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百了无恨 2019-05-24

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可以大致表述一些,但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因为书法并非状物之艺术,所以它的“美”是蒙脱的。前人爱用大自然的物体作比,只道出了感觉而已,不能算作科学的解释。

如评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龙”是什么?天门、凤阙是什么?谁真的能从王字上看出这些?所以孙过庭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

走进书法|论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这种难以言状的模糊性,正是整体系统的表现,而不是局部和单方面的特性。它不是科学上的二值逻辑思维,黑白分明,它是多值思维,反映事物的系统性、多因性和动态性。

人类的思维逻辑是按如下轨道行进的:原始模糊化思维经过精确化逻辑思维的发展,再上升到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性模糊化思维,在艺术中有强烈的体现。

由于书法本身的模糊性较之其它艺术更为明显,所以模糊性思维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不必用更多的时间去为书法确定更严格的定义、外延,而把书法作品的魅力看作迷惑力、感染力、征服人心力量的总称。

走进书法|论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书者,心画也”,这是一个极其准确地表达了书法本质的概念。人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经常处于游移状态。书法是人心理活动的物化结果。这种物化,也只是大致上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气质,并不像张怀瓘所说的“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书法家由抽象的线条表现游移不定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又以个人的心理活动去感受、评价作品,所以,欣赏者所感觉认识到的东西,已是更为游移和不确定的,因而历来对书法的评价多带模糊性和神秘感。

走进书法|论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书法艺术形式本身,有时也不是交待十分清晰的。一些楷书,形象比较明了清楚,而许多行草书,包括一些篆隶,都处理得比较模糊:章法上虚虚实实、墨色上浓浓淡淡、结体上似有似无、用笔上时轻时重、笔势的时断时续,这些形式上的因素都能造成膜胧的感觉。

尤其字法上的“含糊”,使观赏者自己随着笔势进行补充,更增强了微妙的艺术效果。书法天然地具备“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的特征,此亦为书法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继续来谈谈书法的“维性”。

“书法维性”是书法的美学现象,它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按科学的概念认识书法。

书法是写在平面上的艺术,它首先具有左右高低的两度空间,此不言自明,它还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走进书法|论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首先笔画要求圆浑,有厚实感,凡优秀作品的线条无不具有立体的感觉,这是由书法作品与欣赏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其次,由于用笔的虚实,用墨的浓淡,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层次的空间感,线条不同程度地从纸上跳出来。

这与绘画、摄影有共同之处,只不过书法所表现出的三度空间,一般无欣赏能力者是不易发现的。董其昌看到苏东坡的书法,认为“聚墨痕如黍米珠”,这种感觉是“隐隐然其实有形”,也即有立体之感的。

走进书法|论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书法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时间性,也可以说是运动感。书写者要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按顺序进行,之间由于运笔的变化,使线条显示出强烈的节奏,像音乐的旋律,有着或优美、或壮美的律动感。

欣赏者不仅要把握整个作品的气势、意味、神采,还要一行行地按书写顺序进行审美观照,人们所具有的时空心理特征,会因线条的运动方向移动、用笔的轻重变化、节奏行进的快慢而随之移动、变化的。

走进书法|论书法艺术的“模糊性”和书法的“维性”

所以,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可视的二维间,更重要的是在平面中显出立体意味和在静止中显出时间性的运动感。它是具有四维性的独特的东方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