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8日(16:14:37)是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寒露。寒露15日的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之后云高叶红,秋意渐浓,寒气渐增,蝉噤荷残。正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养阴成形重寒露 作者/王茂泓 寒露之时,“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从五运六气来看,寒露正处于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是少阴君火,秋行夏令(虽处秋天,但白天气候如夏季),草木不枯反荣。根据以上特点,寒露养生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防寒暖脚】 原因:随着寒露的到来,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故应及时防寒,避免寒邪侵袭人体。 防寒的重点部位: ①肚脐: 肚脐之内关系到人的先天系统,古中医认为,肿瘤形成与此处受寒或负能量郁积有关,故尤需保暖。 ②足部: 脚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为白露后,穿衣不宜再赤膊露体;寒露后应注重足部保暖。这些部位均不宜“秋冻”。 【润燥养形】 ①润燥 原因:秋季虽以燥邪为主气,但晚秋寒凉之气盛。古语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饮食调养:以甘淡滋润为宜,佐以酸收,忌辛辣发散。 代表食物:芝麻、豆类、菌类、海带、胡萝卜、藕、紫菜、马蹄、蜂蜜、乌梅、葡萄等。 功效:补脾健胃,养肺润肠。 ②养形 原因:寒露之后,动物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人体也要注重养形以储备能量。 方法: 饮食——多食板栗、核桃等坚果,同时增加大枣、山药、莲子等以养阴养形。 起居——早睡,藏阴精,养阴气;早起,舒展阳气,宣肺以养肺。 【第一宝:枸杞子】 性味:其皮性寒,其根大寒,其子性平。 功效:补肝肾、益精气、长肌肉、明目安神、坚筋骨。 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淡、便秘、失眠、低血压、眼干、脱发。 食用方法:体质虚弱、顽固性口干、抵抗力差的人可以每天嚼食。 传统中医:枸杞乃一物三用之品。用其梗皮——枸杞,用根皮——地骨皮,用其果实——枸杞子。其子味甘,形圆多汁成水象,色红多籽具火象,故能阴阳双补。 【第二宝:登高】 原因:深秋天地之气收,阴阳不交,愁心顿生,故登高以趋阳,既可爬山增强体质,登高远眺,也可激发快乐与活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登高是最适合秋天的健身运动。重阳登高观景之习俗古已有之,虽其从避灾故事而来,其实是符合四季节律的养生之道。 【第三宝:摩腹】 原因:寒露时节,地上热量大多降到地面以下,人与天地相应,体内阳气降至肚脐以下,故肚脐很容易受寒。若防护不当,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不仅导致诸多男科病、妇科病,也易出现积聚肿块。故常摩腹是寒露防病之宝。 方法:先将双手掌用力搓热,再左手在里右手在外,重叠放在肚脐部,温养片刻后,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方向分别揉按36次,然后用双手大拇指从肚脐上三寸处往下推腹36次。如果寒气积聚日久,也可艾灸或热熨后再揉按推腹。 深秋时节,大地进入“回收”阶段,阳气由疏泄转为收藏。故天地萧瑟,万物摇落,人易有悲秋之情。此时,除可选择吟诗、作画、唱歌、郊游等方式纾解情绪外,回归草地更是身心同调之妙法。 方法: ①仰躺草地,呼吸清香 在中午11点至下午3点之间,找一片茂密的草地,仰面而卧,不时翻滚,在凉风习习中,呼吸草地特有的气息,别有一番美妙的生命体验。 ②草地赤脚行,释放身心灵 赤脚走在翠绿稍黄的草地上,接受那份刺痒和潮润,既可将身心的负能量释放给大地,又可愉悦身心,感受与大地亲近的那份平静。 传统中医: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寒露时天地之气收,故人亦登高或趋下以承接天地之气。况草地之绿乃生生之气,最能平复心气,缓和情绪。现代许多人远离自然已久,身心累积了许多的“浊气”,有必要借草地来吐故纳新,调节身心。
食材:百合30克、大枣10枚、枸杞子10克、莲子20克、银杏10粒、粳米50克。 制作方法:慢火煮烂即成。晚餐食用。 功效:寒露养形,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