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从哪里来?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14
太湖到底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可能不重要,但是长三角亿万人民未来的吃水问题要靠它来找到真正的钥匙,这就重要了。

太湖有多重要,看名字就知道

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大到人们已经不关心它到底从哪里,如何形成?“太”,这个字便是大的意思,比如太阳、太后、太上老君。能把这个字给这个湖,已经说明了历史上它的重要性。

太湖历史上也称为震泽、五湖。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禹贡》中便有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定底”。一度,中国“五湖四海”这个成语中的五湖便曾专指太湖及其水系。上海滩的母亲河吴淞江、松江和黄浦江皆是起源于太湖东南缘。所谓三江口,便是指这三条江交汇。

北至长江,南至浙江钱塘江水系,在中国长江入海口的长江三角洲范围内,都可以说是太湖水系水网。经过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民族辛勤耕作和运河、灌溉农业的疏浚,太湖及苏南长江三角洲地带,早在唐宋时期便已经是苏湖熟,天下足,中国财赋开始依仗于东南。

京杭大运河南下过了长江,一路走的便是太湖边的水运路网。费孝通先生写的《江村经济》背景便是苏南吴江水运路网边,自己家乡村庄的缩影。直到今天,以太湖为圆心,逆时针方向,分别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湖州、嘉兴等中国长三角最发达的城市。甚至,再外围一些的镇江、南京和杭州都可以算作是太湖水系的外围城市。

目前,上海、苏州和无锡等苏南地区,以及南京、杭州等地的常住人口一直在增长。在中国,未来能够比肩珠三角大湾区的只能是太湖为核心的苏、沪、浙三角地带。而太湖恰恰是这个地带的中心位置。

太湖的未来决定着长三角能走多远,发展多大

太湖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个景观价值而已。其实太湖的未来,水质洁净与否,决定着长三角的未来发展能走多远,能养活多少人口。如果长三角未来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去比肩东京城市群等全球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活力时,太湖的环境和饮用水质,未来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

有些人可能认为长三角作为万里长江的入海口,未来饮水不够的话,长江里多的是,多建几个水厂从长江里抽水不就完了?

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暂且不说长江中上游,作为欠发达地区随着污染的进一步严重,先污染再治理,势必威胁着长江入海口的水质问题,仅仅长江水经过净化转化为饮用水便是一个极其耗费财力和脑力、时间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先不要去考虑苏州的全国人大代表急迫建言要建自己机场的问题,而是应该把太湖的水质问题尽早解决掉。提前防患于未然。

太湖从哪里来?太湖的水从哪里来?

虽然太湖至今还有着不能根除蓝藻,一度引起无锡街头纯净水荒的社会问题,以及太湖水系下游出现过的黄浦江死猪乱丢,黄浦江变珠江事件。至少,在近年来污染严重之前,太湖水系一直都是苏南长三角地区的饮水水源地。而且,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那就有一个疑问,太湖从哪里来,太湖的水从哪里来?有人会说,太湖靠近长江入海口,随着泥沙冲积成陆,太湖是从沿海边潟湖演变而来,这个说法也对。几千年以前,今天的上海滩还是一片汪洋。但是,即便是潟湖,太湖今天变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湖,并滋养了中国东南富庶的苏湖平原,其淡水难道是地下涌出的么?显然不是。太湖不可能太湖之水天上来。

太湖其实原本有着自己独立的水系和河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曾经是一条有自己发源地,入海口的大江河。今天的太湖只是其中的中下游一段而已。

太湖的水,主要来源于“三山两河”:三山分别是黄山、九华山和天目山。两河则是青弋江(句溪)和苕溪。也就是说太湖的发源地是皖南和浙西北。

青弋江发源于皖南,九华山和黄山山系之间,主源在黄山北坡,一路东北流,先后形成了泾县、芜湖等城市。今天黄山北坡的太平湖,便是青弋江上源人工截留而成。当年新四军皖南事变中被围,便是在青弋江河谷,泾县境内。

青弋江的南部支流,句溪,今天也叫水阳江,发源于天目山-昱岭北坡,宣纸的故乡宣城,中国汉代的丹阳郡所在,便在其上游之畔。

而太湖的另一来源,苕溪则是发源于太湖南部的天目山,有西苕溪和东苕溪之分。东西苕溪北流后,在太湖南岸的湖州合流,皆流入太湖水系。某种程度上,今天杭州北部的余杭都属于东苕溪水系。也就是说,杭州城除了西湖是来源于灵隐寺等西南部低矮山脉之外,整个杭州北部都属于苕溪(太湖)水系。

也就是从这个角度讲,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西至九华山-黄山-天目山山系,东至长三角,都是太湖水系(青弋江-苕溪-太湖-黄浦江)。

在历史上,太湖曾经发源于黄山脚下,一路东流,和长江并行,先后接纳了句溪、苕溪等支流,形成了太湖,并继续东下,通过太湖东岸的黄浦江、吴淞江一路入海。当时的太湖简直可以称之为是太河或者太江。

太河、太江(湖)怎么断流了?

有人会有疑问,皖南青弋江、水阳江(句溪)明明是在今天芜湖、马鞍山北上入的长江,而且,青弋江和继续往东的溧阳、溧水地区,和太湖之间,都是石臼湖、固城湖和长荡湖、滆湖等各个独立存在的小湖泊。根本没有河道!

