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宗源简单学中医第19讲: 知常而达变——太阳伤寒

 圣贤教育666 2019-04-18

仲景的“太阳病篇”,是伤寒全书中篇幅最大、内容涵盖最多的一个体系,比其他篇幅内容的总和都相差不多。可见仲景是多么重视这个“太阳病”。

总体来说,“太阳病篇”主要阐释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正治”;另一个是“误治”的“救逆”。

我们先来看“正治”的情况。“太阳病”的“正治”主要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太阳伤寒;2、太阳中风;3、营卫不合;4、病解和自愈。

*******************************************************

3.4.1、太阳伤寒

那么,什么是“太阳伤寒”?

仲景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这句条文,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仲景对“太阳病伤寒”的一个定义。首先,是有“太阳病”的。太阳病,前面解释过了,可以回头再看看。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说的是:太阳病可能会有“发热”的症状表现。所以,发热与否,不是“太阳病”的必然特征。

那么,它的必然特征有哪些呢?太阳伤寒——“必恶寒”。就是说,一定有“恶寒”的症状表现。什么是“恶寒”?就是“怕冷”,衣服穿得再厚,也不觉得暖和,感觉一点点风或者没有风,寒气都往身体里面侵。这是“恶寒”的表现。

“体痛”,指的是身体疼痛,多在肌肉、关节、以及经络等处。有些比较严重的状况,会出现“一身上下没哪里不疼”的,民间常说“被鬼打了一样”来描述这种“体痛”,有一种被“捆起来打过”的那种感觉。

这个“体痛”,就比较好玩儿了,我们把它挑出来再看一下,你会看到更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来!

这种“体痛”,有皮肤疼痛,这个好理解,是吧,皮肤、腠理,本就属于“太阳层”的东西,所以“太阳病”而出现皮肤痛,这是正常的,没啥稀奇的。下面的,就好玩了。

这个“太阳病”,不仅会出现“皮肤痛”,还会出现“肌肉痛”、“筋骨痛”、“关节痛”、“神经痛”等,以及一身上下都痛的症状。看出问题来没?好吧,“肌肉痛”?《素问·阳明脉解》篇中说:“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素问·热论》篇中也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而《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可见,这个“肌肉”,分明至少是属于“阳明层”的。而“太阳病”,进而出现“阳明层”的症状,说明了啥问题?还有哦,“筋骨痛”、“关节痛”,都属谁的?“筋”属于“肝”,而“关节、骨”属于“肾”,一个太阳病,就折腾出这些相关的领域出现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对,就是“太阳”与它们的关联。

“呕逆”,是指胃气上逆而出现的干呕、或呕吐的表现。这个症状也很好玩的。仲景明言是“太阳病”,却同时会出现下一层“阳明层”的症状;甚至更深层的症状。说明啥?说明“太阳层”与下面的这些“层”,是有很密切关联的。所以,不要一看到病人出现呕吐,就习惯性地断定是“少阳”的症状、“阳明”的症状,“太阳”也一样会有“呕逆”的症状。

“脉阴阳俱紧者”这句,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搞明白。首先,是“紧”的这种脉象,也叫做“紧脉”。紧脉,主寒,主痛。也就是说,因为“寒”,会出现“紧脉”;因为“痛”,也可能出现“紧脉”。这里讨论的是“伤寒”嘛,所以我们只讲前一种的情况。这里就要大家习惯一种特性——【伤寒、紧脉】。也就是说,在遇到“紧脉”的时候,如果病人没有“痛”的症状表现,那就要考虑这个“寒”的因素了。当然,在临床上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情况也会导致“紧脉”的出现,例如“紧张”。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也是会出现“紧脉”的。当然不是所有人紧张都会出现的,是说有这种情况的表现。所以,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细心鉴别一下,以免误判。

那么,伤寒,为什么就会出现“紧脉”呢?

这是因为,“寒”的属性所致的。“寒”性凝滞、收引,所以经脉气血就会出现收引和凝滞的表现,脉象就会从正常“和缓”的样子,变得更“紧致”一些、更“凝实”一些。也就是经文所说的“邪之入于经脉,寒则营血凝泣”。而这种“紧致”“凝实”在脉象上的表现,就会出现“紧”的脉象。这就是“紧脉”了。

凡是伤寒,都会出现“紧脉”吗?

