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春到夏这个阶段,养生认准“六字”、“两重点”

 红袖拭剑 2019-04-23

古语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代表寒潮结束,气温回升加快。人们把由春到夏的这个阶段,称作“暮春”。

那么,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暮春时节,如何养生?


一、“湿邪重”

很明显,谷雨已过,人们易产生很多不适,如皮肤瘙痒、头晕头重、全身乏力、身体困顿等。

其实,这些可能是湿邪惹的祸。

中医认为,湿邪过盛会伤人。

湿邪有内外之分: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则由体质、或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如过食生冷食物或嗜酒成癖。

湿邪堆积,会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产生头晕胸闷、身体困重、不欲饮食等不适。如不及时祛除,湿邪滞留体内,引起局部瘀堵,伤及筋骨,会导致肩颈腰腿痛、关节疼痛,发作反复,迁延难愈。

1、饮食注意:防伤脾,忌冷饮

由于气温升高较快,有些人迫不及待吃起冷饮,这样很容易损伤脾土。

民间谚语有言“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所以,这个时段还是不要吃冷饮的好,好好保护脾胃。

2、坚持锻炼,运动升阳

天气湿热,人体困乏,很多人害怕出汗,不爱运动。

其实,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出汗量,有利于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湿热之气,以达到与外界的平衡。

可选择动作柔和的活动,如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功法,以调养脏气,达到“除湿”效果。避免负重性、过于激烈的活动,不要过度出汗,以免阳气外泄。

二、“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湿”,当湿气过重时,脾会成为湿邪最易攻击的脏器之一,影响运化功能;反过来“脾虚生湿”。

因此,暮春食疗要特别注意调养脾胃、利水祛湿,饮食宜清淡助消化,多吃些祛湿利水的食物,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药、冬瓜、藕、海带、贝壳类海鲜、各种蔬菜,可以适量喝些姜汤、谷雨新茶

暮春时节,食疗养生保健是很有讲究的。

1、防止胃虚寒: 有些人怕冷、经常手脚冰凉,属于偏虚寒体质,遇到天冷容易胃寒不适,可藉由 肉桂、干姜 等温热性食材暖胃,防止胃痛。

2、不要吃太油: 油腻肉类吃多难消化,饭后半小时不妨以山楂、陈皮煮水当茶饮,能消食化积、理气和胃,缓解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胃痛。

3、巧治恶心反胃: 感觉恶心反胃时,可拿生姜挤汁,滴到凉开水里饮用,有助于止吐。

4、养肝气,防春火

自然界阳气骤升,春阳内生于肝,易引起肝阳上亢,继而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牙痛、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的“春火”,老百姓俗称的“上火”。

防“春火”,除了避免熬夜、在衣着上要适度“春捂”外,饮食上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注意调养肝气。

顺应节气养生,才能养出绝佳体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