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赵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为何六国却硬攻函谷关?

 思明居士 2019-04-25

关东六国攻秦确实可以不经过函谷关,当时除了从函谷道入秦之外,至少还有三个选择,并且在历史上都有成功的案例。

第一、从运城盆地西渡黄河,进入关中;

第二、走蜀道翻越秦岭,从汉中入关中;

第三、走武关翻越秦岭,从南阳入关中;

逐个来分析可行性


第一、从运城盆地西渡黄河,当年魏文侯就是这么干的!

公元前409 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随后吴起两度攻秦,将秦军打到洛水以西不敢迎战。

这条通道,表面看正面宽度很大,是最适合进攻关中的。但是黄河在这一段的渡口是很有限的,秦军只需要守住几个渡口即可。而且从这一通道进入关中的前提,是要控制整个山西高原,至少也要控制运城和临汾盆地才行。魏文侯时期有这个条件,所以经此道数次进入关中平原。后来河东被秦军攻陷,这条入关中的捷径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走蜀道翻越秦岭,从汉中入关中。这个成功案例是刘邦。即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后来的诸葛亮也是此路数,只不过没有成功。不过当时巴蜀之地已经被秦国攻陷,此路也不通。

第三、走武关翻越秦岭,从南阳入关中。后来的刘邦就是这么干的!

走武关道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走这条路比较麻烦,因为行军路程太长了(比走函谷关要远很多)。所以走此道,必须要有一定的兵力在函谷关牵制住秦军的主力部队。否则关东六国很难攻克武关。后来刘邦走武关先行入关中,也是借着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他捡了个便宜罢了。所以这条道可以作为备选路线,供关东六国在函谷关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在此地佯攻分散秦军的兵力。

综上所述,入秦的四条道都很难走。首先是函谷关,六国攻不破;河东和巴蜀被秦所占,此两路不通。仅存的一个选择就是走武关道,但是当时占据南阳盆地的楚国又不争气,单挑打不赢秦国(楚国是不可能同意五国从自己家里过的)。因此等于六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秦军养精蓄锐出函谷烧杀劫掠,打了败仗之后就退回去凭坚固守,拿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后来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他的军事改革将赵军由传统的步兵和车兵变为骑兵。经此一改,赵军有了远距离奔袭作战的能力。于是赵武灵王破天荒的想出了一条绕过函谷关,从云中迂回灭秦的路线。这个想法在当时来看是极具有想象力的。如果赵武灵王不死的话,他的成功几率并不小。

备注:赵武灵王的策略是率骑兵由云中南下陕北,当时的陕北还不像现在这副模样,环境还不算太差。由于骑兵行军速度快,可以做到速战速决,就算拿不下咸阳,撤退往回跑也能比较从容。至于说后勤,不管打什么仗,后勤都是大问题。从别的关隘进攻,一样有很大的后勤负担。



不过平心而论,赵武灵王这个想法也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赵军的奇袭能力虽然不错,但是未必就能够杀伤秦军的有生力量。因为战国后期的战争,其实并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是能不能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也就是能不能多杀敌的问题。如果秦军保存实力,即使赵军偷袭了咸阳,也不可能把秦国连根拔起。顶多就是让秦国人难受一段时间,缓解一下秦国对六国的压力。(就像匈奴对汉朝的侵袭一样)

因此就常理而言,赵武灵王的这种战术就类似于现在的斩首行动,偷袭秦国可取,但想灭掉秦国则很难。后来燕国攻齐时,乐毅占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全境大部沦陷,仅存两座城池还在抵抗,结果还是让齐国顺利翻盘了。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想靠奇袭灭国,而且还是大国,成功率不高。(并且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个朝代或者大国因为被斩首了,然后整个政权就没了的案例)

后来秦昭襄王还在陕北修了一道长城,等于把赵国从云中奇袭的路线给堵住了,断了赵国奇袭的可能性。

其次,长途奔袭的可变因素太多,对统帅的要求也很高。赵武灵王是的能力自然没问题,但是赵国其它的将领未必就有这个水平了。通观赵国历史,有长途奔袭能力的统帅级大将,也就是后来的李牧了。如果赵武灵王去世,他的这个迂回包抄的想法肯定要被无限期搁置。因为没有合适的统帅人选。(后来也确实被搁置了)

