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52——胃痞医案一则

 cys1 2019-04-26

刘某,男,36岁。2017.12.02初诊。

主诉:胃胀、嗳气2月余。

现病史:缘于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痞满、嗳气,进食后更甚,无呕吐,无腹痛、腹泻,曾就诊于社区诊所,予“莫沙必利”治疗,服药后效差,遂来求诊。辰下:胃胀痞满、嗳气,进食后尤甚,大便质软,2~3次/日,身困乏力,纳食欠佳,夜寐尚安,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

处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2g(布包)代赭石20g(先煎)党参15g

姜半夏12g       生姜9g        茯苓15g

黄连6g      砂仁6g(后下)     藿香12g

木香6g      莱菔子12g     谷麦芽各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2017.12.09):药后胃胀痞满、嗳气已明显减轻,大便成形,1~2次/日,左侧胁肋部偶有胀痛,身困乏力,纳增,夜寐安,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

处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2g(布包)代赭石20g(先煎)党参15g

姜半夏12g       生姜9g        茯苓15g

黄连6g      砂仁6g(后下)     藿香12g

木香6g      莱菔子12g     谷麦芽各12g

紫苏梗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7日后患者未再复诊,后因咳嗽再次就诊,询问其胃胀、嗳气症状是否仍在,患者诉二诊服药7剂后诸症皆失,疾病痊愈,未再发作。

按语:痞证的特点是心下痞闷不舒,按之柔软,或不软而硬,但不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本案属脾胃虚弱,痰浊内阻,气虚上逆之痞证。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不畅故见胃胀痞满;胃虚而浊气上逆,所以噫气频作;脾失健运,胃不受纳,故纳食欠佳,大便质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见身困乏力。

张师治以降逆顺气,益气和胃,化痰消痞,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删补名医方论》引罗谦甫曰:“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故方中以旋覆花苦降辛开,降气消痞;代赭石质重性降,用以降逆止噫;姜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人参易党参,再加茯苓以健脾胃,补正虚;生姜为“呕家圣药”,辛散温通,可和中降逆;黄连配砂仁,一苦寒一辛温,辛开苦降,散结消痞;藿香、木香、莱菔子理气宽中,调中导滞;再加谷麦芽以健脾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消痞,降逆止噫,健脾和胃之功。

二诊之时,患者服药后胃胀、嗳气已明显减轻,大便成形,可知药已中的,故守方同前,又见左侧胁肋部偶有胀痛,《古今医鉴·胁痛》曰:“胁痛者……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故加紫苏梗以理气止痛,如此续进七剂后痞消噫除,诸证皆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