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越国史:唐末诸吴百越形势(一)

 泰荣林黑皮 2019-05-12

唐王朝安史之乱(755至763),唐廷自身难保,中央集权崩溃,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和调拨衣粮来供应所在作战军队。因而至德元载朝廷下令:所在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至德元载七月)。唐廷为了抵御蛮族入关和镇压国内叛乱,不得已下放权力,导致了藩镇尾大不掉的局面。

之后历经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诸帝,虽努力削藩,但最终失败,是因为藩镇的动因未能消除。

中央集权的代价颇高,官僚层层管理,效率低下。以唐代为例,县官手下的税吏从百姓处征收100两白银,税吏上缴给县官,贪污两成上缴八成,到县官手里就只剩80两。县官再贪污个两成上缴给州刺史,就只剩下64两。州刺史再贪污两成上缴给道节度使,到节度使手里只剩下51.2两。节度使继续上缴给中央,还是贪污两成,到中央则剩下40.96两。中央的列位宰相大员再贪污个两成,那么实际归入国库的就只剩下32.768两。当流民叛乱爆发,或是蛮族入侵,国库里的银两拨给军队前去镇压,监军太监先贪污两成,再假设各级指挥使层层贪污四成,那么实际用于军事的银两就只剩下32.768*0.8*0.6=15.73两。从100两到15.73两,中央集权的真实效率就是如此,和平年代还能勉强维持,到了战争年代就支撑不住了。唐皇唯一的药方就是设立相对独立的藩镇,别无它法。藩镇将领自己募集乡兵,自己收缴税收用于军事,不用去中央绕一圈,相当于厂方直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率好几倍。靠着藩镇唐王朝才能续命一百年,否则大唐一定会像大明一样土崩瓦解。

上一段只是用财政这一方面来解读。中央集权的弊病远远不止于此。为了防止地方军队造反,中央的统治者往往采取“流官”政策,一个军官在一支军队里做长官,半年时间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调到另外一支部队去,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下降。古代通信技术本来就不好,有的皇帝还要玩千里之外指挥作战的把戏。还不放心就派遣几个阉人当监军,瞎指挥,导致丧师失地,在东亚历史上屡见不鲜。安史之乱中,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的灵宝之战,唐玄宗不知道前线情况,遥控瞎指挥,导致哥舒翰大败,就是很好的例子。

藩镇存在的动因是战争,只要流民在叛乱蛮族在叩关,那么藩镇对中央来说就有其存在的必要。从安史之乱(755)到唐懿宗李漼(873)一百多年间,流民叛乱少且小,主要是蛮族叩关。(安史之乱本身不就是蛮族叩关吗?)

唐至德元载(756年)九月 南诏攻剑南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至大历年间(766—779年) 吐蕃入侵河西陇右 
  唐广德元年(763年)八月至十月 吐蕃入侵长安 
  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邠州之战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灵台之战 
  唐大历八年(767年)九月 唐吐灵州之战 
  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灵、宜、盐、百之战 
  唐大历十年(775年)九月 唐吐义宁之战 
  唐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 唐回阳曲、羊武谷之战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剑南、西川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唐吐汧城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吐蕃入侵陇州 
  唐贞元十年(794年) 南诏吐蕃神川之战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 维州之战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维州之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南诏入侵东西川之战 
  唐太和五年(831年)九月 牛李维州事件 
  唐会昌二年(842年)八月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 唐破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张义潮收复河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四年(863年) 交趾之战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战

剑南藩镇等四川藩镇应付云南蛮族(南诏)和西藏蛮族(吐蕃)。凤翔,朔方,等藩镇在陕甘和宁夏应付西藏蛮族(吐蕃)和蒙古高原蛮族。河东藩镇(山西),河朔藩镇(河北),除了应付蒙古高原上的蛮族外,还偶尔拿唐廷的佣金,离开河朔河东,到外地平叛平乱。整一个唐帝国在那一百年间实行“一国两制”,西方,西北方,北方藩镇,财务军务政务自理,不服朝廷管,相当于现在香港与台湾中间的一个敏感状态。其独立程度要比香港高,因为香港没有自己的军队。但比台湾低,因为那些藩镇承认唐廷的权威。其中河朔藩镇(河北)河东藩镇(山西)雄富天下,独立性最强,其节度使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财务军务政务,唐廷插不上一点手。西北藩镇倒是弱了一筹,因为西北荒芜,军队无法自给,靠唐廷财政过活。

