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翻越南史】传13 北宋最好的武将

 陆一2 2019-05-05

从行伍中打磨出来的将军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属山西)人,骑术射术俱佳,勇猛且善谋。

狄青出身贫寒,本来只是一个低等的禁军士兵,面有刺字。宋时,低等士兵脸上一般都有刺字,以实现朝廷对士兵的控制。与此类似,交趾李朝的禁军士兵也在额头上刺有“天子军”字样。

上文提过,公元1038年,李元昊崛起,从此西北军事冲突增多。北宋组织禁军开赴西北抗击西夏,狄青也被派上战场。当时他已经三十岁,身份虽然不再是普通士兵,但仍然是级别很低的军官。

当时北宋的军队败仗连连,士气很低落,都不敢出战,而狄青到了前线反而主动请求担任前锋,颇令上司又奇又喜。上司奇的是:那里来的呆头鹅胆子这么大?喜的是:总算有人出头,不用老子自己扛。也就任命了狄青。

用现在的话说,狄青还真给力,每战先将发髻散开,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出阵,勇猛异常,立下了不少战功。虽然以狄青一己之力,难掩北宋军队的整体颓势,但在败多胜少的北宋军人中,狄青已是鹤立鸡群一般,显得极为耀眼。


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狄青的角色一般是白面小生,皓齿明眸,属于偶像级的美男子形象。然而真实中,美男子的样貌是难以换来胜利的。

狄青在边疆奋战了四年,经历了大小二十五次恶战,曾被流失射中八次。在一次恶战中,狄青被射成重伤,但听说西夏军队又冲上来了,便再次挺身赶往,身先士卒,部下们受到鼓舞,也都肯用命争先,奋力拼搏。可以说狄青属于那种敢于冲锋陷阵的猛将型男子,是面带刺青的矫健壮士,并不是周公瑾那种运筹帷幄的谋将,也不是受到部下簇拥保护的兰陵王,关于狄青貌美的说法,仅仅是传说而已,真实性恐怕要令现代想入非非的粉丝们失望了。

最终北宋与西夏议和,不打仗了。狄青在西北的舞台就此落幕,可以说,狄青成名于西北战场,然而真正使他迈入人生巅峰的却并不在此。

之后约七八年的和平时间里,狄青的官位一路飙升。

狄青在对西夏之战活跃,故当时西北方面北宋几位非常重要的指挥官(俱是文臣)尹洙、韩琦、范仲淹都与他的关系很好,将他视为良将之才。范仲淹认为:“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意思是:当将军的如果不懂得历史,那么就只是匹夫之勇罢了。便亲自教授狄青《左氏春秋》,狄青这才有机会读书(狄青前半生限于条件,恐怕文化程度不高),之后又学习秦、汉以来各家兵法,渐渐越来越有名。

狄青渐渐显贵起来,脸上却还留有刺青疤痕。皇帝赵祯一次看不下去了,曾劝狄青用药抹去疤痕,狄青道:“陛下以功劳提拔我,不问我的出身;而我能有今天,也因为这些疤痕,故我希望保留它们以鼓励部下,所以不敢遵从陛下的旨意。”赵祯颇为感动,升任狄青为延州知府,后来又升任枢密副使,后面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陆海空三军副司令,可见狄青之受器重。

105210月,当侬智高在两广横行无忌的时候,宋仁宗赵祯被迫撤回西北的禁军主力,命狄青、孙沔、余靖(后两人都是宋仁宗时期的名臣,作为先军先发)率领讨伐。

然而狄青的大军还没到,战场上又发生了变化。

侬智高在这段时间内接连杀死了北宋两个重要将领——广南东路钤辖(钤辖是北宋时期军职)张忠及广南西路钤辖蒋偕。两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张忠颇有胆勇,但在与侬军交战时,不幸马陷泥沼中,结果中标枪而死;蒋偕虽然是文官,但很有担当,性格也很耿直,曾解广州之围,但在广西贺州一带,遭侬智高夜袭而死。

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阵亡,宋军不但在对西夏作战中屡败,如今对付战具低劣、数量上也不多的蛮族叛军,却也打不过,结果士气大损。

狄青此时尚未抵达,便发布命令部下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等候他的统一指挥。钤辖陈曙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结果大溃败,其部下袁用等人逃遁。狄青大怒,到任后,在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命人擒了陈曙、袁用等将校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斩首。孙沔、余靖皆惊愕,其他众将则都吓得屁滚尿流。


