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思明居士 2019-05-02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之罪名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10年后,胡惟庸“同伙”被依次揪出,包括号称“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在内的3万多人被诛,此案震惊一时,史称“胡狱”。想必大家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胡惟庸案以后,宰相制基本上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皇帝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不用赘述,但宰相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宰相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祭祀最重要的环节便是杀鸡宰牛供奉神灵,一个“宰”字便可看出其分量。正所谓“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宰相不但要处理内外大事,还有对百官进行考课黜陟、掌管律令、镇压暴动等权力。客观上来讲,皇帝对宰相也有非常大的依赖,强悍如汉武帝,也在前118年设立司直,直接加强了丞相的职权。若要类比一下,丞相便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总理,需要操心的事情甚至比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还要多。

中国古代,名相辈出,即便是皇帝,要杀死宰相易,想废除宰相制难,当朱元璋要摧毁宰相制时,我们不难想象其中的阻力。宰相犯罪可以惩治宰相,但万万没有理由对沿袭千百年的官僚体制下手。在朱元璋如愿撤中书省、废宰相的过程中,有个人帮了很大的忙,他便是杨宪。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杨宪何许人也?此人生平并不显赫,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杨宪前来投奔。作为军师刘伯温的门生,杨宪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又因做事实在是有一手,是个优秀的干才,很快深得主子赏识。不久,杨宪便从执掌文书的官吏转而成了检校。何谓“检校”?明太祖以前,检校是朝廷派到地方的办事员,手中本身并无多少了不得的权力,但到了朱元璋这儿却变了样。太祖派心腹以“检校”之名行“特务”之实,不仅如此,朝廷还大量网络乞丐、和尚、道士甚至是妓女这样不起眼的角色,四处打探,稍微发现点听着不那么顺耳的话就要向上汇报。

明太祖借助这些三教九流之辈在全国撒下了一张铺天盖地的“法网”,而杨宪则是它的掌管者,他手握的权力尤甚。太祖为了巩固统治,更是不惜赐予检校们更大的权力,“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奉闻。”即哪怕是捕风捉影的事情也要向上禀报,即便是弄错了,杀错人了,告密者也不必承担任何罪责。杨宪就像是我们常说的“酷吏”,他在工作时心思缜密,下手果断,宁可误杀一万不放过一人,同时又对主子忠心不二,因此深得朱元璋赏识。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公元1367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将江南行省改为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为防不测,朱元璋派杨宪以辅佐名为暗中督查,但同时也给杨宪挖了个坑。朱元璋曾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但年龄小不懂事,没有独当一面的才干,因此要杨宪全权掌管浙东大小事务;要是出了问题,第一个拿杨宪问罪。结果,杨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隔三差五就跑到朱元璋那儿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从前张士诚手下的几个文官也似乎有点不老实。话刚说完,那批文官就被押解进京,两人被杀,其他均放逐充军。

杨宪并没有因李文忠是皇帝的亲戚而纵容,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个正人君子;相反,他是个十足的小人。曾官至元吏部尚书的张昶有大才,投靠明朝后备受朝廷器重。仅仅因此,张昶便遭到杨宪嫉妒,后者假惺惺地与张昶结为密友,实际上是在下套套话。张昶经常私下发牢骚埋怨明朝的官场气氛太过压抑,结果杨宪把这些话一点儿不差地全都告诉了朱元璋,张昶随即被诛,朱元璋还不解气,扬言要“碎其骨,投于水”。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杨宪在历史上就是充当了这样一个不是个玩意儿的角色,然而他却无意间坚定了明太祖废宰相制的决心。

洪武二年,杨宪突然被调回京担任中书省右丞相。放在那会儿,右丞相是仅次于左丞相的大员,手中握有相当的权力。朱元璋此安排本是希望这名心腹能够帮忙监督和制约左丞相李善长,然而,右丞相一职像是一个大大的馅饼突然砸到了杨宪的头上,直接把他砸晕了。杨宪上任后,借着皇帝对他的宠信,大肆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不但排挤身边的淮西官员集团,甚至连自己所在的浙东集团同僚都看不上,大量安插自己在特务系统中的心腹。不仅如此,杨宪时常借“检校”之名向皇帝禀报:“善长无宰相才。”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杨宪一心想要自己做左丞相大概是想疯了,每每贬低李善长,朱元璋就拉下脸来,可擅长察言观色讨主子喜欢的杨宪这会儿却“瞎了眼”。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杨宪揭别人的短还能做到“有理有据”,说李善长的不是却是张口就来。李善长是“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的同乡,淮西集团的领袖,连皇帝都要让三分;杨宪只不过是皇权之下的一条狗,怎能与之相提并论?到了最后,朱元璋大概也觉得事情尴尬,不得不亲自打圆场曰:“善长虽无宰相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难,勤劳簿书,功亦多矣。我既为家主,善长当相我,盖用勋旧也,今后勿言。”

杨宪只是个权力的投机者,而非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和权谋家,在这一轮斗争中他输了个体无完肤。首先,杨宪同时得罪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其次,他的嚣张跋扈连许多“旁观者”都难以忍受;最重要的是,皇帝因为他的忠诚而宠信他,他却在权斗的过程中暴露了十分危险的野心。原本被用来解决问题的他,反而成了问题的本源。

洪武三年七月,杨宪如愿晋升为左丞相,然而李善长等人却以退为进,踌躇满志的杨宪并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然降临。天要让人倒霉,喝凉水都会塞牙缝,况且杨宪做事也并非天衣无缝。就在杨宪集团与其他政治集团斗争进入白热化时,他的一个外甥在科考中因作弊被抓,受审不久便供出了他的“靠山”。

这个突破口被有心人狠狠地利用了一把,时任参知政事的胡惟庸本来对杨宪就十分忌惮,有了这个机会,他当即建议李善长下死手。李、胡二人联名弹劾杨宪“放肆为奸事”,一连列举其诸如“结党营私”、“草菅人命”等多条罪状,刀刀致命。朱元璋深以为然,让胡惟庸负责审理,借这个机会摆脱掉了这条已经失控的“恶犬”。据说刘伯温曾对杨宪排斥浙东同僚的做法感到不满,本想弹劾,却因后者被拔擢而作罢。在杨宪倒台的过程中,连他昔日的恩师也来添了把柴火。人在官场混,混到这一步还真的是失败透了。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不过,只要加码合适,历史上从来不缺匹夫:在扳倒杨宪的过程中,胡惟庸展现出的干才令朱元璋十分满意,前者拾级而上,对皇帝奉承讨好,对对手手段残酷,与当年的杨宪如一丘之貉。胡惟庸显然比前任更加狂妄:他甚至试图谋害大将军徐达,还毒杀刘伯温,企图架空皇权,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朱元璋不除之而后快,那才是脑袋被驴踢了。

杨宪在时,胡惟庸尚且还留有一丝顾虑,做事还懂得留有章法与权谋;然而也正是杨宪,胡惟庸才有了取而代之的机会。然而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李善长也好,杨宪也好,胡惟庸也罢,连续几任宰相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一个比一个狂,一个比一个难以管教,看来不对相权下手,总有一天老朱家的皇权也会不保啊!从这点来看,朱元璋被诟嗜杀也并不能完全怪他,贪权几乎是官场中人的本能,这是很难避免的;而杨宪则以他的生命,为朱元璋最终摧毁宰相制做出了难以忽视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