另一方面,唐帝国的东南方似乎当安史之乱没有发生过,其制度依旧承袭盛唐大一统时候的状态。东南官僚老老实实的听唐廷调派差遣,把东南的赋税粮草运送到中央。然后,由中央统一调配,把东南的脂膏分付西方西北方藩镇——这些藩镇之所以还会承认唐廷的权威,就是因为唐廷会给他们送钱。唐廷掌握富庶的东南,实际上发挥着一个财富运输大队长的作用。“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个政治段子可以管中窥豹,如果江南的米不到,德宗父子恐怕要去凤翔做客。(西北藩镇吃不到粮饷而造反)

我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年汉子,有胃病,到处去看,看了十几年还看不好。后来去上海请了最好的专家来看,专家对他说:“你这是吃胃药吃出来的毛病,别吃药了,回去每天喝青菜粥,不要吃刺激的食物。”果然,那汉子喝了一个月青菜粥,十几年的胃病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本身也可能会成为问题。为了防遏河东河朔藩镇,唐廷扩大了中原藩镇的自主权,利用中原藩镇去牵制河东河朔藩镇。到了后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中原藩镇本身也成为了问题。中原藩镇偶尔跋扈。

一般来说,可以把唐末一百多年的东亚分成五个区域。一是天子脚下,关中直辖区。二是背靠蒙古高原,拥番兵自重,雄富天下的北方河东河朔藩镇。三是拥番兵自重,仰食朝廷,威胁关中的西北西部边疆藩镇。四是唐廷的棋子,控遏河东河朔的关东中原藩镇。五是湘楚江南,东南奶牛养殖场。这五个区域,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稳定了一百多年。直到东南奶牛养殖基地传出了兵戈铁马的声音。

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等六十九人有战功,节度使赵隐赏以职名而不给衣粮,郢等论诉不获,遂劫库兵作乱,行收党众近万人,攻陷苏、常,乘舟往来,泛江入海,转掠二浙,南及福建,大为人患。——资治通鉴唐纪68 乾符二年乙未(875)

春,正月,王郢诱寔入舟中,执之,将士从寔者皆奔溃。朝廷闻之,以右龙武大将军宋皓为江南诸道招讨使,先征诸道兵外,更发忠武、宣武、感化三道、宣、泗二州兵,新旧合万五千馀人,并受皓节度。二月,郢攻陷望海镇,掠明州,又攻台州,陷之;刺史王葆退守唐光。诏二浙、福建各出舟师以讨之。——资治通鉴唐纪69 乾符四年丁酉(877)

唐僖宗李儇治下,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狼山镇遏使王郢,因不满镇海节度使赵隐赏赐不厚,发动兵变,劫掠附近州县,攻占苏州、常州。建立舰队,沿长江和东海海岸线,分兵劫掠。两浙福建深受其苦。同时,平常隐藏在水面下的匪盗也出来浑水摸鱼。一向平静的两浙进入乱世。

(乙未)乾符二年夏四月,浙西镇遏使王郢作乱,敕本道征兵讨之。时董昌戍石镜镇,亦募乡里之众,以副召王。王遂委质于董氏,始为偏将。——吴越备史乾符二年条(875)

王郢作乱以前的江南,唐廷故意压制江南的军事潜力。等到乱起,官军无能,无法讨平,只能乞灵于本土乡兵。董昌当时是在石镜镇当兵,又是本地有声望的土豪,于是招募吴越儿郎当兵。董昌自任长官,朝廷追授,披着一层朝廷的皮,但不属于朝廷能够掌控的武装力量。这种模式在唐末吴越遍地都是。

乾符二年对诸吴百越之地是转折的一年,未来两浙的主人钱镠在这一年参军,可以说是情理之中。

(戊戌)五年,寇盗蜂起,有朱直管、曹师雄、王知新等,各聚党数千,剽掠于宣歙间。秋九月,王率本镇兵讨平之,以功闻,授石镜镇衙内都知兵马使,迁镇海军右职。——吴越备史乾符五年条(878)

