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5-20

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然其时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

乌桓和鲜卑是战国时北方东胡族的分支。西汉初东胡被匈奴打败,其中一支退居乌丸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以自保,遂称“乌桓”。乌桓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以畜牧业为主,随水草迁徙。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匈奴,乌桓人请求内属,于是迁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西汉初被匈奴打败后,逃至鲜卑山(今内蒙古洮儿河与西喇木伦河之间),因此得名。鲜卑与乌桓为邻,其社会风俗、习惯、语言均与乌恒相似。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恒、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呈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十余万人,亦自号“鲜卑”。当汉桓帝在位时(147年-167年),鲜卑首领植石槐(?-181年)建廷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植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禿发氏,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踞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诸部,直到唐代初期才被吐蕃所灭。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

晋与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年-534年)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中和统治148年的时间里,尽量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之中。而孝文帝时的一系列改革,使鲜卑人进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权化。同时鲜卑人将许多有益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其改革过程中,与中原固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贵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二十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后世汉人百家姓中的“慕容”、“宇文”均起源于鲜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