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我们请到了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孙波主任,由他为大家讲讲血压那些事儿。 孙 波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内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等)、咳嗽、消化不良、失眠等内科杂病。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北院区: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3号) 周六上午(南院区:东城区安乐林路10号) 血压是什么 随着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 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压”。 当心脏收缩,血液进入主动脉,开始在全身“运转”,这时的“压力”是最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压”。 当心脏舒张,为下一次收缩做准备的时候,是没有血液进入主动脉的,这时主动脉内的“压力”是最小的,就是“低压”。 一般的收缩压是在90mmHg-140mmHg之间,而舒张压在60mmHg-90mmHg之间。 中国人的正常血压应该是收缩压(SBP)<120mmHg和舒张压(DBP)<80mmHg。 高血压的标准 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中,把高血压定义为: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SBP≥140mmHg 和DBP<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用什么测最“准”呢? 现在测血压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项检查了,不仅在医院、社区卫生站、居委会,在家里也可以完成,使用的也不再是单一的水银柱血压计。 各种电子血压计种类很多,但要说“准”,估计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会说“水银柱的准!”,其实只要是通过国际标准认证的、定期校准的电子血压计也是可以的。 但在为家中老人选购血压计时,要“牢记”三点: 1、电子血压计一定是“上臂式”的,就是把袖带绑在胳膊上的,腕式、手指的血压计我们是不推荐的; 2、不推荐水银柱血压计在家庭使用,除非您经过专业培训,可以熟练掌握; 3、如果有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建议选用可以识别心律的电子血压计。 您的血压测的对吗? 血压天天测,但你每次的血压都测对了吗?数值都是最准确的吗?关于血压应该怎么测,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中也是有严格标准的,我们就一项项说清楚吧: 1、测血压之前,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2、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3、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SBP或DBP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4、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 哪只手测血压更“准” 如果您在路上找行人问“在测血压的时候,您会伸哪只手?”估计会有一半以上的人说是左手,理由是“左手离心脏更近”。 这也是我们在诊室里听到的最多答案。可实际上,在上一个问题里我们要求是初次测量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为主,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解剖上讲,心脏将血液送进主动脉,产生了血压,当然是离心脏近的地方血压高,离心脏越远就越低。比如,我们的大脚趾用专门的机器测得的血压,只要是上肢的70%,我们就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就是因为离心脏远了。平时我们不可能都测脚的血压,能够简单测量到的只有上臂,那么问题来了,哪侧上臂的血管离心脏近呢? 看解剖图,并不是左上臂的动脉血管第一个从主动脉中分出,而是先分出右侧的动脉“头臂干”,跟着分出向右侧上臂走行的“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上的第二个分出的血管是向头走行的“左颈总动脉”,第三个分出的血管才是向左上肢走行的“左锁骨下动脉”。 所以,左上肢的血压并不是更“准”的那一个,相反,有很多人是右侧血压会高于左侧。但不管是左右哪侧高,一般相差都在10mmHg之间,所以我们才要求两侧都测,以高的为准。 高血压病的中医观点 “血压”是一个标准的西医名词,几千年传承的中医是没有测量血压的说法的,中医会依据患者血压升高后的不同表现,归于“眩晕”、“头痛”、“肝风”等疾病范畴。 ![]() 血压升高,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中医就认为是“眩晕病”;头痛项强,就可以诊断“头痛病”;如果只有头胀不舒,没有“晕”,也没有“头痛”,也可以诊断为“头胀”。总之一切以突出症状为主。虽然中医的诊断病名可能会有很多,但对血压的应对却相对简单,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成“虚”“实”两大类。 01 高血压中的“实”与“虚” 在中医的眼中,世间万物,人体本身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标志性的代表就是“阴阳太极图”,在彼此间不断地运动、影响、转化中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出现“绝对的”或“相对的”弱或强都可以破坏这种平衡,产生病变。 当人体在情绪暴躁时,产生强烈的肝阳向上的变化,引起头部的眩晕、昏蒙、头痛,这是一种“实”;当有瘀血停止,阻碍气血运转而产生头痛时,这也是一种“实”;当体内水液凝聚成“痰”阻碍气血循环而产生头昏时,也是一种“实”。 “虚”有可能是阴液不足,不能濡润肌肉出现颈项僵硬;也与可能是阴血不足,不能充养肝脏调整气机的升降出现头胀;还有可能是阴精不足,不能收敛阳气,以致阳气浮动。总之,人体动态平衡的破坏均可导致血压的变化。 02 高血压的中药应对 提到中药治疗,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中草药,可现在真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这里我就向大家推荐一些血压升高后的中成药治疗方案: 肝火上炎:血压升高后出现头痛、耳鸣、面红耳赤、急躁易怒,这多半是肝火上炎,可以尝试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心火上炎:血压升高心烦不宁,胸中郁热,可以使用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黄连清心丸等。 痰湿内阻:血压升高后头昏沉重,胸闷呕吐,困倦乏力,饮食不佳,这是痰湿内阻,可以吃眩晕宁片。 瘀血阻滞:血压升高后头部刺痛,手足麻木,要注意活血药的使用,中成药可以用三七类中成药,如血塞通等。 阴虚阳亢:主要是晕,头重脚轻,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以阴虚为主,阴不制阳,阳气浮越,这时候可以用脑立清、清脑降压片。 气血两虚:乏力心烦,面白自汗,消化不良是心脾两虚表现,人参归脾丸是首选,这时一定不要出现厚腻的舌苔,如果症状相似而舌苔不符,最好请教专业中医师。 肾精不足:心烦健忘,腰酸耳鸣,这是肾精不足,要注意益经填髓,可以吃左归丸,虚火偏重的也可以用知柏地黄丸。 03 自我穴位按摩也不错 平时的自我穴位按摩对血压的平稳也有帮助,触手可及的穴位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主要选穴是:合谷、曲池、太冲、三阴交、百会; 肝火旺,可以加风池; 瘀血明显,可以加血海; 痰浊重,可以用足三里、丰隆; 阴虚阳亢,可以加太溪。 耳穴压豆也是可以选择的保健手段之一,不过耳豆越疼说明问题越大,一定要每日坚持自我按揉,效果会很明显的。 |
|
来自: 可爱的欢欢乐乐 > 《解读X光、CT、核磁、体检化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