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方219

 随缘522 2019-04-15
五脏伤湿,咳嗽痰涎,憎寒发热,上气喘急
白术汤
【别名】 白术散
【处方】 白术2两,五味子1两,茯苓1两,甘草1分,半夏4个(洗去滑,切作16片)。
【制法】 上为散,分作16服。
【功能主治】 五脏伤湿,咳嗽痰涎,憎寒发热,上气喘急。
【用法用量】 白术散(《得效》卷五)。
【摘录】 《三因》卷十二
 
 
 
 
 
 
 
 
 
 
柔痉
白术汤
【处方】 葛根汤加桂心、黄耆、白术。
【功能主治】 柔痉。
【用法用量】 (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 《玉机微义》卷三十九
 
 
 
 
 
 
 
 
 
半夏曲半两,白术2钱,槟榔2钱半,木香1钱,甘草1钱,茯苓2
白术汤
【别名】 白术散
【处方】 半夏曲半两,白术2钱,槟榔2钱半,木香1钱,甘草1钱,茯苓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补中豁痰。主胃中虚损,及有痰而吐者。
【用法用量】 白术散(《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各家论述】 《杏苑》:治中气挟痰作吐,法当补中豁痰。是以白术、炙草补中,茯苓、半夏豁痰,木香、槟榔散逆气以止呕。
【摘录】 《保命集》卷中
 
 
 
 
 
 
 
 
 
 
眩晕:美尼尔综合症
眩晕的病因
1、颈椎引起的眩晕一般是头部快速运动引起,没有固定方向的,比如无论头向左还是右,都会眩晕。只有颈椎病引起脑供血不足才会头晕,所以不要轻易认为眩晕的病因是颈椎病。
2、耳源性的头晕有美尼尔氏综合症和耳石证。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之所以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为只有特定方向转动才会诱发此病,比如你可能向左翻身会眩晕加重,向右就不会!耳石症的眩晕往往是突发剧烈的,天旋地转,持续时间少于1分钟。
治疗:五官科可以诊断,耳石症头晕不需服药,手法使耳石复位即可。
美尼尔氏综合症: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胀满为临床特征的内耳疾病。
前庭功能紊乱导致眩晕
3、贫血引起的头晕,血常规化验可确诊。缺铁性贫血,用速力菲或硫酸亚铁加维生素C
4、脑缺血头晕,血管B超、脑血流图可以诊断。
西医查不出原因的头晕,多半是中医里的水饮证眩晕,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肝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也属于此范畴
眩晕宁(中成药)
由汉代《金匮要略》的泽泻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陈汤和明代《证治准绳》的二至丸有机化裁而成。
组成:泽泻、白术、女贞子、墨旱莲、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菊花、牛膝。
防眩汤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各15克,党参、半夏各9克天麻9克,陈皮3克,
轻者四五剂,可以永久不发。此方在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中曾有记载: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
关幼波:眩晕爆发,头痛,多为肝火上扰;眩晕阵作,郁怒加重,多为阴虚阳亢;头晕目眩,甚至晕倒,神倦乏力,胃气血两虚;眩晕耳鸣,逢劳加重,多为肾阴亏损。
眩晕:(养生堂)
藿香正气片4片,+盐酸培它定2片一起服半小时即好。
JT叔叔眩晕的治疗
摘要
晕眩第一种,是坐着好一些,站起来眼发昏,头晕,眼睛发黑。苓桂术甘汤症。苓桂术甘汤是医什么?它是假设你的消化轴这一块有太多的死水,就是痰那。这个死水在这一块压住了。
那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的用词是起则头眩,苓桂术甘汤它还治筋惕肉瞤。
 
 
 
 
 
 
 
 
 
