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首宋词堪称“羚羊挂角”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9-06-11

黄意明

中国诗歌很强调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重点在“意余于象”,即作品的思想情感应超越于作品提供的画面和表象,可以引发“象外之象”或“象外之境”。

以这样的标准来考察,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无疑是一首上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这一年,由于新旧党争,秦观被削去官职,流放郴州。

上阕前三句主要有三个意象:楼台、津渡和桃源。此三象在现实中都存在,但这里并非单纯客观之象,而属“象外有象”。

在中国文化中,楼台有时与思妇相关,如“春日凝妆上翠楼”“独倚望江楼”“楼台红树杪”之类,有时也指官宦或富贵人家闲居之地,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等。由此,“雾失楼台”既可隐喻失去安定的生活,也可暗示爱情之失落。

“津渡”是码头和渡口,即交通要道,既可暗指仕途,也可比喻前程。故“月迷津渡”暗喻仕途蹭蹬或前途渺茫。

“桃源”即陶渊明笔下之世外桃源,指代人间仙境。“桃源望断无寻处”含有家园难归、仙乡难期、归隐无望等多重意味。此三个意象,集合构成人生失落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主要意象是料峭春寒中的“孤馆”和杜鹃声里的“斜阳”。“孤馆”之象暗含他乡之客的处境,“斜阳”之象暗喻芳华已逝。

有人以为此句之“斜阳”与前文之“月迷”,在时间上有矛盾。其实,诗词可因情造景,不必限于一时一地。此处“斜阳”象征暮年,与前文之楼台、津渡、桃源、孤馆诸象连成一片境,暗寓作者生活颠沛、情感失意、乡关难越、隐居无望、烈士暮年等境况。

对此,王国维给出的评价是,少游词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此论极当。由于作者对“象外之象”的巧妙运用,困顿失意之感全以“象”来呈现,虽用“可堪”二字略作引逗,却“尽得风流”,接近于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下阕同样将“象外之象”的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驿寄梅花”的意象来源于典故,梅花代指朋友间的书信,又可指情人间的书信往来。尺素是一尺长的素绸,用来写信的。“鱼传尺素”的尺素当是家信。所以,此两句之象分别指称给朋友和家人的书信。作者以此暗示亲情与友情的缺失,也就是下句“砌成此恨无重数”的原因。

“郴江”两句为绝妙好句,实中有虚。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深刻的意蕴,乃是一种“大象”。大山稳重,流水蜿蜒,既可暗示男女之象、君臣之象,也可构成仁智之象、主客知音之象。湖水是流动的,山岳是静止的,山不转水转,而山亦为水所感。这既暗示男女相感,又能进一步引申为上下相感、君臣相感、万物相感等。

由于山水之象的多义性,遂造成词末两句的丰富意蕴。郴江绕郴山转,却直下潇湘而去,一可寓意郴州地处偏远,远离朝廷,作者忧谗畏讥;二可寓意音信不通,知音难觅;三可寓意生活无着,爱情无望。

总体来看,这首词将失意人的无归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特点。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