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太和学堂 太和学堂 作者:姚树锦先生 十、消化不良、胃炎及 十二指肠溃疡 上述疾病在祖国医学均属胃脘痛范畴。其共有症状为:食纳呆减,时作疼痛、嘈杂、呕恶作 酸、烧心、并兼有疲乏、腹胀、甚而便溏,溲赤等 症,脉沉弦滑,舌苔厚腻。 【治法】健脾利湿、和胃消导。 【处方】白术、茯苓、生薏仁、党参、生杭芍、 枳壳、佩兰叶、柴胡、甘草。 此为四君合四逆加味,具有益气、疏肝、醒脾之作用。 【变化】以消化不良、食滞为主者可加用神 曲、山楂、谷麦芽;腹胀满者加莱菔子、鸡内金。 急性胃炎加苏梗、藿梗、清半夏、竹茹、生姜以和 胃降逆。 急性胃炎隐隐作痛可加用:高良姜、丹参、 香附、元胡以温胃散寒、疏络止痛。 溃疡病作酸可选用:乌贼骨、浙贝母、白芨、 瓦楞子。 刺痛者加失笑散(苏灵脂、蒲黄〕活血通络。 腹痛者加降香、甘松、金铃子以理气缓急。 腹痛、畏寒、喜热、喜暖者加桂枝、生姜、大 枣以温中补虚。 十一、肠炎痢疾 上二病系祖国医学之泄泻和下痢,共同症 状为腹泻(糊状或稀便甚或粘液便〕,腹痛(或肠鸣漉漉〉、纳差、精神乏力、小便黄、苔黄腻、脉濡 滑或沉滑。本着“湿胜则濡泻”之意。 【治宜】健脾利湿,行气消滞 【处方】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生杭芍、陈皮、 泽泻、甘草以胃苓汤加减。 【变化】急性肠炎泻稀水便者加车前子、扁 豆花、厚朴花以分利止泻; 伤暑泄泻加香薷、滑石(或六一散 急性肠胃炎并作吐泻交替,加服藿香正气丸调和肠胃; 慢性肠炎腹胀者加苍术、大腹皮、紫 苏、米壳; 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肉、石榴皮; 五更泄泻肢体不温加吴茱萸、肉豆叩、破故 纸、五味子;下痢兼表证发热者加葛根、黄芩、黄 连; 腹痛肚胀者加山楂炭、槟榔炭、消导化滞; 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枳壳宽肠理气; 细菌性痢疾脓血便者加白头翁、秦皮、马齿 苋清热解毒;下血痢者加银花炭、地榆炭、大黄炭解毒泻火凉血,久痢不止者加服枣肉包鸭胆 子七枚。慢性痢疾病久伤正者可加生黄芪、太子 参、生山药等益气药,助正气复。 十二、妇女疾病 妇女以血为主,血生化于脾胃、源源不断, 灌溉全身。如各种原因损伤于脾,脾伤则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虚,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闭或因中气亏损,不能统摄血液,以致血随气陷,就会引起月经过多、崩漏或脾阳不运,湿浊内停,下注冲任,可发为带下。 此外在脏腑的发病理中如《河间六书》中 说:“妇女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即行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说明妇女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分别重视肝、脾、肾,少女时期着重在肾气(天癸〉的变化,中年时期着重在肝气的疏泄,绝经后肾气己虚,全赖后天水谷 滋养,故经断后,应以健脾为主, 健脾利湿法重点治疗妇科的带下病,其基本方如下:生薏仁、白术、茯苓、生杭芍、干姜、甘 草、车前子、鸡冠花。 【变化】脾虚带下,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者加 生黄芪、党参、生山药以补虚益气,回阳而不滞邪;肾虚带下,量多清淡,腰痛腹冷者加肉桂、附 子、芡实、白果仁,甚而冲服少量鹿茸粉以温阳补肾;如湿毒带下,腥臭色黄,心烦不安者加黄柏、栀子、丹皮以清热利湿解毒。 十三 其他 对于健脾利湿法的运用,本文未涉及到的方面还很多,因为这一法则适应范围非常广泛, 外感和内伤病凡具备脾虚和脾湿者皆可加减运 用,如素体脾虚湿盛之人,暑天外感,或感冒夹 湿,外湿触动内湿,在治疗上除以解表外还须健脾利湿,此属标本同治。 又如胆囊炎,凡兼有苔膩、脉滑、湿邪缠绵 症状者,除清利疏泄肝胆外,还佐以健脾利湿 法,以疏利气机,使邪有出路。 再如精神病之意识朦胧,兴奋狂躁型之痰火扰心者,皆需以健脾利湿治其本,佐以涤痰开窍和清热宁心治其标。 至于内脏下垂患者每每因脏腑功能低下, 脾虚生湿,散精功能失常,治疗上虽以益气升提 为主,但仍需健脾利湿,以开化源,使气补有源从而下陷达到升举。 笔者在接诊过的癌肿患者中体会到癌症病人大都具备不同程度的气虚和阴虚、阳虚。所以 治疗上应以扶正培本为主。但癌病邪毒的侵扰 往往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并出现苔腻脾虚 的征象。因此在应用抗癌药物(祛邪排毒,软坚 散结)的同时加用健脾利湿法,确对改善消化功 能和维护正气上有着较好的作用。 姚树锦先生,太和医学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人,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树锦国医馆创始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第二三四五六批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