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还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吧。但是不如贫困却能快乐,富裕而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子贡说:“要像《诗经》上所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成为一个君子,是这样吧?”孔子说:“子贡啊,我们可以一同探讨《诗经》了。你能通过过去知道未来了。” 贫穷而不谄媚,这是有骨气;富贵而不骄傲,这是知道谦虚,在常人看来,这已经是很高的道德素养了。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本身也是富商,这句话更像是他对自己现在道德水平的描述。 孔子怎么说呢?他说还行吧。只是还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是什么境界呢?贫穷却还能快乐,这说明做到了快乐不受贫穷左右。像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能够在贫穷中守住快乐,是他坚守了对自己道德完善的追求。诸葛亮曾经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开篇第一句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活着要不是为了活着,所有满足人生理需求的东西都是最基本的,要求道。道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要求道就要保持淡泊,抛却物质的羁绊。“富而好礼”也是这个道理,富并不是最高追求与境界,富只是人生的一个初级过程,还要求礼,达到更高的完善。 子贡在经过孔子的点拨后,茅塞顿开,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段话本身是描述在制作玉器时,要反复的切磋打磨,才能够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也用来比喻修炼成为君子的过程。人的修炼和玉器的制作所含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过反复的打磨之后,都会上升到道的境界。所以,一件艺术品做到极致已经超越了物的存在,而是道的载体。 孔子很高兴子贡经过他的点拨认识到了道德上的更高追求与自身的不足,而且子贡还能够联想到以前的知识。可以说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了。 现代社会我们不是要安于贫穷,当然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但是我们要知道,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充盈。无论富贵与贫穷,守住内心的质朴就能够快乐。要多看看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婴孩,他们多么快乐。 当我们富贵之后,不能自满,要继续打磨自己,寻找道德修养上的提升,多向有道德的人请教,多做一些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事情,多一些忘我的举动,而且要反复做,坚持做,即使被生活切磋琢磨得失去了原来的样子,也要做,当我们褪下物质的外壳,就有一个精美的灵魂,亦即达到了人生的至善。也只有在思想境界上达到了自我的至善,才能够快乐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