 
桂枝与肉桂通阳治郁症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认为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日久致五脏气机不和。总的治则是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实证以疏肝理气为主,虚证以益气血扶正为主。临床常用疏肝理气、解郁泻热、行气化痰等法。
郁证之气滞血瘀证案
患者某,男,43岁。201666日初诊,胸部满闷、胀痛6个月,加重伴周身窜痛1个月。因工作思想压力较大,长期情绪低落,近6个月来胸部满闷、胀痛(尤以心前区为甚),时轻时重,间断服用逍遥丸等药,未效。近1个月出现周身窜痛,右胁部痛次较多,腰困,精神紧张,隔几日去医院化验血、做B超、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纳眠可,二便调,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苔白厚,脉弦涩。既往体健。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郁证(气滞血瘀证)。予患者心理疏导,处方:当归10g,生白芍15g,柴胡5g,茯苓15g,炒白术15g,香附10g,乌药10g,木香10g,枳壳10g,元胡10g,苏木10g,桃仁10g,红花10g,路路通10g,夏枯草10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山萸肉10g,桂枝10g,肉桂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6614日):周身窜痛近3日未出现,胸闷胀痛减轻,仍腰困,精神状态佳,面色改善,舌脉如前。前方继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6622日):周身窜痛未作,胸闷胀痛及腰困消失,面色转常,舌暗改善,舌瘀斑变淡,苔白薄,脉弦。前方7剂善后。
按:患者长期思想压力较大,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阻脉道,不通则痛,气滞的疼痛特征为胀痛,瘀血的疼痛特点为刺痛、固定不移,患者既有气滞之胸闷胀痛,又有瘀血疼痛表现,部位以右侧胁部为甚,又因气机不畅,不通则痛,部位随气的运动而变,故表现为窜痛。结合面色、舌脉辨证为气滞血瘀。患者曾屡服逍遥丸未效,一者因丸者缓也,二者因一味疏肝行气欲速不达。处方中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乌药汤、枳壳、元胡行气活血止痛;苏木、桃红、路路通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巴戟天、淫羊藿、山萸肉补肾敛气,使全方行气而不伤正;方中未用逍遥散之薄荷,桂枝、肉桂取而代之,辛通郁阳,温通经脉,使得气机、血脉通调,通则不痛,疏肝止痛之功更效。诸药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故6月痼疾很快向愈。
郁证之气滞痰凝证案
患者某,男,33岁。2015725日初诊,咽中如有物梗塞3个月。患者3个月前参加省大型知识竞赛,紧张过度,赛毕自感咽部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时轻时重,心情舒畅则轻,遇情绪波动则重,近1月余又出现入睡较困难,时有干呕、咳嗽,二便正常。经检查除外占位性病变,服用消炎药未效。舌淡青,苔白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诊断:郁证(气滞痰凝,化火气逆)。处方:半夏9g,厚朴10g,苏叶10g,苏梗10g,苏子10g,茯苓15g,竹茹10g,郁金10g,枳壳10g,青皮10g,桔梗10g,炒枣仁15g,合欢花15g,桂枝10g,肉桂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581日):异物感明显消失,呕咳减轻,眠差,不易入睡。舌脉如前。前方加青蒿10g、珍珠母30g7剂,煎服法同前。反馈服药后诸症愈。
按:患者因过度紧张,肝气不疏,肝郁乘脾,脾运失健,内生痰湿,痰气交阻于咽,则咽部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并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医宗金鉴·诸气治法》称之为梅核气。郁滞与痰湿服消炎药无法解除,进而化火上扰心神,则入睡困难;木火刑金,则咳嗽;木旺乘土,则干呕;舌淡青,苔白厚腻,脉弦滑,均是肝郁气滞夹痰之象。《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处方以半夏厚朴汤、竹茹降逆化痰清热,其中苏叶、苏梗、苏子齐用,加强行气宽中之效,郁金、枳壳、青皮调畅气机,炒枣仁、合欢花安神解郁,桔梗载药上行、利咽祛痰,尤其伍以桂枝、肉桂引火归元,使痰饮温化得运,利于排出体外。诸药共奏理气化痰、疏肝开郁之功,其中温阳通脉法使气疏痰消,气机得畅,诸症消除而痊愈。
郁证之肝郁脾虚证案
患者某,男,55岁。2016519日初诊,情绪不宁伴昼夜不得寐12年余。12年前由于工作压力大出现精神差,心情抑郁,多思善疑,悲忧善哭,易怒喜静,恶与人交流,无兴趣之事;睡眠差,甚则昼夜不得眠,开始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地西泮片,由半片渐加至4片,后改服艾司唑仑片,现每晚先服艾司唑仑1片,半夜醒后再服1片,间断可睡34h,且不易入睡、眠浅易醒;纳差、少食后胃脘胀满;大便不爽,11行,质黏不成形、量少;小便可。形体消瘦,面萎黄、舌青紫,齿痕深,苔白厚腻,脉细弦尺弱。既往体健。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肝郁脾虚,阴阳两虚)。处方:人参10g,黄芪10g,焦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炒枣仁15g,炙甘草10g,青皮10g,枳实10g,半夏9g,陈皮10g,生地黄10g,川芎10g,生白芍20g,合欢花20g,浮小麦20g,煅龙骨(先煎)20g,煅牡蛎(先煎)20g,焦神曲15g,焦麦芽15g,焦山楂15g,桂枝5g,肉桂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6526日):诉仍喜静、善悲忧;眠差,现每日须服艾司唑仑1片可睡34h,不易入睡、眠浅易醒;纳差、胃腹胀减轻;大便无力、质黏不成形。面舌脉如前。前方去枳实,加黄连3g14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6610日):精神可,喜与人交流,心情开朗;眠可,已停服用艾司唑仑1周,每日可睡67h。纳谷香,无胃脘胀满;大便不成形。面色常,舌淡红,齿痕浅,苔薄白腻,脉细滑。继予2016526日方28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16712日):精神好,情绪开朗,喜欢做事,思维豁达,遇不愉快事件能正确认识、处理;纳眠好,大便成形。嘱其将2016526日方制成丸剂续服。半年后随访患者神形俱安,饮食起居一如常人。
按:患者因工作压力大,肝气不疏,肝郁日久化火,火循经上扰心神,则眠差,情绪不宁;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停,则纳差、少食后胃脘胀满,大便质黏、不成形;火劫伤阴,阴损耗阳,故形体消瘦、面萎黄,舌青紫,齿痕深,苔白厚腻,脉细弦尺弱,均是肝郁脾虚夹瘀之象。初诊时给予心理疏导,方用归脾汤加减,补益气血、健脾养心,青皮、枳实、半夏、陈皮行气祛痰,当归、生地黄、川芎、生白芍养血安神,焦三仙消食和胃,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敛神益气,合欢花安神解郁,方中桂枝、肉桂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救岌岌可危之真阳,以阳中求阴,阴阳相助。正所谓张介宾之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诸药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和胃、养心安神、助阳归元之功,方中有人参、桂枝、肉桂等药,均较温热,患者服后并无热象,更说明阴损及阳、阴阳俱虚。12年余的郁证服药后诸症均消,疗效满意。
《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还提出六郁之说。临床中常见因实致虚、虚实夹杂,尤以气滞血瘀证、气滞痰凝证、肝郁脾虚证多见。
临证结合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将郁证常见证候归纳为气滞血瘀证、气滞痰凝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治疗时针对不同病机,面诊时注意运用心理疏导,配合温经通脉之桂枝、肉桂,加强了主方功能,使痰饮瘀血得化,气机经络温运得畅,全身气机升降有序,益气滋阴之品直达病所,血润神安,气阳来复,诸病消退。前有医者虽行气化痰、祛瘀清热,全势而进,然屡屡不效。余认为气滞日久、痰瘀交阻、阴阳俱虚、虚实寒热错杂,祛病犹如剥茧抽丝,久病之郁不可峻猛速攻,须缓图其效,桂枝、肉桂温而不热不燥,可通达内外上下,在群药中协调助运,使五脏和调,经络通达,全身阴阳气血和合,疗效满意。
 
