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爬虫爱书 2019-05-25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众所周知,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曾统治了我国长达二千年之久,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被源源不断传播到了西方。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不过有个现象却让许很多国人不解:为何对西方文化影响至深的却是道家而非儒家呢?毕竟儒家文化思想才是我国文化的”正统“呀!

据西方学者统计,自1816年至今,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达近三百种,在已发行的世界文化典著中,《道德经》的存在感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圣经》!在互联网词条上,类似“Taoism、Dao、Tao“等与道家有关的外语词汇搜索量也长期居高不下,而相对来说,儒家学说的著作在西方则相对乏人问津。

西方文化更讲求的是实用性、功利性,而道家,恰好又是“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代表,在如此高度契合的情形下,难怪西方人会更倾向于道家与《道德经》了!

我国古代的数次盛世多基于道家思想,西方人看重的是其“盛世”的实用价值

先秦时期的齐国,就率先依托道家思想而兴起,齐桓公时管仲提出的“君道无为”观点与老子的思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在治理齐国的时候,管仲就阐明了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协作关系,这样的协作模式,对今日西方的议会政体也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管仲指出:在一个国家当中,君王就好比人的大脑,臣民就好比人的五官与四肢;大脑做不了四肢五官的事情,却能控制它们的具体操作。

管仲的“君道无为”,正是要求君王”多无为、少干预“,让大臣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如此一来,国家治理就能事半功倍,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司马迁也曾指出“旨约而易简,事少而功多”,事实上,西汉初期从固国安民到“文景之治”,依托的就是道家的“无为之治”。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汉代初年的政治家多属道家体系,“陈丞相平,少时本好皇帝、老子之术”、“参为汉相国,清静极合道”,汉相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是黄老道家思想的身体力行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依道而行”,汉朝才得以安然度过秦末汉初的乱世时期。

我们熟悉的唐朝,皇帝都是姓李的,尊的祖宗也是老子李耳;“轻徭役、重德治”,唐朝遵循的同样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之术。

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登基前曾久历民间疾苦,深知农耕垦荒等民生基础亟需老百姓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建国后也采取了与汉初一样的休养生息政策,还亲自注释了一本《道德真经》大力推广。

清代初年,顺治的“宽待流民”、雍正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康熙的“永不加赋”等国策,同样暗合道家的无为思想。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西方人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最终发现,中国的不少朝代其实是“以道治国、以法治政、以儒治心“。

通过道家的”无为而治“迅速崛起后,再通过儒术进行人心教化的维护统治,正是”儒家中国“背后的必备套路。这也是“儒道法”始终在古代中国并存的核心原因,统治者始终是离不开其他思想体系的,因为儒家多偏重思想礼仪等教化,却缺失了大量实用性的东西。

儒家分新旧,长期统治我国的实际上是已融合了法家、道家思想的“新儒术”

表面上,汉武帝时期虽然罢黜了百家“独尊儒术”,但那时候的儒术经董仲舒的整理和重新规范后,其实已是吸纳了大量法家、道家思想的“新儒术”。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独尊儒术”后的汉朝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以儒治国”的方针,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可能真正脱离法家、道家思想。

“新儒术”只是一种“新汤装旧药”的手段,如此一来,国家对外的统治方针统一了,而部分利于治国的杂家理念也能合法地得到了保留。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还有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我国历史中实际上一直都普遍存在,只是被套上了“儒”的外衣而已。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象“军事、科技、文艺、中医、武术、茶道”等实用性学术一直就是道家的天下,统治者根本是罢黜不得的;当这些实用性文化传播到国外时,难怪人们就只认识道家而不知道儒家了。

有日本学者甚至认为,日本的国学与老庄哲学具有大量共通性,因而日本的国学范畴应属道学、而不是儒学。

儒家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王朝存在诸多弊端,而道家恰是弥补这些弊端的关键

按照道学“无为而治”的理念,君王作为大脑的存在,是不应干预“四肢五官”干的事情的。而现实上,由于儒家经常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导致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经常大量干预各类事情。

比如,当统治者干预文字工作者的工作,就产生了文化禁锢;当统治者干预百姓出海,就出现了“海禁”;当统治者干预民间工艺技术,许多实用技术就成了“奇技淫巧”。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以上种种弊端,恰恰是导致明清时期我国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试想之下,西方人还会对那样的“儒学”感兴趣么?

他们需要的东西正好相反:文艺复兴般的学术开放、通向寰宇的航海技术、带动科技发展的技术偏方......而这一切,恰好在道家中就能获得弥补。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道家哲学思想与西方的“文化决定论”契合度更高

我国历史上虽没出现过正式的“哲学体系”,不过老子的《道德经》却分明就阐述着大量哲学范畴的理论。西方哲学体系强调事物的纯碎性,道家“哲学”也推崇返璞归真、强调自然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要顺应时势而变;老子则说“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朴素、唯一的事物。如此一对比,老子的思想就是自然实用主义,认为事物只有唯一的形态、不应因世俗而产生迷惑世人的其他概念;水就是水,而其他“女人是水、百姓是水”等繁文缛节的东西均是扯淡!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西方人吸纳的为何是道家而非儒家?

老子的“道”反对巧立名目和形式主义,这样的理念与今日西方的“文化决定论”也是相契合的。“文化决定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国家政权的兴衰完全由它所属的文化来决定。相对比之下,一味强调制度的儒家自然就不得西方人心了!

我国的当代法治思想中,传统文化里的道家与法家也正是“为政以德”当中的强大辅助。“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践行”却是道家的朴素理念,没有践行的法治思想,再好听也只是一句空话。

东西方文化融合了数百年,今日的世界文化思想已渐趋大同,“自然、实用”不正是普世共同的文化价值?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