留下了那美丽的小鹿的印痕。此时的仓颉,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阴霾的心情一扫而光,几头野牛横冲直闯的从身边跑过,转眼的空儿,就消失在前方的树林中,少顷,几个手持棍棒和弓箭的人,急匆匆赶来,径直朝树林跑去,时间不长,便见到他们抬着捕获的野牛,凯旋而归。仓颉拦住他们,疑惑的问道:你们怎么知道野牛跑到树林里去了?猎人回答:地上有野牛留下的脚印!仓颉又指着地上的印记问:这是什么脚印?猎人答:梅花鹿的。仓颉问:这个?猎人说:山鸡印。仓颉朝着这些足迹愣了半天,突然,他茅塞顿开,好像有了重大发现。在这一瞬间,仓颉究竟获得了什么灵感,得到了哪些启示了呢?他发现,这些鸟迹、兽迹花纹,可以代表不同的鸟名、兽名,他们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义,能自己说明自己,这正是文字所要具备的三要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过河的桥梁,有了这个桥梁,他可以过河,完成黄帝交给他的造字任务,没有这个桥梁,他只能在河边徘徊,无奈,束手无策。 很多专家学者不清楚鸟迹、兽迹的重要性,以为造字是个人人都能造,不用什么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郭沫若所谓的随意刻划先于图画,说的不是文字,随意刻划不会出现、产生文字,图画也不会演变成文字,为什么?因为郭沫若不清楚文字是怎么来的,不清楚文字是谁造的,他象蜻蜓点水一样,并未对汉字的起源作过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对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才造成了他的主观想象。 马氏认为:汉字是专门人才{黄帝史官仓颉}专门设计、发明、创造出来的。没有鸟迹、兽迹,就没有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可以说鸟迹、兽迹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之母。郭沫若不谈仓颉,不谈鸟迹、兽迹,只谈指事文字,只谈象形文字,他的解释也很奇特,“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随意刻划的结果仍是随意刻划,图画仍然是图画,这些与文字有严格区别,郭沫若在学术表述上,不规范,不严谨,没有动脑筋,漏洞百出,远不如许慎的解释准确,许慎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同是古文字大师,一个无懈可击,一个经不起一击,基本功不行,郭沫若所说的指事和象形与许慎所说的绝对不是一回事。郭沫若对汉字起源的解读和诠释,完全是他随心所欲的结果,不顾事实,自由发挥,主观臆测,劳动人民造字的理论,只有他一人能够想得出来。在他的领导下,学界主流都随他而去,很少有人相信仓颉造字,更不会相信象形文字来源于鸟迹、兽迹,他们一致认为,汉字起源于刻划符号和图画,汉字为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才成为成熟的汉字系统,即今日的甲骨文。 马氏认为:甲骨文之前有夏朝甲骨文,夏朝甲骨文之前有唐虞甲骨文,唐虞甲骨文之前有黄帝甲骨文,甲骨文并不起源于刻划符号,甲骨文起源于鸟迹、兽迹,起源于仓颉。鸟迹、兽迹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有限的,很少,人世间,有许多事物无迹可寻,仓颉意识到,必须跳出天然的鸟迹兽迹的局限,另外去发明创造一种新的象物之形的花纹,用以代表此物,此花纹即象形文。因此说是仓颉受了鸟迹、兽迹的启发,设计、发明、创造了象形文字和指事字,如果他一天设计发明两个字,一年就是730个字,用五年的时间就能设计发明出3650个字,足够朝廷使用了。请注意,仓颉最初设计发明文字,是一个一个设计,发明,创造出来的【指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以后是一串一串造出来的【指会意字】,再以后是一片一片造出来的【指形声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字有孳乳功能,可以下小崽,别的符号没有这个孳乳功能。仓颉造出的象形字、指事字,都是名词,无法记录口语,无法组词、造句、写文章,他还得发明新的创造方法,造出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数词,连词,代词,让新造的字与口语中的词汇相匹配,这样才能记录语言,仓颉用会意的方法,创造出了一批会意字,初步解决了记录口语的问题,但这也仅仅是初步,离社会的需要还相差很远,很多人感到创造出来的文字不够用,常有吃不饱的现象。怎样能突破瓶颈,造出大量的文字,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仓颉在造了会意字的基础之上,又造出了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的出现,让汉字记录口语,让汉字组词造句写文章,成为可能,至此可以说,仓颉已完成了整个的汉字系统的创造,基本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以上是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法造出的汉字,如果不够用,再用假借、转注方法,弥补上述方法之不足。 请问劳动人民集体造字,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想过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吗?实际上,劳动人民没有造字,也不会遇到上述问题。 