(己亥)六年秋七月,黄巢拥众二十万,大掠州县。淮南节度使高骈羽檄征兵讨之。巢将及石镜镇,众才三百人。王谓董氏曰:“黄巢以数万之众,逾越山谷,旗鼓相远,首尾不应,宜以伏兵袭之,彼或少却,则可逐矣。”巢前军二千余众,果崎岖而至,王率二十骑伏于草莽,巢小将单骑先进,王亲注弩射之,应弦而毙。伏兵遂起,巢兵大溃。王谓众曰:“此术止可一举耳,大军必至,则众寡莫敌矣,宜乘胜张虚声以慑之。”乃进屯八百里(古地名也)。途次逆旅,遇老妪,因诫曰:“后有兵至,当言临安兵屯八百里。”未几,巢兵果至,具如所对。贼众相顾曰:“向止数骑,尚不可当,况八百里乎!”遂不犯境。王又伺其后军,杀获人马而还。归功董氏,淮南高骈闻而伟之。—吴越备史乾符六年条(879)

(庚子)广明元年冬十二月,黄巢犯阙,僖宗入兴元。杭州始建八都。临安县曰董昌,王副之;余杭县曰陈晟,于潜县曰吴文举,盐官县曰徐及,新登县曰杜棱,唐山县曰饶京,富春县曰文禹,龙泉县曰凌文举,各聚千人以卫乡里。——吴越备史广明元年条(880)

盗贼流寇在两浙蜂起,官军无能,除本土藩镇无力镇压。杭州本土乡兵集结起来,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中壮大了自己。杭州八都是两浙藩镇中的典型案例。吴越奶牛终于长出了犄角。奶牛长出犄角,着急的是挤奶工人。自发成立朝廷追授的两浙藩镇替代了朝廷指定的官僚,本土藩镇不会那么听话,两浙向唐廷输送的财赋锐减。唐廷拿不出钱,川中,西北,中原藩镇就不会听话。100多年来稳定的天下格局渐渐崩塌。

王郢作乱于两浙,两浙之外,庞勋,黄巢,王仙芝次第作乱。切断了江南与中央的财赋运输线。对唐廷无疑是雪上加霜。

黄巢军转战过程中,经过两浙(乾符五年),曾占据杭州,越州(绍兴),婺州金华),衢州。由于是流寇作战,很快放弃。同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败身死,余部渡过长江东下。第一次杭越战争的主角——刘汉宏就是王仙芝的余部。

时诸道兵未集,江陵兵不满万人,王鐸留其将刘汉宏守江陵,自帅众趣襄阳,云欲会刘巨容之师。鐸既去,汉宏大掠江陵,焚荡殆尽,士民逃窜山谷。会大雪,僵尸满野。后旬馀,贼乃至。汉宏,兗州人也,帅其众北归为群盗。——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六十九乾符六年己亥条(879)

五月,丁巳,以汝州防御使诸葛爽为振武节度使。刘汉宏之党浸盛,侵掠宋、兗。甲子,征东方诸道兵讨之。——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六十九 广明元年庚子条(880)

刘汉宏南掠申、光。——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六十九 广明元年庚子条(880)

刘汉宏请降。戊辰,以为宿州刺史。——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六十九 广明元年庚子条(880)

宿州刺史刘汉宏怨朝廷赏薄。甲寅,以汉宏为浙东观察使。——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 广明元年庚子条(880)

山东人刘汉宏,先造反,后归顺得宿州刺史,再升浙东观察使,自此入主越州(绍兴,浙东道首府)。刘汉宏空降浙东前后,百吴诸越如何,请看吴越备史。

雄,台州杨梅镇人也。初与朱党、娄文俱为草寇,娄文以雄为副。文害刺史罗虬,遂侵(彭城)汉宏不利,因降汉宏,署娄文知明州事,以杜雄知台州。后汉宏败,率其下六百余人奔雄,雄使偏将方师立飨汉宏于驿亭。其党皆醉,遂执汉宏归越,董昌奏授雄为德化军使,至是而疾卒。——吴越备史