李朝李佛玛的举动

得知侬智高攻打北宋,老狐狸李佛玛终于露出得意的微笑。

丁部领、黎桓时代,交趾对于北宋大怪兽的态度是畏惧的。虽然黎桓曾经战胜过大怪兽。

黎龙铤时代,交趾对于北宋大怪兽的态度是恭顺的。

李公蕴时代,交趾对于北宋大怪兽的态度是很谨慎的。这些交趾的君主们的态度在逐渐变化,因为他们眼中的大怪兽的力量一直在渐渐衰弱。

等到李佛玛时代,态度终于有了实质的变化。李佛玛一直都在打仗,进攻、抵御、平叛各种情况都有,渐渐成了中南半岛上的小霸主。北宋则是大部分时间和平,偶尔被人踹上一两脚,大多数战争情况下属于吃亏状态。

李佛玛都看在眼里。虽然疆域大小不是一个量级,但对于李佛玛来说,北宋大虽大,却不再是大怪兽,李佛玛有信心战胜这个徒有怪兽外表的大国。

难道交趾人不能入主中华吗?这不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趁中国内乱,狠狠咬上一口,说不定能恢复到当年赵佗的南越国的疆域。(越南史书将赵佗的南越国看成自己历史的一部分。)

交趾对于中国的野心在李佛玛时代开始迸发。有一个词汇叫“有以量宋”,将曾经一直惧怕的北宋当作了猎物,代表了李朝日益膨胀的野心。

李佛玛在中越边境没少下心思,严格来说,广源州侬氏只是他的一盘棋中的一个小棋子而已,他另有其他的棋子,且个个表现良好,将宋、越之间的少数民族地盘一个个不停地蚕食,渐渐逼近宋境。相对而言,侬氏反而是比较不听话的棋子,一直不好控制。

但侬智高最终无计可施,开始攻宋,事情的发展轨迹最后还是按照李佛玛的剧本进行了。

李佛玛于是向北宋申请,愿意派遣精兵一万、骑兵一千,进入宋境协助宋军剿灭侬智高。

交趾虽然与侬智高讲和,但双方始终有大仇,北宋是知道的。当时负责的大臣是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余靖(随狄青平叛的两大名臣之一),判断认为交趾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准备犒赏来援交趾军队。宋仁宗甚至还下诏准备赏赐给交趾国一笔款项做军费。

幸好狄青听说此事,立即命令余靖终止到交趾借兵,并上奏皇帝,分析交趾此举目的,奏章里说:……借蛮夷之兵来消灭内寇,如同引狼入室,对我朝不利。试想,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两广,朝廷几乎无力讨伐,如果交趾人来到我国腹地,一旦发动叛乱,肯定比侬智高危险十倍,那时候朝廷有神马信心能够控制他们?

还好此时北宋君臣们虽然有点天真,但还都不傻,也意识到了危险,便婉拒了李佛玛。而后来情况的发展果然印证了狄青的猜测。

狄青与侬智高之战

担任狄青大军先锋的正是名门之后,宋初赫赫有名的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与评书故事不同,杨文广可以说是杨氏后人中少有的仍然活跃在前线的人,但官职一直不高,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

杨文广率兵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附近与侬智高军队相遇大战,结果宋军落败,杨文广败走。

1053年初,狄青主力抵达广西。因为前锋战败,且正值上元节(也就是后来的元宵节),狄青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就地先休整十天。侬智高的人侦察到消息,看到汉人都在忙着过节,便以为宋军不会很快进攻,也就放松了警惕。

只能说侬智高在这一刻,犯下了致命的失误。如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奇袭,成为狄青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狄青刚刚下命令:休整十天,但第二天便集合军中骑兵,昼夜兼程偷袭昆仑关。昆仑关守军做梦也没想到宋军来得这么快,结果很快被全灭。此战使狄青迈上巅峰,被认为是狄青的标志性战役,令天下震动。宋仁宗同学乐得合不拢嘴,又升狄青为枢密使(三军总司令)。

侬智高军队失去险要屏障,只得被迫在归仁铺(广西南宁三塘)布阵与狄青军队决战。

侬军的特点是标枪与蛮牌互为弥补,史载其阵法:“一人持牌以蔽身,二人持枪以杀人,众进如堵,弓矢莫能加。”可谓是很厉害的步兵阵法,尤其是标枪和弓箭的组合,曾让宋军吃尽了苦头。

但即使侬智高也承认,他的军队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难以抵挡高素质的骑兵冲击。

可惜他失去了昆仑关屏障,而归仁铺的地形为平原,在此地形上,正好有利于骑兵冲击。另一方面,狄青正好从北方带来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结果一战之下,侬军果然无法抵挡宋军骑兵的冲击,大溃败。宋军追奔十五里,斩首二千二百余级,生擒五百余人,尸体堆积如山,盖满了道路,侬智高军队的主力几乎丧失殆尽,其大南国的将相死亡五十七人。前文说的侬智高的左膀右臂黄师宓、侬建侯、侬智忠均在此战中战死。侬智高率残兵败走。

