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选药用量之我见

 中医药方便 2019-05-25

作者 / 田耿 

之前在弘医书苑听裴永清老师讲《伤寒论》,裴老说自己是从开始“求根”后,才开始敢说自己懂中医。此语对我影响甚大,自此对一些名方、常用方追本溯源,力求做到心中有数。

半夏泻心汤在《方剂学》里被归为和解剂中的调和肠胃剂,原方出自《伤寒论》,是治疗痞症的。方为: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根据1981年出土的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测定,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故三两等于46.875克,一次治疗量分别为5.208克、15.625克。半夏汉代一升据考证约为现代130克,故一次治疗量约为21.6克。大枣一枚据本人测量约为10克,故一次治疗量四枚约为40克。根据现代用药习惯,一次治疗量即一付药量。

据《药典》记载,半夏有毒,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常用的炮制品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和竹沥半夏等。原文中的“洗”字即是炮制之意,但诸炮制品炮制太过,恐失其药性。如法制法是20份生半夏与3份甘草煎煮两次,再与2份石灰制成的石灰液浸泡多日;姜制法是8份生半夏与2份生姜、1份白矾煎煮;清制法是5份生半夏与1份白矾煎煮。所以我一般直接使用生半夏,但嘱患者先煎。现代研究证明,长时间加热或与生姜等同煎可使生半夏毒性降低或消除,何况半夏泻心汤中已有干姜。近几年有朋友提醒,如今行医如履薄冰,内予生半夏,是落人把柄,除至亲之人外,还是予炮制品为好。罗华昌大夫认为半夏泻心汤用京半夏最好,京半夏是不常用的制品,我没有应用的先例,所以目前多用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的法制半夏。

明代医家吴昆编著的《医方考》首次提出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芩应用炒黄芩,炒黄芩苦寒之性略减,当从,尤其是酒炒后引药上行,可清上焦之热,黄连亦从。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的人参皆有不同看法,清代医家张锡纯认为是今之党参,郝万山老师则认为其性介于今之人参与西洋参之间,今已绝种,故可用人参、西洋参各半代替,或根据病情,寒者用人参,热者用西洋参。研究《伤寒论》要参照当时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上载人参性微寒,与性凉的西洋参相近,但因西洋参价格较高,我或将西洋参与党参按1:2的比例同用,或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绞股蓝代替。

关于炙甘草,裴永清老师和何庆勇老师多次指出,今之炙甘草实为蜜炙甘草,与仲景原意不符。我开经方一般用炒甘草,有的药房没有炒甘草,直接用生甘草亦无妨。

综上,我的半夏泻心汤一般是法半夏22克,酒黄芩16克,干姜16克,绞股蓝16克,炒甘草16克,酒黄连5克,大枣40克(擘)。《伤寒论》中的和解剂一般需要去滓再煎,我嘱患者如果自己煎药的话,尽量将两次煎液混合后再煎15分钟,以复仲景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