可见,刘汉宏对浙东道有一定话语权,因为刘汉宏可以任命浙东道刺史。但是,各道刺史又具有一定自主权,并不是完全受刘汉宏控制。否则,刘汉宏在第一次杭越战争中战败后,就不会被他理论上的下属杜雄坑了。

记:两浙十三州中,杜雄知台州。

永嘉贼硃褒陷温州。——吴越备史乾宁二年四月条(895

褒,永嘉人也。兄诞始为本州通事官。属寇乱,兄弟皆聚兵御之,以功遂摄司马。及副使胡燔卒,乃自据焉。褒处兄弟,性颇强悖。一日辄收兄诞印绶,以州属(彭城)汉宏,汉宏署褒州事。褒耳下有一赤点,每怒发则点移至口,怒解如故。诞厅吏尝忤褒,褒将杀之。其母力救,对曰:“比求郡,盖欲杀此辈耳。”卒不听。汉宏之乱,褒率党助之。寻以同姓结援于梁太祖,奏授本州刺史,充静海军使。——吴越备史

不知道为什么吴越备史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有出入。但朱褒私自占据温州,没有唐廷的授权这个事情是清楚的。后投刘汉宏,刘汉宏投桃报李,利用职务之便,授予朱褒温州刺史。在第一次杭越战争中,朱褒率领他的党徒帮助刘汉宏。(注意帮助这个词,说明朱褒与刘汉宏一定程度上平等)尔后,朱褒绕过浙东道直接向皇帝奏章,获得静海军使,可以看出朱褒相对于浙东道,独立性很强。

记:两浙十三州中,朱褒知温州事。

晟,明州鄞县人也。初应募于望海镇,镇中立表以选其魁梧者。晟以矮陋不中选,乃隶镇都虞侯林膺。而晟性强干,膺甚爱之。后潜还本乡,募众据平嘉埭。时权知州事杨僎召署为平嘉浦将,有众千余人。初,(彭城)汉宏尝以台州贼娄文知明州事,文为杨僎所败,其党杜宗自宁海镇率乡民据奉化。晟自平嘉埭以所部兵击之,执杜宗等不杀,尽驱之,使还台州,获其粟帛,悉属于本道,遂为奉化镇将、佽飞都知兵马使。及余姚镇将相嘉侵越州,董庶人御之不利,而刺史钟季文乃遣晟领兵攻相嘉,擒杀之。董庶人奏授晟左散骑常侍,充浙东道东西副指挥使。钟季文卒,遂有本郡。晟颇尚礼士,辟前进士陈鼎、羊绍素以为门宾。江东儒学多依之,悉加优待,仍筑其居号曰措大营。及董庶人僭伪,晟亦移书谕之。及王师举,晟亦率众应之。在任十有八年,遗疏不请其子为嗣。凡府库所蓄,必题曰送使,其忠顺如此。——吴越备史

刘汉宏任命台州贼娄文知明州(宁波)事,被杨僎打败,娄文知明州而不得。可见,刘汉宏(时领浙东道)没有能控制明州。到董昌(时领浙东道)称帝,黄晟(明州刺史)写书劝告董昌。钱镠军打董昌,理论上属于董昌下属的黄晟居然率领手下,合起伙来攻击他的上司董昌。可见,至少在董昌领浙东道的时代,明州相对于浙东道,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不服浙东道管的。

记:两浙十三州中,钟季文,黄晟,知明州事。

未几,昌复构湖州刺史李师悦,率兵四千余人,侵我封境,又遣徐淑困我嘉禾。——吴越备史

李师悦,徐州小史,得黄巢伪符玺,上之,拜湖州刺史。

第二次杭越大战,钱镠大战董昌。湖州刺史李师悦从理论上讲,属于浙西道(时钱镠领浙西道),可李师悦却连接董昌,攻击长官(钱镠)。李师悦不服杭州管,其土皇帝的性质,一眼便知。

十一月戊子,湖州刺史李师悦卒,子继徽嗣。——吴越备史 乾宁三年条(896)与董昌败亡同年

非独立政治实体,不可能父死子继,什么都不用说了。

记:两浙十三州,李师悦,李继徽,知湖州事。

十一月,衢州刺史陈儒卒,弟岌嗣。——吴越备史乾宁二年四月条(895)

