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 “茂林十二碗” 翟大雷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65期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脉长。 话说汉族菜肴,有鲁川粤苏浙徽闽湘八大菜系,各又分若干风味。其中鲁菜中孔府风味与苏菜中淮扬风味双登大雅之堂,成为宫廷菜系,并称“国菜”。 江南名镇茂林,菜肴烹饪考究。其技艺和口感当属汉家八大菜系中徽菜沿江风味兼容国菜之一的苏菜扬州风味。本土食材在区域气候和乡风民俗滋润下,经几代人研发,逐步成就泾县茂林筵席菜肴代表之作 ——“茂林十二碗”。 泾县“茂林十二碗”,重色重味重口感。 徽菜口感浓厚,偏咸辣。擅长烧炖蒸,重油重色重火功,木炭文火慢就,保持原滋原味。 苏菜口感清淡,偏甜糯。擅长炖焖烧烤,重调(高)汤,讲究原汁原味。 茂林地方,黄山北麓。开门泾旌太,遥望绩歙屯。地域上与徽州一脉相通,受徽文化辐射自是不在话下,这是地利。 茂林地方,文风昌盛。科举兴,仕宦众。朝廷命官省亲回乡,京茂往来之间自然带回宫廷文化包括饮食文化,这是人和。 据说大清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吴芳培,告老还乡带回的家厨就是扬州名厨。那手艺好生了得。人说“宰相的厨师七品官”,尚书的厨师档次能低吗? 而大清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潘锡恩,治水十年无灾,功勋卓著。衣锦荣归之时,皇上问其何所欲?答曰微臣无所求,惟求御赐宫廷食谱一套,御厨两名,好回家饱享口福,足矣。皇上当即慨允。 你知道吗?这潘大人可是曾经的光禄寺卿!这光禄寺卿是个什么官?就是宫廷祭祀官,御膳房总管,皇家接待办主任。这样一位高官美食家,又得宫廷菜谱和御厨,告老还乡之后,焉能不考究饮食文化?带回一套宫廷菜谱和两名御厨,也就带来了淮扬风味菜肴资料和技艺传人。传说他带回的那两条蟒蛇就是养大了做“糊粉屑子”的! 地利人和,徽苏融合。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使得茂林饮食既有山水之天然,又得御膳之真传。民间特色,皇家风范。朝野风味融合,成就茂林独特饮食文化。菜馆众多,名家辈出。各各身怀绝技,烧得一手好菜。茂林名厨世家吴本良吴波父子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茂林饮食文化名牌作品,当推口感咸甜适中,油色浓淡相宜,火功出汁入味,品种因地制宜的 “茂林十二碗”。这是茂林几代人精心打造出来的上品,是茂林众厨聪明智慧的结晶。后人继承之,创新之。既共同体现茂林特色,又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茂林有哪“十二碗”?按筵席出菜顺序,依次为: 子、红烧蹄髈;丑、凉拌;寅、三鲜汤;卯、肠汤; 辰、粉蒸肉;巳、纯山药汤;午、糊粉;未、子糕; 申、红烧鱼块;酉、卤肉;戌、小炒; 亥、漂圆。 为何地支排列?四面八方,象征茂林饮食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同时代表不同属生的人群一年十二个月都有缘享受到这等美味。 茂林过去大户人家,但逢红白喜事,必请一班“小的户”(小户)上门服务。这“小的户”是茂林方言(后讹化为“小搭户”、“小太婆”),指过去官宦人家仆人及后代和外来客边小姓小户人家,在地方上处于社会底层,专司各种服务工作。这里指专职工作人员,有点像现时礼仪公司职员。包括文书、厨子、乐队、杂役人等:文书动笔,笔墨纸砚,幛轴题款,请柬对联;杂役跑腿,台子板凳,下帖催客,火炮双响。不表。 先说乐队司仪。笙笛胡琴,锣鼓唢呐。迎来送往,钟鼓乐之。除开席迎宾曲,散席送客曲,席中敬酒曲,要锣鼓喧天,管弦齐奏外,整个筵席过程,每出一样菜,都要吹奏一番。根据菜的品种,吹奏不同曲调。有点像饭店跑堂的报菜名,又有点像主持人报节目。那边厢杂役们依次从大门端着茶盘出菜,这边厢铜乐铿锵,工尺嘹亮;丝竹悦耳,悠扬动听,这不是文化是什么?你想,在这等氛围中宴饮,谁个不是尽兴而欢,一醉方休!等到一场盛宴落下帷幕,宾客们“沉醉不知归路”,于是便“家家扶得醉人归”。茂林乡村的夜晚,充满了鞭炮硝烟的香味和喜庆快乐的空气。 再说厨子掌勺。锅碗瓢盆,鱼肉子腐。“茂林十二碗”依次隆重推出,闪亮登场。 先看头牌大菜“红烧蹄髈”。 (作者系泾县茂林中学退休教师,安徽省作协会员,宣城市政协文史资料特约撰稿人,泾县地情资料特约撰稿人,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