 
 
 
 
 
 
 
 
 
 
米口袋:上火一吃就好
如果说起农村的野草,不知道大家对它有什么印象,可能是因为它的环境跟城市有很多的不一样,所以有一些人可能刚一听到野草的时候,觉得它的卫生可能不达标或者是有一些东西污染过,所以就不是很放心,并且觉得野草在野外生长的,没有人照料过,所以是不能吃的。
但其实也并非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晓得以前如果有人生病了,他们都会用一些也在放在伤口上,这样的话能够很好的愈合,并且也能够起到一些消炎的作用,所以说有一些野草为什么能够销往医药市场?这也是因为野草有很多的有用成分,并且有很多的药用价值,而且它们的价值可能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长相或者是生长的环境所决定的。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内部的营养成分,所以说为什么生长在野外,但是也能够卖得很高,也是有它一定的原因的。
而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这个野草就叫做米口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特别的奇怪,这个名字听起来也是让人有些匪夷所思,究竟是长什么样子呢?而之所以这样叫他,是因为它长得特别像米粒的果实,所以才这样的称呼它。
它还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做田地丁,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小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小孩喜欢摘它放在嘴里吃,有一些甜甜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它生长在野外,但还是有很多的小孩都会喜欢它的原因了。而且这种野菜它的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无论是什么环境,就是随便把种子撒在地上就可以生长,完全不用特别的去照料它,因此这种野菜相对于其他的东西是特别好成活的。
其实如果种植一些东西的话,都知道大家是希望这种作物的价格比较高一点,但是我们都知道市场是有调节作用的,所以价格也是市场来决定的。但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怎样能把它的价格卖到更高呢?这样的话需要你销往更高水平的一些城市,这样的话,他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经济生活能力比较强,所以价格自然而然就比其他的一些小城市比较高很多了。
其实所有的野菜也并非都是你认为的那样不值钱或者是没有价值,有的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用肉眼直接看出来的,所以如果你不太了解他的话,不要随意判断它,因为像这样一般野生的植物,它们的价值都是不能够忽视的,有一些微量元素和一些其他的营养物质在它们身体中都是对于看病还是对于伤口的处理都是非常有用的。好了,关于这个野菜,小编说的就是这么多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呢,其实它长得也是非常好看的,外表是淡淡的紫色,并且还有小小的穗,虽然它很小,但是不得不说它的外表也是非常精致的,如果你没有吃过的话,可以去尝试一下。
 