闰十月,婺州(金华)王坛抗命,王遣师伐之。而衢州刺史陈岌贰于我,王复遣顾全武等讨之。——吴越备史乾宁五年条(898)

刘汉宏败亡是在光启二年(886年),董昌败亡是在896年(乾宁三年),衢州婺州在898年还可以反抗在杭州的小中央,可以合理推测在898年以前,衢州婺州(金华)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记:两浙十三州中,陈儒,陈岌知衢州事。王坛知婺州(金华)事。

遂昌贼卢约陷处州。——资治通鉴唐纪70 中和元年辛丑(881)

秋八月,处州(丽水)刺史卢约弟佶寇永嘉(温州下属县),张惠奔无诸。王命方永珍济师于东阳(金华下属县),会师讨贼。——吴越备史天祐二年条(905)

由第一条可见,卢约驱逐了唐廷官僚,占据丽水。

由第二条可见,905年,温州与金华应该已经投降了杭州小中央,但丽水没有。至少在905年以前,丽水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记:两浙十三州中,卢约知处州(丽水)事。

浙东道差不多就是如此。接下来考察浙西道。我们可以以浙西观察使周宝的个人命运为切入点,管中窥豹。

冬,十月,以镇海节度使高骈为淮南节度使,充盐铁转运使,以泾原节度使周宝为镇海节度使,以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刘臣容为节度使。宝,平州人也。——资治通鉴唐纪69 乾符六年己亥条(879)

高骈召石镜镇将董昌至广陵,欲与之俱击黄巢。昌将钱镠说昌曰:“观高公无讨贼心,不若以扞御乡里为辞而去之。”昌从之,骈听昌还。会杭州刺史路审中将之官,行至嘉兴,昌自石镜引兵入杭州,审中惧而还。昌自称杭州都押牙、知州事,遣将吏请于周宝。宝不能制,表为杭州刺史。——资治通鉴唐纪70 中和元年辛丑条 (881)

周宝作为镇海节度使(正省级领导,一把手),浙西道的老大哥,理论上讲,杭州在其治下。结果石镜镇镇将董昌(镇将,级别属于县级领导),出兵非法占领杭州,周宝没办法,给董昌杭州刺史的名分事后追认。可见周宝对下属州县的掌握程度。至少对杭州肯定是没有掌握牢靠的。

记:吴越十三州中,董昌知杭州事。

镇海节度使周宝遣牙将丁从实袭常州,逐张郁。郁奔海陵,依镇遏使南昌高霸。——资治通鉴唐纪72 光启二年丙午(886)

看到这一条我会心一笑,常州属于浙西道,理论上属于周宝治下。而周宝要派遣自己的心腹牙将丁从实去偷袭攻取常州,常州之前没有为周宝控制,是事实。

镇海节度使周宝募亲军千人,号后楼兵,禀给倍于镇海军,镇海军皆怨,而后楼兵浸骄不可制。宝溺于声色,不亲政事,筑罗城二十馀里,建东第,人苦其役。宝与僚属宴后楼,有言镇海军怨望者,宝曰:“乱则杀之!”度支催勤使薛朗以其言告所善镇海军将刘浩,戒之使戢士卒,浩曰:“惟反可以免死耳!”是夕,宝醉,方寝,浩帅其党作乱,攻府舍而焚之。宝惊起,徒跣叩芙蓉门呼后楼兵,后楼兵亦反矣。宝帅家人步走出青阳门,遂奔常州,依刺史丁从实。浩杀诸僚佐,癸巳,迎薛朗入府,推为留后。宝先兼租庸副使,城中货财山积,是日,尽于乱兵之手。高骈闻宝败,列牙受贺,遣使馈以齑粉。宝怒,掷之地曰:“汝有吕用之在,他日未可知也!”扬州连岁饥,城中馁死者日数千人,坊巷为之寥落,妖异数见,骈悉以为周宝当之。——资治通鉴唐纪72 光启三年丁未(887)

周宝身为浙西道观察使,镇海节度使,首府治所在润州,这下可好,被赶出去了。浙西道道政府的门面没了。

初,周宝闻淮南六合镇遏使徐约兵精,诱之使击苏州。——资治通鉴唐纪72 光启三年丁未(887)