是的,今天是这样,但是历史上却不是如此。今天青弋江在安徽芜湖以下,的确是单独北上汇入长江。但是历史上的故河道,正是由这些项链一般东西排列的湖泊组成。

信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楚交战中,吴国便已经开始利用阳羡(太湖)至鸠兹(青弋江)之间的河道运兵、运粮。而阳羡便是今天太湖西岸的宜兴,鸠兹则是今天芜湖县古城的古称。

直到今天,江苏宜兴的特产紫砂壶还多以“阳羡荆溪,这一注入太湖的古河流命名

依傍青弋江-太湖水系,阳羡至鸠兹之间的东西运河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历史记载,早期的青弋江-太湖之间的水系,由于没有人工疏浚,青弋江上源如果出现洪水,则给下游太湖地区带来巨大的压力。

基于此,唐末,割据江南东南,一度以宣城为据点的军阀杨行密,出于灌溉和运兵运粮的考虑,在今天江苏苏南溧阳县南部,修建了鲁阳五堰(今天称为东坝),对青弋江水系进行了截留、改造,使青弋江水系主干不再东流注入太湖,而是转而西北和北部直接在当涂(今天马鞍山)流入长江。

今天,溧阳县和溧水县等地区的固城湖、石臼湖,以及已经消失了的历史大湖——丹阳湖,便是如此形成的。而东部的太湖便也成了一个没有了青弋江上源,只剩下苕溪唯一源头的独立湖泊。

青弋江-鲁阳五堰-荆溪百渎-太湖,苏南历史灌溉水系

同时,在后世,随着后人的不断完善,青弋江和太湖之间的水系,在鲁阳五堰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利用:

一方面,青弋江的水系除了一部分直接北流长江,杀去了上源夏季洪峰的水势,保障了东去太湖水源的稳定。

另一方面,在鲁阳五堰和今天的常州长荡湖、滆湖之间,修筑运河,直接北上镇江,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合拢。从而避免了过去走长江水道采石矶等区域的险滩。运河将皖南芜湖和镇江、常州直接相连。

随着鲁阳五堰的修建,以及太湖西岸,宜兴荆溪河道的修筑,太湖西部甚至出现了荆溪有上百渎(人工水闸水门)的人工灌溉渠林立的局面,从而造就了历史后世的苏南万亩良田的景象。

只是今天,上述水利工程已经不复存在。太湖西侧,常州武进南部的滆湖、长荡湖便是这一遗址遗迹。太湖也仿佛成了一个没有上游、上源,缺乏活水循环,自我洁净能能力的死水湖泊。其实太湖蓝藻的形成便是由于太湖自身由于富营养污水的长期排放,丧失自我洁净能力的结果。

曾经洁净的太湖,不仅没有蓝藻,还有着让人神往的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

或许在古人看来,太湖根本不可能污染。只要把青弋江上源鲁阳五堰利用好,夏季的过量洪水将通过五堰和丹阳三湖(丹阳湖、石臼湖和固城湖)分流到下游,直接入长江,剩下水量缓入太湖;下游,疏浚好吴淞江等入海河道,又不至于洪水郁积,今天江阴、昆水的入江河道便是这个功能;而中游便是要精密利用太湖西岸入湖主河道荆溪百渎的水利灌溉设施,以水利利民。

从而,这就保障了太湖作为一个活水循环存在,农田灌溉、水运和人们饮用水洁净三不误。

历史记载便有如是说法,“固五堰以清上源,浚三江(吴淞江、黄浦江等)以清下流,则太湖可保百年无事。”(《读史方舆纪要》)

挽救太湖水质,必须恢复青弋江-五堰-太湖水系

只是可惜的是,历史上的经年战乱,往往最先毁坏的便是农田水利设施。后世的历史,随着青弋江上,鲁阳五堰、荆溪百渎水利工程的荒废,太湖也就变成了和皖南青弋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湖泊。

宋人单谔在吴中水利录一书中曾感叹:“(青弋江-太湖水系)自芜湖、溧阳五堰达吴江,犹人一身。五堰为首,荆溪为咽,百渎为心,震泽为腹……上接滆湖而运河有功,下达荆溪而震泽(太湖)无害,为宣(城)、润(镇江)、常(州)三州之深利者也。今日就湮塞,盖水利之不讲久矣。”(《读史方舆纪要》)

尤其是后世今天,虽然随着太湖水质的下降,蓝藻事件对周边城市居民饮用水的困扰,太湖也在不断需求引入长江水活水,作为解决方案。但是这其实是在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与其费劲引入长江水注入太湖,不如恢复青弋江--五堰-太湖水系的活水循环系统,将青弋江上源的太平湖再度引入太湖。恢复历史上的青弋江-太湖水系。

这在现实中是有可能性的,而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首先,青弋江上源水源充沛。青弋江主源发源于九华山和黄山之间,黄山北坡脚下太平湖水库等水源充沛,未来,通过水源地经济补偿,苏南完全可以用财力上反哺皖南山区欠发达地区,换取用水。

其次,青弋江-太湖河道虽然湮灭,但是河流故道上,芜湖以下,固城湖、石臼湖、长荡湖和滆湖,完全可以作为水源中枢地得以利用,将上述湖泊和太湖串联起来,恢复旧河道。

再次,目前各省各地,甚至各县乡已经开始实施河段河长制,但由于青弋江至太湖分属安徽、江苏和浙江、上海四省各地市涉及几十个县,尤其亟待成立跨省域的协调机制。太湖水的问题,不能只靠苏南和苏沪两省解决。而要四省长江经济带联动。

太湖恢复青弋江古河道,上海人喝上黄山水不是梦想。

今天,当人们还在嘲笑和迟疑的时候,固城湖、长荡湖的螃蟹都笑了。人家都冒充太湖、阳澄湖大闸蟹不知道多少年了。比较曾经同饮弋江水,我们都是太湖蟹,人难道还不如螃蟹智商高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