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之一)

 conscience6487 2019-04-16

太阳证提纲

 

 

ⅰ条文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怎么认识伤寒的三阳,三阴呢?有很多解读的方法,也由此诞生了许多流派。有据易经解的,有据内经解的,有据经络学说解的,各依其说,众说纷纭,观者常看得眼花缭乱,仍不知其所以然。有没有一条路,可以让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张仲景用三阳,三阴的理论体系解说《汤液经法》中方药的临床运用,不仅仅是空谈理论,而是主要落实在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仔细描述了,三阳三阴中各个具体方证及其变证的症状,体征;另一方面,他给出了各个方证具体需要用到的方剂和药物。这些症状,体征,方剂,药物,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通过分析这些症状,体征的特征,琢磨这些方剂,药物的药理,是有可能把握到三阳三阴证的辨证要领的,甚至有可能推理出三阳三阴证的实质。并且由于这些症状,体征,方剂,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桂枝汤,每个学派看到的方药剂量,运用指针都是一样的,不同于对易经,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由分析具体的症状,体征,方剂,药物,去理解伤寒论,这种方法,我想是学习伤寒论的人走向“共识”的一座桥梁。

  那么让我们绕开各种复杂的理论,直接从症状,体征,方剂,药物入手,去走这一段阅读伤寒论之旅吧。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证的提纲。什么是提纲呢?提纲就是用很短的话,提炼出太阳证总的特征。

  人患病后,人和病痛有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人得了病,机体要和它搏斗啊。中医把这种搏斗叫做正邪交争。人无论患什么病都会有这么个“正邪交争”的情况。既然有正邪交争,那么人体就会出现很多与平时不同的表现。我们古人无法了解病的本质,但是却可以通过反复细致的临床观察,看到并总结这些“表现”。他们经过几千年的观察,记录,将这些表现概括为六大类别。太阳证就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由此我们看出,太阳证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具有相同性质的症候群。

  太阳证这组症候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什么特征呢,就是这句提纲挈领的话所指出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什么叫“脉浮”呢?我个人认为,“脉浮”与“浮脉”还是有所区别的。脉浮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另一种是指具有严格界定的独立脉象。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前者可称为“脉浮”,后者乃称为“浮脉”。

  先说说“浮脉”。“浮脉”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1995年12月第一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定义是:“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是:“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
1995年12月第一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定义可以溯源于王叔和的《脉经》。《脉经》中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濒湖脉学》呢,则用了一组比喻来形容这个“浮脉”:“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濒湖脉学》的比喻优美形象,但是失之精确,不好掌握。相对而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要准确一些。对一个事物的描述,越精确,就容易让人明白。而且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中包含了对“芤脉”的排除,排除了“浮大,按之中空,如按葱管“这类的脉象。

  了解了"浮脉”,再去了解“脉浮”,就简单了。什么是“脉浮”呢?就是“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它的概念范围比“浮脉”要广,没有另一个限定条件“按之不足”。我的理解就是给患者做体格检查时,患者身上的脉比患者身体健康更容易摸到了。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更容易摸到的脉,尚未“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这个脉浮啊,比患者身体健康时的脉象更容易触摸,但是还没有到“脉洪大”的程度。

  太阳病纲领中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中的“脉浮”指的就是这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