第三,最最关键的一点。六国之间一点都不团结!站在我们后世角度来看,秦国是六国唯一的威胁。但是以当时的角度看,其实六国之中的任意一国也把其它五国当作竞争对手。这六国之间的关系,说句难听的,属于典型的狗咬狗,一嘴毛。

比如说赵国和秦国长平之战时,秦赵双方都打的要崩盘了。最外行的战略家都明白,秦国和赵国互殴时,其它五国只要在秦国的补给线上捅一刀,秦军立马会全线崩盘。但是五国就是没有一家去干这个事,因为五国君主都不希望赵国和秦国能完胜对方,都在翘首企盼秦、赵杀个两败俱伤,他们再去捡便宜。这就说明在五国的眼里,秦国是一号威胁,赵国是二号威胁。这一对大小魔王都不是好东西。然而结果让所有人都傻眼了,大家都没有想到赵国会败的那么的惨。

后来秦国企图灭赵,发动邯郸之战后,其它几国才觉醒过来,认为还是要救赵国。因此在信陵君的操作下,魏军首先赶到战场,紧接着楚国的援军赶到。魏、楚联军乘秦军围攻邯郸之际,对着秦军的背后一顿猛攻,杀得秦军丢盔弃甲。韩军和赵军的加入,这四国组成了四国联军对秦军一顿狂揍,将秦国在河南、河东的势力基本上扫清了。秦军死伤三十万,退守函谷关,不敢迎战。从秦惠文王开始侵蚀的六国领土,损失了一大半。




这个时候如果四国联军加把劲,秦国肯定更加的难受。然而关东六国就是这么搞笑!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迅速开始内讧。首先是魏军临阵反水,从前线调回偷袭韩国;楚国看到魏国反水,它也立马反水,派兵去打魏国,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而韩国和赵国对魏国也是很提防,不敢信任魏国。(魏国在打退秦军后,在四年之内把齐国、燕国和韩国打了一个遍,小小的中兴了一把。成功的把诸侯对秦国的仇恨吸引到它的身上了)

由此也看得出来,秦能灭六国,除了秦国自身强大之外,六国之间那种狗咬狗,一嘴毛的塑料姐妹花关系也是秦国能吊打六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备注:六国之所以要齐集于函谷关,主要原因就是相互不信任。与秦国接壤的赵国和楚国不会允许大批别国军队深入本国腹地。所以关东六国想要集结起来合力抗秦,只能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阳集结,因为这是周天子的地盘。然后从洛阳向西进发,先攻破函谷关后,再一步一步的来。


总的来说,关东六国在战果后期与秦死磕于函谷关,无非就是三个原因:

第一、关中乃四塞之地,秦灭了巴蜀,并在陕北构筑长城,六国很难从别的地方绕道进入秦境。函谷关是当时最近,也是最利于后勤供应的一条路。走其它的路线,补给线太长,其实没有函谷关方便。

第二、六国之间不团结。山东六国想要联合抗秦,大队人马不论是在河东突破黄河防线,还是转道楚国翻越秦岭,都要经过赵国和楚国的腹地。赵和楚不信任其它四国,唯有函谷关东面的洛阳(周天子辖地)是一块中立区,比较好协调六国军队。如果关东六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吊打秦国,不需要死磕函谷关,但关键六国没有统一的指挥,那就只能在函谷关想办法了

第三、归根到底,六国的实力不如秦国。战国早期的魏国,实力强盛,直接从黄河就能西渡关中,打的秦军哭爹喊娘。那个时候的函谷关毛用都没有。战国后期,六国的实力都不如秦国。所谓的六国合力伐秦,其实就是仗着人多壮胆子。六国自己心里都很清楚,伐秦只是个幌子,为自己争取利益才是关键。比如信陵君死后,五国伐秦不利(齐国没去),联军统帅立刻调转枪口对准齐国,把齐国杀的是莫名其妙。这说明六国君主心里都很清楚,灭秦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联合伐秦只是一个幌子,为自己苟延残喘续命罢了

尾声:其实在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时,关东联军就改变了战术,放弃攻打函谷关的计划,采用当年魏国的办法,就是西渡黄河,直接攻秦的河西之地。结果联军中的楚国战败,其它四国瞬间瓦解,不战自溃。因此所谓的秦国固守函谷关,六国拿它没办法,只是给失败找一个借口罢了。伐秦不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六国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这个关键问题不能解决掉,哪怕秦国没有函谷关,六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