 
 
 
 
 
 
 
它叫窝草,不叫马齿苋
由于社会的经济转型,导致许多人只能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以为父辈辛勤的劳作是愚钝的,殊不知我们坐在办公室并不比他们强在哪里,我们表面看起来风风光光,却有一堆的烦心事,每到深夜的时候才会卸下伪装,将一些烦心事诉说给黑夜,可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越久心情就越压抑,最后陷入无止境的苦恼之中。而许多人喜欢农村的原因并不多,看不见自己工作的地方就不会有压力,再多看看花花草草自然也就放松了,而且我们在农村中也能找回一些简单的快乐,比如在草坡上翻滚,在野树上采摘果实,这都能让我们变得开心起来,看似最简单的快乐,却是许多人最梦寐以求的。只是说到在草地上翻滚的时候,我想到了一种植物,这一种植物几乎随处可见,但总有人将它认错,它真不叫马齿苋,而是窝蛋草,买阿胶不如去田里拔点它!
窝蛋草这窝蛋草几乎每一个农村人都有见过的,只是最让人吐槽的一点,就是至今仍旧有些人分不清这种窝蛋草和马齿苋的区别,因为它们长得比较相似,远远看过去都是长在田里的,其实这两种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它们的区别,真的应该好好去了解一下了。
窝蛋草和马齿苋的区别窝蛋草学名叫地锦草,是一种大戟科植物,大家也都知道农村中的大戟科植物非常多,据统计自然中起码有8000多种大戟科植物,算盘子、地锦草、蓖麻之类都是大戟科植物,而大戟科植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你将它的根茎切断能发现一些白色汁液流出来,有些大戟科植物的汁液是有毒的,但有些大戟科植物是没有毒,比如这一种窝蛋草。
说到这里,大家也知道了,这两种植物是非常好区分的,马齿苋最大特点就是茎部比较肥大,而且富含水分,将其掐断就会看到一些汁水流出,而这种窝蛋草掐断只会有白色的汁液,这就是最好的区别。窝蛋草的白色汁液是没有毒的,所以我小时候经常会用它来粘蚂蚁。
窝蛋草的用处而且窝蛋草是可以用来止血的,相信很多农村人都知道,只要将它的白汁弄出来外敷就行,这止血效果很好,再说阿胶太贵,用来止血没有必要,直接用窝蛋草当然更好。另外,窝蛋草晒干煮水、泡脚是对腹泻挺管用的,泡脚时没过脚裸,泡个半小时就行了,主要是大家没有吃过这东西,怕把握不了量,所以我建议还是泡脚更好一些。
至于窝蛋草的介绍就到这里了,真的请一些朋友不要误认这两种植物了,真的太让人无语了,如果还有人知道窝蛋草的用处,不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大肠经动,下痢为鹜溏
白术汤
【别名】 白术散、小白术散。
【处方】 白术3钱,芍药3钱,干姜半两(炮),甘草2钱(炙)。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肠经动,下痢为鹜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得之秋冬者。
【用法用量】 白术散(《医统》卷三十五)、小白术散(《赤水玄珠》卷八)。
甚则去干姜,加附子3钱。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小儿腹胀,虚热不能食
白术汤
【处方】 白术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当归(切,焙)1两,牡蛎(熬)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腹胀,虚热不能食。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温2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小儿泄泻,胃热烦渴
白术汤
【处方】 人参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木香1两,甘草1两,黄耆1两,干葛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泄泻,胃热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服。不同阴阳,并宜服之。
【摘录】 《玉机微义》卷六引《易简》
 