学术主流认为,汉字是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时间——用几千年的时间吧,由刻划符号演变而成,这种观点几乎成了阐述汉字起源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就是这样的一个被视为真理般的观点,在仓颉造字面前,依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经不起质疑和推敲,因为它不符合事实,远离真相,连发明这个理论的郭沫若都说不请刻划符号究竟是怎样演变成文字的,他的学生和下级更是一塌糊涂,有口难辩。郭沫若在青铜时代【周代彝铭进化观】一文中说:“古人于文字发明之初或其尚未普及之时,并无专门著书立说之事。文字为宰制者所擅有,非寻常人所能近,能近之者,宰制者自身及其子孙姻娅也。。。。。。”这个观点与后来的劳动人民造字的观点,正好大相径庭,郭沫若做汉字起源学问,经常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善变、多变、狡辩、绝对,是他的一大特点。 【三】刻划符号是什么?刻划符号是陶工用来记事记数的记号,就像结绳记事的大结小结一样,它所代表的含义只有当事者清楚,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也是无意义的。1960年,郭沫若去半坡遗址考察,还无不遗憾的说:“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1972年。文革中,他就断言,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孑遗,汉字起源于6000年前,他转了180度的大转弯。 【四】甲骨文是什么,甲骨文是民间俗体字。 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民间使用的俗体字,被裘锡圭先生称为:“特殊的俗体字”,它是用刀刻的,显得自由、草率、随意,文字形体不固定,异体字很多,在五期的商朝甲骨文中,尽管大小不一,风格各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商朝甲骨文是王室卜辞,为什么不用官方文字,这与商人的具体情况有关。商人是游牧民族,因为文字不是商人造的,也不是夏人造的,但夏人有官方文字——篆字。而商人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到了商朝晚期,商王起用民间的夏人,为商王室写刻甲骨文,这才用了民间俗体字。 将所有的带篆字的甲骨文,从十五万多片的甲骨文里,细心的剥离出来,给归入夏篆或古篆的范围之内。 从历史文献上看,甲骨文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有过各种篆字出现,其中包括仓颉大篆[又称古篆、古文篆]、夏篆、蝌蚪篆、鼎彝篆、倒薤篆等。 中国的文字的产生和推广始终是由上到下,由官方到民间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而不是象某些人讲的那样,文字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对文字的产生和推广的一种错误推导,是违背历史真实的。我在这里强调的所谓官方文字,就是说文字在产生及使用推广时,就已有了能够传之久远的标准的规范的文字——篆字。 马氏认为:文字从发明创造起,就是文字,它没有什么前文字阶段,没有原始文字,什么原始文字的孑遗更是无稽之谈。最初的文字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无论是独体还是合体的,都是专门人才专门设计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人一时所造,就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学界主流所谓的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从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是主观臆测,无任何根据,无事实,不可信。马氏坚信历史文献的记载,要比大师的断言可靠多了,仓颉造字要比劳动人民造字可靠,尽管劳动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世界文明,中国汉字仍是仓颉所造,因为社会发展到黄帝时代,社会有了剩余价值,有了明确分工,有了国家,有了阶级,有了都城,有了青铜冶炼,黄帝需要文字治理国家,当时是万事俱备,呼之欲出,不能再等了。黄帝令仓颉制字,是急中之急,仓颉受命造字,也是紧急,他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不敢怠慢,容不得他用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去造字,他一定要赶在生前,完成这一使命,只争朝夕。事实证明,文字的发明创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黄帝决定造字的时间不会太长,仓颉造字的时间不会太长,朝廷推广文字的时间不会太长,这里所说的不太长时间,是指有限的时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完成,而不像大师所讲的那样,经过含糊不清的漫长的时间,玄之又玄的说不明白的演变过程,仓颉造字是那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有根有据,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距今有3200年的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之前,还有1800年的空挡,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说甲骨文是由刻划符号演变而成,不能成立,也不可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