不是的。只是绝大多数人在“开始”被“寒邪”所伤的时候,会出现“紧脉”。当“寒邪”向里入侵到一定程度或者病情、病势发生传变等改变时,这种“紧脉”就会消失,而被新的脉象所取代。这“脉象”的转变是受病邪的发展、以及病人自身身体状况等综合决定的。

也就是说,病人“伤寒”,出现“紧脉”,就说明此时病邪还处在入侵的初期阶段,入侵的时间还不算太长。要注意,这个“入侵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并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相对于病势发展程度而言的。有些病人伤寒一发病就出现“紧脉”,随后病了三四年、七八年还是“紧脉”。这两种“紧脉”,所反映的内容,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内容。而要理解这里面的“共同之处”、与“各自不同”,则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来参与。比如这一条经文中谈到的“脉阴阳俱紧”,这句话,读过伤寒的人,估计都可以读懂。但未必就懂得很透彻。

这个“脉阴阳俱紧”,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

意思,其实就是字面意思。

但是,这句话的“内容”,可就深了去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这个“脉阴阳俱紧”中的“脉”,同时具备了几个意思。第一,指的是“取脉部位”。这个部位在哪里?在我们两手的“寸口”的部位,这个部位,在《内经》中,也叫做“气口”。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中医切脉所取的手腕桡动脉这里。

见图1:

图1:(切脉图)切脉

第二,指的是“脉象”,即脉的表现,这个是描述“脉”的内容的。我们常说的“脉有浮、沉、迟、数、滑、涩”等对脉象状态的描述。例如这里的脉象,则是“紧”,即“紧脉”。

其次,看这句话中“脉阴阳俱紧”的“俱”字。这个“俱”的意思很直观,就是“都”的意思。“俱紧”,就是脉象都很紧的意思。这个“俱”字,单看意思很简单。但是,结合在句中,意思就足了。先继续往下看。

再次,看这句话中“脉阴阳俱紧”的“阴阳”两个字。这个又是这句之中的重中之重。学中医,离不开“阴阳”,所以,在中医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起手就是“阴阳”二字。那么,究竟什么是“阴阳”呢?没法具象。也就是没法阐述、定义。不仅这个“阴阳”没法定义,没法定义的还有几个,例如“道”、“无极”、“混沌”、“三生万物”的三、“二生三”的二等等。这种,都是属于“不解释不错,一下定义就错”的东东。虽然没法定义,但是可以使用。例如,这句中的“阴阳”,指的是如下几个范畴:第一,左右手的寸口脉。右手为阳,左手为阴。所以,右手寸口脉,即是“阳”;左手寸口脉,即是“阴”。这是以左右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所以,这句话在这个层面上的意思,就是说“病人的左右两手寸口的脉象,都是紧脉。”这是大框架的分别。这种粗略的分别,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阴阳是可以细分的。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细分下去。第二,指的是左右两手脉的“寸关尺”三部,都表现的是“紧脉”。这个“寸关尺”是个什么玩意儿?所谓的“寸关尺”,是中医诊脉时,在人手腕桡动脉处,以“高骨为关”,就是把桡骨手腕部分高凸之处,定为“关”的部位。如上图切脉中指所按的位置。“关”是一个分水岭,“关”上九分为“寸部”,为“阳”;“关”下一寸为“尺部”,为“阴”。这样,就定下了我们切脉所取的“寸关尺”三个部位。

如上图。

在这个里面,“寸部”为阳,“尺部”为阴。所以,看到没,仲景的这句话“脉阴阳俱紧”中,一样讲到了这个“寸”、“尺”也是表现为“紧脉”。其实,这条就包含在前一个“左右”俱紧之中了,是属于细分阴阳的展开。还不止这些。第三,在“寸关尺”三部之中,每一部随着手指下按的轻重程度不同,又都可以分为“浮中沉”三个区间。例如在“寸部”,手指轻轻按上去,此时手指下体查的就是“寸口‘浮’的部位”;再稍微用力按到靠近骨骼的底层,此时体察的就是“寸口‘沉’的部位”;而在“浮”“沉”之间的中取,就是“寸口‘中’的部位”。简单来说,就是“寸部”所按的不同深度。这里又分“阴阳”了,其中“浮”的部位为“阳”;“沉”的部位为“阴”。那么,仲景的这句“脉阴阳俱紧”包不包含这里呢?一样是包含的。所以,此时取脉,“浮部”、“沉部”都会表现为“紧脉”。

所以,这个“脉‘阴阳’俱紧”中的‘阴阳’两个字,至少包含了“左右手”脉都紧、两手“寸关尺”都紧、每部“浮中沉”都紧,这三个概念。当然,更细分,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细分内容。当然,初学者先把上述的这些理解了,基本也就够用的了。这些是必须的“基础”,不学这些,很多基础知识就会理解不透。但再深入细分,就属于“研究”的范畴了。

好吧,仲景的一句话,我们嘚啵嘚啰嗦了半天。现在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何?和你自己从文字上看到的理解,是否一样呢?