 
 
 
 
 
 
 
 
更年期耳鸣案
某女,47岁。200834日初诊。体型中等,脸色偏暗,缺乏光泽,有黑眼圈。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子宫、卵巢部分切除术(2002年),现激素替代治疗。有顽固性耳鸣,曾脑科医院服用某西药后好转,然而害怕副作用而停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乳腺小叶增生病史。
就诊时患者神疲乏力,情绪不稳定,睡眠需要服用安眠药。咽痒,声易哑,颈椎酸胀不适,自觉身热、汗出、心慌,腰痛,足冷,大便易不成形。腹诊:胸胁苦满征(++),腿诊:小腿皮肤略显粗糙。唇色紫,舌淡红苔薄,脉沉。
考虑患者更年期情绪不稳定,雌激素水平下降,处方【1】,以提高患者激素水平,稳定患者神经功能。然药后效果不明显。诉耳鸣甚重,呈低频蜂鸣感,平躺及下午加重,精神放松则好转,但自觉精神难以放松,情绪波动大,精神紧张后,颈项疼痛亦加重。手足冷,脸色暗中泛青,腹肌紧张,腹部常有不适,严重时感觉少腹部痉挛。近来大便干结。唇紫,舌暗,苔薄。
处方【2】。患者自诉药后精神放松,耳鸣好转,睡眠转佳,偶尔可以不服安眠药,心慌不适感亦好转。希望原方继续服用。
黄师处方,供参考:
处方【1】柴胡12克,黄芩6克,姜半夏12克,茯苓20克,党参12克,肉桂6克,桂枝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仙灵脾12克, 巴戟天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干姜6克,制附片6克,白术12克,红枣20克。
处方【2】柴胡10克,赤白芍10克(各),枳壳10克,生甘草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丹皮10克。
2008519日复诊,患者脸色转白,耳鸣已不影响正常生活,夜寐改善,不需服用安眠药可睡7-8小时。
黄师临证常用八味活血汤治疗顽固性便秘、顽固性胸痛、顽固性头痛、顽固性耳鸣、顽固性呃逆及中青年女性的雀斑等,表现为气滞血瘀者
某女,47岁。体型中等,皮肤白,面偏黄暗。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6年前(41岁)手术治疗:切除子宫、卵巢(右侧保留1/3)。术后1年颈椎不适。现激素替代疗法。左侧乳腺小叶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刻下耳鸣影响生活。胸闷伴心悸,颈椎有僵硬、酸胀感,易疲劳,腰痛,食欲可,大便不成形。易上火,近来怕热,脚冷,时有烘热感。服安眠药每晚可睡7小时左右。嗓子易嘶哑,咽痒。下肢皮肤不甚干燥。情绪不稳定。唇紫,舌红苔薄。
处方:【1】柴胡12g 黄芩6g 姜半夏12g 党参12g 肉桂6g 桂枝6g 茯苓20g 龙骨12g 牡蛎12g 仙灵脾12g 巴戟天12g 当归12g 白芍12g 白术12g 制附片6g 干姜6g 红枣20g
二诊:2008-03-11 服药7剂,胸慌、心悸、疲劳感减轻,但仍耳鸣。期间精神放松则耳鸣好转。脑鸣,耳朵低频率蜂鸣感,平躺则严重,下午晚上比上午严重。胸胁苦满阳性,大便偏干。精神紧张,易烦神,精神紧张时则颈痛。
处方:【2】柴胡12g 黄芩6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茯苓20g 陈皮10g 枳壳12g
生甘草5g 酸枣仁30g 川芎10g 知母12g 竹茹6g 红枣20g 干姜5g
三诊:2008-03-18。激素停服5天,仍有耳鸣、失眠,大便不成形。胸胁苦满阳性,舌淡红苔薄。自我评价经常处于敏感及高警戒状态。
处方:【3】柴胡10g 赤芍10g 白芍10g 枳壳10g 枳实10g 生甘草6g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上方基本不调,患者坚持服药2月,耳鸣基本消失,已不影响生活。不吃安眠药每晚睡眠7-8小时,腹肌紧张减轻,胸慌、心悸、嗓子嘶哑、颈椎不适等症皆好转。患者十分满意疗效。
处方【1】患者本身有更年期综合症,并且有阳虚症状。所以从整体上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真武汤。患者切除子宫、卵巢(右侧保留1/3),现激素替代疗法,此处选择二仙汤中的部分药专药专攻,希望能够提高患者激素水平。
处方【2】部分症状减轻,但是耳鸣依然。患者精神紧张,易烦神,精神紧张时耳鸣、颈痛。所以用方调整植物神经、壮胆、缓解患者精神紧张。
处方【3】上方不效。患者仍然自我评价经常处于敏感及高警戒状态,而且没有明显的淤血指征,黄师毅然调整方药,变为八味活血汤。
从上面看出,黄师治疗耳鸣有几种思路,治疗要结合患者体质状态,也要结合患者所述。但最重要是看疗效,思路转变要快,不能被患者牵着鼻子走。
 
