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庆友尊者 2019-04-14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清代中叶,书画界兴起一股碑学之风,这大大冲淡了清朝以前帖学风靡的局面。书坛涌现出一大批碑学爱好者。其中,创作篆隶变成为当时的主流。清代的小篆在经历了秦篆、唐篆的辉煌之后,又一次达到巅峰。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高手,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等。其中,吴熙载便是清碑派中以篆书闻名的佼佼者。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吴让之擅长很多种书体,其篆书尤为出类拔萃,特别是小篆,师承邓石如,自成一风,进一步完成了邓派风格。吴让之的篆书字体瘦长舒朗,圆劲流畅,行笔稳健。其老师邓石如是碑学的集大成者,习古篆而大胆突破。邓石如的篆书突破了千年来的玉奥箸篆的传统笔法,大胆将隶书笔法糅和其中,其线条不再单一均匀,多用长锋、软毫,多粗细变化,提按起伏,让篆书的线条多出许多韵味,不乏细节之美。邓石如的书法对后世书家影响颇深,吴让之就是取其法而自成一面。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让之早年同大多书家一样,只是学习前人,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后期学习包世臣的行书和楷书,再后学习邓石如的篆书。

吴让之的小篆和传统小篆一样,基本笔画只有圆画和弧画,基本用笔是中锋行笔。中锋行笔所出线条,凝练有力,圆润美观,有透纸三分的感觉。吴让之深得邓石如的精髓,行笔畅达,收尾处刷出,使线条显得更加流畅灵动。吴让之学包世臣时从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在用墨用笔方面颇有心得,独成一绝。吴让之认为,“篆书之所以遒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他深得邓法,有评论家说,吴让之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卷舒自如,虽健少逊,而翩翩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书法的特质与书家的内在品质无法分开,作者对功名利禄和官场政务的厌倦,以及其淡泊名利的态度,使其字温和而不乏凌厉的气韵。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吴让之的小篆以吴均帖最为出名。吴均帖中的小篆字形尚上紧下松,中宫收紧,内密外松,同时不乏行草书中的提按多变的元素。他的字体放松,飘逸,与秦篆的中规中矩有很大差异。秦篆形状,线条统一均匀,像铁线一般,故又有铁线篆的称呼。而吴让之的篆书在前人的小篆上面进行了很大的突破,从布局上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对称均衡,不再是横平竖直,以及左右弧线,在边缘细节以及起笔收笔上的变化更多。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除了结构上的布局以外,墨色也做出了很多突破。传统秦篆要求藏头护尾,笔笔中锋,讲究珠圆玉润,均匀工整,面条保持高度均匀,当然这也是秦篆的难点之一。在吴让之这里,线条不再是单纯的。化隶法为篆笔的这一突破,使篆书以一种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作品的细节正是决定它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吴让之的作品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论其转折,多呈现内圆外方的样子;论其接笔,有实接和虚接并不单一;论其墨法,沉实均匀,不多变化,整饬统一;论其笔法,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论其结构,高挑均匀,方圆相间,使转灵活……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艺术确实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将隶书笔法与行草书的意味融入篆书,新事物的形成需要有艺术敏感性。作为后人我们也应该大胆尝试,大胆突破,提升自己的艺术的品质。

艺术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且看吴熙载篆书实践突围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