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良知说”和谢弗勒潜能论的比较

 诺南 2019-06-14
【摘 要】王阳明的“良知说”和谢弗勒的潜能论都承认潜能与生俱来,都认为可以在后天磨练。但与此同时,二者在思想渊源、内容指向以及产生影响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说;谢弗勒;潜能论
  王阳明(1472-1528),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皆有良知,人的良知生而有之。伊斯雷尔・谢弗勒,当代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人类的潜能》一书中批判性分析和重构了人类的潜能。虽然这两个人物生活的时空相距甚远,但他们都提出了关于潜能的观点,值得我们进行对比研究。
  一、相同之处
  (一)与生俱来
  潜能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认为潜能是“可能性的存在”。无论是王阳明,还是谢弗勒,也都肯定潜能的存在,都认为潜能是与生俱来的。王阳明认为良知“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谢弗勒也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潜能,是人类普遍共有的。
  (二)后天磨练
  潜能的体现各不相同,需要后天磨练。王阳明认为,良知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所谓“致良知”是也。也就是说,要不断挖掘和发挥潜能。谢弗勒认为,人的潜能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个人的努力以及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二、不同之处
  (一)思想渊源不同
  王阳明生活于十五世纪末期、十六世纪初期。其提出的良知说得益于对孟子“良知良能说”的直接继承。“良知”一词始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看来,良知是指人不依赖于教育、环境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与孟子的“良知说”相比,王阳明的“良知说”显得更为复杂和神秘。谢弗勒的潜能论是基于对已有潜能论的批评而建立起来的。他在分析教育实践中潜能的作用时发现,关于潜能的概念自始自终蕴涵了源于过去哲学传统的三个神话,即稳定不变的神话、和谐实现的神话以及均有价值的神话。他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去除了披在潜能身上的“神话”,重新建构了潜能的概念。
  (二)内容指向不同
  1. 王阳明“良知说”的三种解读。其一,良知相同又不同。王阳明将人分为圣人、贤人以及愚不肖三种人。无论是哪种人,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智力潜能。所谓“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是也。然而,为什么会出现圣人、贤人以及愚不肖三种人呢?这是因为人们对待良知的态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其潜能呈现程度各不相同。其二,良知是“是非之心”。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他继承了孟子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并认为是非之心是不需要虑和学的“良知”。在这里,“良知”已经不是潜能的意思,而成为了道德品质,具备了伦理学的意蕴,正所谓“见好色而好,闻恶臭而恶”是也。晚年时期的王阳明又提出了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论断。因为人有好善恶恶的道德品质,所以人才能够进行知善知恶的道德判断。其三,良知具有普遍意义。“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格物也。”在这里,“良知”具有了认识事物的普遍性的涵义。王阳明借用“良知”的概念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2. 谢弗勒潜能论的三个指向。谢弗勒在对过往潜能说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潜能的看法。在他看来,潜能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指向,而且这三个指向都体现在形成之中。其一,可能性的潜能。“当我们肯定某种潜能时,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相关情境中人们是否意识到了阻碍性因素的存在,是否意识到了这些因素对当下行为的阻碍或促进作用。当且仅当这些因素没有对特定情境中人们的潜能的获得产生阻碍作用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肯定这些潜能的存在。”言下之意,潜能和阻碍性因素密切相关。谢弗勒认为,对潜能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阻碍学习、妨碍发展的因素以及因素形成的探讨之上,应重点研究这些阻碍性因素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之下影响潜能发挥的。在他看来,阻碍潜能发挥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如神经系统的损伤、某些先天的缺陷等)和文化因素(如信念体系、制度政策等)。其二,倾向性的潜能。“假如某人实际具备了某些条件,那么其某一特征就会得到发展。根据这种观点,尽管对潜能的肯定不仅仅是指某些方面的发展不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阻碍,但是,也远远不是指可以绝对地对这一特征的发展加以预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预测这种发展的状况,也就是说,在假定不存在阻碍因素的情况下,假如具备了某些条件,那么就可以使某些可能的发展得以实现。”潜能仅仅是一种可能,而在可能和现实之间还需要一些条件。在谢弗勒看来,对潜能的研究应放在对形成多种特征的条件性预测的基础之上,要研究这些条件之间的序列性关联,而正是因为这种关联的存在才使得潜能朝着倾向性的方向形成。其三,能动性的潜能。“潜能的能动性概念强调的是行动者在有效地实现某一学习结果时自己的决定。一般地说,一个能够完成某一任务的人是这样的人,即假知他决定怎样做,那么可以相信他就会很好地那样去做。”“潜能是诸如学习或发展某一方面特征的某一特定结果的能动性。”个体不会潜能的存在而受其左右、被其束缚,而是恰恰因为潜能的存在使得个体具有了能动性。谢弗勒认为,能动性的潜能说明个体可以有效地和自由地行动。因此,对潜能的研究离不开对个体学习能动性的研究。
  (三)产生影响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他的“良知说”是其心学的重要命题。王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哲学和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日本的学术界和明治维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谢弗勒的潜能论是基于教育哲学内对潜能的探索。它打破了存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三种有关潜能的神话。该学说引导人们重新认识潜能,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 任胜洪,吴红.“潜能”的重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