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豉汤

 天行健w4m7st8j 2019-05-29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条文第76条: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14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从条文来看,栀子豉汤是为因汗、吐、下法治疗后余邪未净,胸膈壅滞,烦扰不宁,而设制的泄热除烦之小辛凉清方。
       既然医者用了汗吐下法,那么患者正气已虚已是必然。虚烦不得眠,此虚应该是正气虚,烦为余邪所扰,经汗吐下诸法后,实邪虽已去,而余邪未净,留于上焦胸郭,故阳气扰动而不得眠。
        余邪在上焦,若用汗吐下都为不得法,邪在上当越之,吐之而痰涎结气,无不出矣。
病经过汗吐下之后而邪尚未尽出,则邪不在经而在肺胃之间,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
懊憹者,郁闷不舒之象,烦者,懊憹不眠,躁者,扬手掷足。盖症烦轻而躁重也。

         我们再看看论中其他应用栀子豉汤的条文,
        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主之。
       221条,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从中可以发现,因治不得法而出现烦、躁、但头汗出、客气动膈、心中懊憹等邪扰之证,而从“舌上胎者”,从舌上有白苔,则说明胸中有物,而为用吐法提供了佐证。否则邪尚未结,恐无物可吐。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苦能泄热,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栀子生用泻火若病人旧有便微溏,不可与服,盖以其苦寒,若炒黑用,则寒性减,无论旧溏与否,皆可服矣。

       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轻浮上行,化浊为清。王孟英说:豆豉咸平和胃,解鱼腥毒,入药和中,治温热诸证。

       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豆豉以治肾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烦属心,躁属肾。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
      东垣老人云:火入于心则烦,入于肾则躁,皆心火为之。盖火旺则金燥炎亏,故心肾合而        为烦躁也,宜栀子豉汤。
      三阴死证:为身之反复颠倒,躁无宁时。
      三阳热证:心之反复颠倒,谓之懊憹。
      热烦与虚烦之辨,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为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为虚烦。
       张隐庵谓: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抑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欤。
       三焦之热治法不一:
       邪热客于上焦,虚烦者与以栀子豉汤。邪热客于中焦,干燥烦渴者与以白虎汤。邪热客于下焦为三焦俱热,与以猪苓汤。

      我在临床上栀子豉汤还可以用于阴虚劳复、痰涎滞气者、暑热霍乱、卒然发呃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