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b p m f的分化

 Tidley9012 2019-06-11
                       

  1.b p的分化

  不仅英语里有b p的变换,汉语里也同样存在。如字根“扁”读音是bian,“偏、骗”都从“扁”得声,却分别读为plan,pian,即由b变成了p,再如:

    白:伯柏百→拍帕怕;

    半:伴拌→判畔叛;

    包:苞孢胞龅鲍刨雹抱饱疱一咆狍疱跑刨炮胞泡袍;

    比:毕陛妣庇毖→批砒屁;

    并:迸发→拼写骈;

    皮:披疲破颇→彼被玻波菠;

    暴露baolou,原读作pulou

  2.汉语古无轻唇音f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提出“古无轻唇音”的论断(《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313页)。认为近代汉语中的轻唇音(即唇齿音)是从重唇音(即双唇音)分化出来的。这个论点很容易得到很多证明。

  开封有个塔叫“繁塔”,该塔建于五代后周时期,当时的读音代代相传,本地人知道叫pota,外地人看见这两个字就念fanta,汉语的f音很可能是在五代以后的事。

  读负如背,古文“凤”“鹏”原为一字。

  甫捕博,由绑分化出捕bu,手无缚鸡之力之“缚”本读po,比较搏斗、博士等,po音后来变为fu音,

    方fang,旁pang,磅bang,也读pang.

    丰feng,峰feng,蓬peng,蚌bang,也读beng

    分fen,颁ban,盼pan,

    发fa,拨bo,泼po

  3.b p m f的分化

  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b p m f是一个系列,它们都是唇音系列,它们之间的音义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从历时角度我们可以举下列一些问题。

  1)西藏为什么叫Tibet?

  唐朝时西藏叫吐蕃,唐朝时读音是tubo,唐僧取经经过西藏得到过文成公主的资助,很可能是那时候把tubo译到西方去的。所以英语是Tibet. 番 bo 的读音还保存在“广播”的“播”中。

  2)梵语b译为汉语b p m f

  佛,来自梵语buddha,原义为“觉恬,启蒙”,佛教用语是“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果位俱全者。”大乘佛教指一切人,小乘佛教只指释加牟尼。据《汉语外来语词典》有的把buddha音译为“勃塔、勃陀、勃驮、步

他”的,有的音译为“佛陀、佛图、浮图、浮头、浮塔”,有的译为“母驮、母陀、没度、没驮’’,等。现在看第一音节是bmf都有,可能当时都读作b音,后来统一为“佛”了。这个译法与原文读音不一致,可以证明在翻译佛经的漫

长时间里(东汉起中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宋元),汉语中由b音逐渐产生出来了f音。

  菩萨,译自梵语bodhisattva,对释迦牟尼未成道时的称呼,曾译作“菩提萨穗、萨灌、煲牒萨督呀;扶萨、扶薛;冒地萨怛缚”,bod-hisattva=bodhi无上道,知识,启蒙+sattva大心,本身,本体。

    比丘,俗称和尚,来自梵语bhiksu,译作比丘,比呼,又译作副刍。

    跋渠,来自梵语barga部类,佛经的章或一部分,译作跋渠,又译作“伐伽”。

    Bangkok译为“曼谷”,Bangladesh译为“孟加拉国”,Burma译为“缅甸”,把b译为m。

  3)梵语v译为汉语b p w:

  波奴,来自梵语vidhu,月亮,又译作波度。

  补骨脂,来自梵语vaknci,一种药用植物,种子有香气,在中国医学上用为补阳,又作破故纸,婆固脂。

  跋窄堵,来自梵语vastu,佛教律藏之名,品类律,又译作“伐窄都,婆薮斗”。

  涅檗,来自梵语nirvana,把v译为p。

  塞尔维亚,译自Servia,是把v译成了w,汉语中没有v音,Servia现在又变成了Serbia,是v变成了b。

  4)梵语m译为汉语m b:

  卑栗蹉,来自mleccha mletchas,佛教月语,界外的人,边地的人,下贱的人,原为地名。又译为蔑戾车、篾隶车、弥离车、弥戾车、密利车。

  由上边汉梵译例,可以推测,现在由b p f m开头的字,在当时可能是混在一起的,至少有些人是这样,后来逐渐分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