这一战下来,侬智高多年积累的家底被一扫而光,至此大南国已经注定失败了。

为了挽救颓势,侬智高不得不再次向李佛玛低头,派人前往李朝求援。李佛玛自然参与热情很高,上次被北宋拒绝十分惋惜,如今看到侬智高的邀请,不禁大喜,忙派军队前往救援。以李佛玛的想法,侬智高正好是一个刺入中国的楔子,可以帮他撬开中国的防线,打开入侵中国之门。侬智高下场如何不重要,只要能撑到交趾兵进入中国就可以了。

然而狄青再次成为李佛玛大计的终结者。

交趾援军还没入宋境,侬智高却又被狄青击败。侬智高率少量兵马及部分妻儿逃奔大理国。侬智高的起事最终失败。


侬智高事件众人的结局

侬智高兵败在1053年。

1054年,余靖率军生擒侬智高之母阿侬、弟侬智光、两个儿子侬继封、侬继明,原拟将他们就地处斩,但北宋打算以他们诱降侬智高,故将他们送到开封供养监禁。

1055年,侬智高因故被大理国朝廷处决,死时约三十岁,人头被送到北宋。至此,老妪阿侬、侬智光等俘虏失去了价值,也于同年都被处死。

侬智高虽死,其大量族人依旧在广西各地顽强生存。北宋吸取了智高反叛的教训,开始逐渐接纳各少数民族部落的内附。侬智高之弟侬智会、族人侬宗旦父子等多名部族首领(多为侬氏)在各地先后归附中国。其中,侬智会被封为右千牛卫将军,侬宗旦被封为忠武将军,宗旦子侬日新被封为三班奉职,侬智高的族人在北宋一代,多次抵御交趾袭扰,稳定住了西南边疆。

二十年后,爆发了交趾大规模入侵北宋事件(后文中会详述),其中侬智会、侬宗旦父子等都率领部族坚定抵抗(侬宗旦父子在此战争中捐躯),为北宋西南起到了巨大的屏障作用。

交趾方面,侬智高的大仇人李佛玛却在智高死亡的前一年(即1054年)去世。估计这是侬智高死前唯一令他慰藉的事情。

李佛玛在位26年,在越南历史中获得极高评价,晚年时虽有心染指中国,但最终失去了机会。不过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恐怕也是越南的幸事。

李佛玛死后,其太子李日尊即位。政权交接非常顺利,未发生类似当年三王之乱的事情,李佛玛所改进的李朝统治机构的稳定性可见一斑。当然,李日尊继位时已经三十多岁,业已成年,也没什么能竞争的兄弟,可谓人心所向。李日尊日后的庙号是李圣宗,我们后文会详述他的故事。

北宋方面,宋仁宗于1063年去世,在位四十一年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各方面评价都也还不错。

俘虏侬智高母亲和儿子的余靖,虽然在作战期间表现乏善可陈,但在其后十年里获得较高评价。病故于1064年,谥为“襄”,寿六十五岁,算是善终。

另一名臣孙沔,死于1066年,终年七十岁。这个人很有才能,但品德很差,贪财好色,据说经常逼他人妻子与自己通奸(这个词最近貌似很火),因此受了不少弹劾,后来遭贬。顺带说一句,此人和宋词名家柳永关系极好。

最后说下大英雄狄青。

升任为枢密使后,狄青已经是朝廷的最高武官。这其实是一个悲剧。

北宋一直轻视限制武官。如此一个正值壮年就成为朝廷第一的军人,也立即成为了整个朝廷的威胁。

尽管狄青非常谨慎,但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仍在加深,各种各样的谣言频出,文官们开始排挤他,言官们纷纷弹劾他。士大夫们个个拿着放大镜、显微镜聚焦在狄青身上,寻找他的过失。

1056年,狄青最终因为弹劾而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

1057年初,狄青在抑郁中口生毒疮而死,终年还不到五十岁。狄青一死,各色谣言不攻自破。皇帝开始惋惜,朝臣们又开始念起狄青的种种好处。

宋仁宗追封狄青为中书令,谥为“武襄”。历史上获此谥号的,仅狄青和明朝的抗倭名将俞大猷。

再后来的宋神宗也很欣赏狄青,认为狄青有“为人深沉而有谋略”,“谨小慎微”,“有始有终”等美德,在宫中放置狄青的画像,从而再度掀起了宋庭对狄青的赞美。

如此颇为滑稽的是,死去的狄青获得了比生前更加显赫的名声和地位。

大概对于北宋这个时代来说,只有那种能打胜仗,且在获得胜利之后及时挂掉的将军,才是最好的武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