 
 
 
 
 
 
 
 
怕冷手指关节晨僵不适案
女,32岁。形体中等,肤色白。患者容易口唇疱疹,怕冷。手指关节酸痛不适,有晨僵现象。肩背部亦有酸痛(肩凝)。血沉、抗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提示为正常。患者常怕冷,容易出鼻血,盗汗,唇红,舌暗红苔白腻。
黄师处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2克,制半夏10克,党参10克,生甘草3克,山栀10克,连翘20克,干姜6克,红枣20克。
药后一周患者即关节不适减轻,夜汗减少。后曾因感冒咽喉疼痛,鼻涕中有血丝黄师处以除烦汤桔梗甘草汤后好转。随访至今患者关节晨僵现象减轻,鼻出血未见,夜间盗汗不明显。因患者准备人工流产希望调整体质,黄师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栀子连翘汤调整体质,减轻患者对寒凉的敏感性,并嘱咐患者要避免精神刺激,减少压力。
粘膜颜色是反应疾病寒热性质的窗口,据黄师经验,肤白唇红的患者多为瘀热性体质。鼻血、盗汗也多见于热证,是运用山栀、连翘的指征,此晨僵当以热痹治。患者怕冷,是对温度(寒冷)敏感的表现,是柴胡证,临证常使用小柴胡汤加味。另外,患者容易口唇疱疹,提示可
使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连翘以抗病毒治疗
 
 
 
 
 
 
 
 
 
 
治疗脾肾亏虚、阴阳俱损方
炒熟地90(砂仁24克拌),山萸肉45克,怀山药90克,海党参90克,清炙芪90克,炒白术90克,云茯苓120克,清炙草15克,炮姜炭12克,土炒当归45克,甘枸杞45克,菟丝子60克,补骨脂45克,炒杜仲90克,川断肉90克,金毛狗脊()90克,金樱子45克,大芡实20克,建莲须24克,煅龙骨120克,桑螵蛸45克,锁阳片45克,新会皮45克,大红枣120克,核桃肉120克。
上味浓煎两次,滤汁,去渣,再加驴皮胶120克、线鱼胶60克、龟板胶120克、冰糖180克,文火收膏。
 
 
 
 
 
 
 
 
 
 
小儿伤寒,头痛肌热,喘粗
白术汤
【处方】 白术半两,人参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葛根(锉)半两,藿香(去梗)半两,桔梗(炒)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头痛肌热,喘粗。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孕妇痢呕吐血,孕妇下痢,脉虚数者
白术汤
【别名】 三物汤、痢下白术汤。
【处方】 白术、黄芩、当归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孕妇痢呕吐血,孕妇下痢,脉虚数者。
【用法用量】 三物汤(《济阴纲目》卷九)、痢下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妊娠胎热内炽,脾弱不能健运,血得偏渗肠间,故下痢赤白,胎孕因之不安。黄芩清热安胎,白术健脾止痢,当归养血以引血归经。使脾气健旺,则胎热自化,而胃气清和,血无不归,何有下痢赤白,胎孕不安乎!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二
 
 
 
 
 
 
 
 
驱风导痰,祛宿食。主风邪覊绊于脾胃之间,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白术汤
【别名】 茯苓半夏汤
【处方】 炒神曲2钱,陈皮3钱,天麻3钱,白术5钱,白茯苓5钱,麦糵面(炒黄色)5钱,半夏5钱。
【功能主治】 驱风导痰,祛宿食。主风邪覊绊于脾胃之间,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 茯苓半夏汤(《东垣试效方》卷三)。
【各家论述】 《杏苑》:脾胃虚弱,覊风挟痰,宿食不化而作恶者,法当治中为本,驱风导痰,祛宿食为标。是以用白术补中气,神曲、麦芽消宿食,天麻驱风、茯苓、半夏豁痰,用橘红、生姜散逆气以止呕吐。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