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拳照 所谓“放得下东西”,也可以说是“扔得了东西”“舍得下东西”。 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个“难”呢?以我们正常的思维来说,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不断增添、积累、前进的过程,而练习绝大多数武功也都是增强力量、加快速度、提高应变能力等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使得人体的力量和变化能力不断得以提升,所以叫“为学日益”。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正向思维过程了,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和提高过程了。所以绝大多数运动,包括绝大多数武功,习练的方式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但最终都是在提升体能、速度、变化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然而,真正的太极拳功夫修炼,则与正常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完全相反。这种“相反”不是一两种方式不同的局部之“反”,而是整个过程完全相反的“大逆之反”,“反”得让我们用正常思维看不懂、想不通,在行为上更是无法接受。 我们的前辈在描述太极拳的习练要领时不断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要透彻地松,“松、松、松,太极功”,哪里不松都不行。 但众所周知的是,人体的力量是靠肌肉的紧张、骨骼的支撑、韧带的拉伸产生的,而在浑身松弛的状态下,这些力量是不断减小的,没有了力量,怎么还能称得上是以技击为核心的武功呢? 笔者经常和一些习练太极拳多年的朋友探讨,大家都有太多的疑惑。先辈总说“太极拳功夫就是松出来的,一松就打人”,而自身习练太极拳多年的感觉都是“一松准挨打”。 所以,纵观当今太极拳界的现状,练起拳来大家都是在讲松,但真正推起手来哪个还能松?哪个还敢松?真的是“一松准挨打”。 所以,现在练推手的基本不练拳,练拳架的基本不推手,好像这两个东西根本不搭界。至于前辈们“太极功夫是拳架中练出来的”之说,估计目前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了。 难道我们的前辈们流传下来的练功方法真的错了吗?难道对太极拳那些神奇效果的描述真的是天方夜谭吗?还是当今我们对太极拳修炼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其实就是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这个“第二难”,难住了我们。 老子《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太极拳是“道功拳”,是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所以太极拳功夫的习练,不是“益”而是先要“损”,不是“长”而是先要“消”,不是“生有”,而是先要“万有归无”。 如何“损”,如何“消”,如何“归无”呢? 那就是要把你现在已经有的、认为有用的、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地统统不用了,统统减掉、扔掉。 所以,别人练力量,太极拳不让你用力量,还要通过放松减你现在的力量;别人练变化技巧,太极拳让你“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别人练速度“快”,太极拳偏偏让你练“慢”,告诉你“慢到十分,功夫就灵到十分”。 这样活生生地让我们把现有的、为之依托和骄傲的能力往回练,向下减,最终彻底舍弃、扔掉。这种事情谁想得通、受得了啊? 但是,真正的太极拳修炼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过程。所以,太极拳习练的过程又叫“脱胎换骨”的过程,是一个“退去旧东西,生长新东西”的过程。随着我们努力将现在认知的这些外在力量、变化和速度等不断减弱、退去,一种我们现在从未感知的内在力量、变化和速度悄然地生长了,渐渐地壮大了,不知不觉地替代了我们原来的那些东西。这时你会“豁然开朗”,你会真切地感知到什么是“脱胎换骨”,你也就是真正进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放下、舍得、扔掉”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真的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万有归无”,说起来容易,真正向“无”归的过程中,很多人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习练真正的太极拳,能真正“放得下东西”又是一道难关。 康伟,太极拳名家,太极理论研究专家,“太极观真”体系创始人,北京无极乾坤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长。 康伟先生习练太极拳40余年,深得太极拳之精要。在潜心研究太极拳理论的基础上,融合《易经》《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等传统文化精华,创立“太极观真”文化教学体系,创编了“六式太极基本功法”“八式太极动功功法”等,成为用现代化教学模式进行传统太极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先行者。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