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现已成为世界十大慢性疾病之一,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据我国2006年一项调查估算,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亿人骨量减少。预计至2050年,全世界65岁以上人数将增加到625万,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人数将进一步上升,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医疗费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不仅给个人带来危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一.发病原因 现代医学把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种类型,现从中西医学两大方面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说明。 1.肾阴亏损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激素有8种之多,他们是雌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雄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等,他们中的前4种激素尤为重要,特别是性激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明显。老年人肾阴亏损导致性腺功能减退,雌激素、雄激素的生成减少,因而易发生骨质疏松。 2.脾胃运化不足脾胃运化不足使人体摄入的营养不足,也易发生骨质疏松。钙、磷、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缺乏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其中尤以钙、磷两种元素缺失为主要原因。 3.运动量少运动与骨量多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现代研究证明,运动时神经内分泌调节会为骨骼提供充分的矿物营养,使全身和局部骨钙含量增加。运动还可以对骨骼保持一定的机械刺激,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的形成。运动锻炼还可使绝经期女性的激素分泌轻度增加。老年人适当锻炼不仅可使肌肉适应性加强,增加肌肉的力量,而且可减少骨量丢失,改进骨的质量,从而降低患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 4.遗传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白种人、黄种人比黑种人发生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机会多,且症状较重。身材矮小的人较身材高大的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即使生活条件、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相同、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也有差别,这些都揭示了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基因有关。 5.性别与年龄因素,人的骨龄在35~40岁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以后的骨量丢失远远高于男性,故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大大高于男性,比男性高2~8倍,男性的骨量丢失始终是缓慢进行的,骨质的总丢失量比女性相对较小,因骨质疏松而导致骨折的发生率也较女性低。 6.其他因素,如免疫功能、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气候与环境因素,也对人体的骨质疏松症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有如下几种。 1.疼痛。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症状是腰背疼痛,这种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展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都有加重。 2.身长缩短。患上骨质疏松症后,患者体内的椎体变形、缩短。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节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 3.弯腰驼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脊柱椎体会发生楔形改变,导致脊柱前倾、背曲加剧,因此会出现弯腰驼背的症状。 4.骨折。骨折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为多见,老年中后期以胸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为多见。 5.胸闷气短。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胸廓会变形,胸腔内脏器受压迫,特别是肺部受到更大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 |
|
来自: 昵称63703230 > 《气功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