再顺便提一下,在这句中,这个‘紧’字,也是很有嚼头的。——这个字,所表现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的。同样一个人得病“伤寒”,同样的“太阳病”,但是,从最轻的状况、到最重的状况,这“紧”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昨天的“紧”和今天的“紧”,也是不一样的。要用足够的细心来找出这种不同表现所反映出来的“差异”,利用这个“差异”,就可以计算出病势的轻重程度、发展状况、走势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累积,才能逐渐做到的。基础累积的越足,这种计算就会越精细。而这种计算越精细,在实战中胜算就会越大。可以大到,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四诊过后,病人的所有治疗、到康复,都已经在心中计算完成了。临床用药,不过是用操作再验证一下罢了,基本是不会出现偏差的。

最后一句“名曰伤寒”,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好讲的,意思很直白嘛。

但是,把仲景的这句话连起来看——“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你会看出什么?这句“名曰伤寒”,意思就是“这个这个这个”就叫做“伤寒”。基本类似是给“伤寒”下一个定义。但就是这个“定义”式的句式,就能看出仲景的很多很多。这是无聊,跨越2000年和古人聊天的节奏。但通过这种聊天,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有余和不足的。

其实,什么是“伤寒”?

很简单。

被“寒邪”所伤,就是伤寒。

被“寒邪”伤及“太阳层”,就是“伤寒太阳病”。

所以,“太阳病的伤寒”,必然会有几个标志性的症状表现。第一,在“太阳”;第二、恶寒;第三;脉阴阳俱紧。满足这三点,就是“太阳伤寒”。仲景所言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本身就不是“确定项”,所以不必带进定义中来;此外“体痛,呕逆”,同样不是“太阳伤寒”的必见症状,尤其在“太阳伤寒”早期阶段的轻症,绝大多数是没有“体痛,呕逆”这两种症状表现的;而且,即使是“太阳伤寒”的重症,“体痛,呕逆”这两种症状表现,也不是绝对会同时出现的,如下图所示。

仲景这句话,在伤寒太阳病的5期之后的症状表现中,可能会全部看到。而仅仅说是太阳伤寒的症状表现,就有些偏颇了。随便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大家都经历过风寒感冒吧?当开始出现“风寒感冒”的时候,一般都是“伤寒太阳病”,有几个人在已出现这种感冒症状的时候,就出现了仲景所说的“呕逆”症状的?即便是有,也绝对不会超过千分之一。那是疾病发展迅速、症状急重,一发病就达到5期以后的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仲景的这句条文,虽然概括了“伤寒太阳病”的大体情况,但是却把各种阶段的症状给混在一起了。这句话,从语言逻辑上说,其实毛病还是挺多的。

顺便说一下:

这句话中,还有人喜欢把“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个凑在一起解读。说“太阳病,不管是发热也好、没发热也好,都会出现恶寒的表现。”如此解读,看似有理,其实是废话。从临床上看,伤寒太阳病,起病就会有“恶寒”的表现。从病理上来看,这里的“恶寒”,与“发热不发热”,没有一毛钱关系的;而且,“恶寒”是远远早于“发热”的病理阶段的。所以,用“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来跟读“必恶寒”,是存时间顺序上差异的。的确,有的疾病会因为“发热”而导致“恶寒”。这个是由于“发热”的前因,才导致“恶寒”的后果,是因果关系逻辑顺序。而仲景条文中的“恶寒”,是在“太阳伤寒”第一时间就表现出来的。这个症状的导致原因,是寒邪入侵太阳层,导致太阳层腠理区域的卫气通行被阻断,导致人体的皮肤表层缺少卫气的保护和温煦,从而导致“恶寒”的发生。简单来说,这里的“恶寒”的原因,是“寒客太阳”所导致的,和“发热与否”,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是并列关系。所以,把“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个凑在一起解读,是有逻辑混淆的。

基础理论补充:为什么切脉,要取寸口?

其实,这个问题在《内经》中已经有了具体的解答。在《素问·五脏别论》中说:“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六腑的“气”和“味”,都会从“胃”出来,(伴随着胃气)一起在“气口”的这个部位表现出来。这里所言的“气口”,就是我们中医切脉使用的“寸口”的部位。明白没?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的精气可以把各自的状态反映通过“胃气”的携带,反馈到这个“寸口”相对应的部位。例如

左手寸关尺,可以分别查到——寸:心、小肠;关:肝、胆;尺:肾阴、子处。

右手寸关尺,可以分别查到——寸:肺、大肠;关:脾、胃;尺:肾阳、膀胱。

正是有了这种“变见”,我们才能通过切寸口,而查知脏腑、以及相对经络的情况。相关更多内容,请参看后面《四诊精微》中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