苏州属于浙西道,理论上是周宝治下。周宝诱骗外军攻击自己治下的州府,光怪陆离。

杜稜等拔常州,丁从实奔海陵。钱镠奉周宝归杭州,属高鞬,具部将礼,郊迎之。——资治通鉴唐纪73 光启三年丁未(887)

资治通鉴短短的一句话,很有信息量。丁从实是周宝的心腹牙将,后来周宝派遣丁从实占领了常州。周宝被薛朗赶出润州后,去了常州,投奔自己的老部下。然后,钱镠(杭州刺史)派遣自己的手下东安都将杜稜攻占常州,赶走丁从实(周宝的心腹牙将)。所谓钱镠奉周宝归杭州,还不如改为钱镠抓周宝归杭州。钱镠以下犯上,抓走长官,就是那么一回事。

乙未,周宝卒于杭州。——资治通鉴唐纪73 光启三年丁未(887)

钱镠抓走周宝的同年,周宝就死在杭州了,不得不引起人的怀疑。是钱镠暗中杀死他的吗?即使不是,周宝也算忧愤而亡。

结合周宝悲惨的晚年遭遇,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结论。自从王郢作乱于两浙,黄巢军路过洗劫两浙,各路两浙本土匪盗祸乱一方以后,浙西道治下的苏州,常州,润州,杭州等,基本上是脱离道政府领导了的(浙东道基本上也是如此)。各个州的藩镇,相当自治。 甚至自治已经深入到县级。这样的自治历来为秦政以后的汉儒所追求。诸吴百越从文官官僚统治,恢复到武官藩镇统治(诸吴百越民族先王的贵族统治模式),是在黄巢食人军团等一系列匪徒的刺激之下,自然演化的结果。

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

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入江西,经江浙,从山东转战广东,再由广州回攻洛邑,破潼关,攻下帝都长安,糜烂半壁江山,祸不可不谓不大。

巢兵在江西者,为镇海节度使高骈所破;寇新郑、郏、襄城、阳翟者,为崔安潜逐走;在浙西者,为节度使裴璩斩二长,死者甚众。巢大沮畏,乃诣天平军乞降,诏授巢右卫将军。巢度籓镇不一,未足制己,即叛去,转寇浙东,执观察使崔璆。于是高骈遣将张潾、梁缵攻贼,破之。贼收众逾江西,破虔、吉、饶、信等州,因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新唐书·黄巢传》

黄巢军剽掠吴越(878),寇浙东,执浙东观察使崔璆。朝廷官军逃散。吴越父老早有觉悟,如果不能组织起对黄巢的抵抗,吴越就会像河南一样,本土居民被吃光,能活下来的都是黄巢的合作者和食人军团的后裔。在吴越本土藩镇军号召下,吴越儿郎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黄巢食人军团的刻骨憎恨踊跃参军,痛击并粉碎了黄巢军侵略诸吴百越的阴谋,为吴越民族保存了火种。黄巢食人军团受到吴越本土藩镇的有力抵抗后,逃窜到赣东,洗劫后入闽越,唐廷官兵望风披靡,只在闽北遇到当地土豪陈岩组织的九龙军抵抗,黄巢绕过九龙军南下攻击毫无藩镇军事组织的福州。

儳路围福州,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遁,贼入之,焚室庐,杀人如蓺。——《新唐书·黄巢传》

黄巢军惨酷如此,所到之处,十室九空。中原,湘楚,闽广,关中,皆为藩镇不行朝廷管制之地,所以食人军团转战南北无碍也。淮南江浙,藩镇势强,黄巢悻悻而过。至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李克用入关,黄巢溃决。余孽黄皓率残部流窜,为湖湘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黄巢军全灭。灭食人军团,救万民于口腹者,皆藩镇,军阀,土豪也。重敛虐民,逼造食人军团者,实朝廷也。西周春秋封建天下,未闻有黄巢类。朝廷命官遇黄巢望风披靡,弃百姓而去,而常言藩镇豪强者祸乱天下。镠矣!望诸公深鉴之。


若需个性化的需求,欢迎添加“粽子队长”帮助导购


述说江南的人文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