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庭院深深,赏石以礼

 真友书屋 2019-06-18


暮春四月,京城繁华,在颇具时尚外观的国家大剧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石展如约而至。那神秘的大门推开之后,一股静谧幽邃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一句诗词油然而生——“庭院深深深几许”。朴拙的陈设、明暗变化的光影和迂回的路径,策展人匠心独运所创设的一切景象,都令人沉心静气,心悦诚服地走进这一番赏石天地,开启一段从古典到现代的文明之旅。

一个“静”字,可以说是开启赏石智慧的法门,一路引领了观者的心绪,在享受视觉冲击的饕餮盛宴过程中,仿佛也在经历一场洗骨伐髓的修行。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交融,古意与新意碰撞的生活艺术之旅,就此展开。

/

/

浅浅清溪一树花

石滩漫漫远人家

前尘梦影桃源客

画里倾心忘迩遐

低徊的音乐,浅浅的石溪,幽明隐显的空间,让人顿觉时空穿越,仿佛间胸怀古意,身入桃源。古人生活场景的理想空间,一经审美表达,便成永恒追求。从诗经的兰芷,到屈原的求索,从陶渊明一路桃花的武陵源梦,到竹林七贤的精舍清谈,从荆关董巨的山水画意,到文震亨的身外长物,再到张岱的陶庵梦忆。一路走来的观念、形象数不胜数,但终究离不开儒释道思想的根源。

/

/

渺渺茫茫问大千

轮回万物自岿然

修心入寂灵光现

欲辩忘言道与禅

文化的基因是强大的,一旦铺陈出静谧的氛围,许多赏石人都会想到禅与道,不论佛家还是道家,虽然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同,但都在通过排除尘世欲望的烦扰,而追求本真智慧的开启。七情六欲,一一革除物质的幻想之后,才能达成理想之境。然而这一切对于普通人来说,太渺茫了。仿佛是一种上达紫微霄宫,下通庙堂秘苑的神秘存在,隔离于人间烟火之外。

/

/

借岫听云坐忘中

尘心化外两难同

试从峻骨寻幽趣

便有泠然道气冲

从赏石角度出发,传统供石的超脱与灵虚,仿佛更贴近于道家,有些可望不可及的味道。只有把他们供设于厅堂,根植于庭院,加以书卷气,乃至人间烟火的滋养,才能作为君子比德的方物。也可以理解为古代赏石由文人学者传承的渊源。还可视为天道与人伦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种纽带,融合道与器的一种观想。

/

怀

/

君子谦谦立静然

倾心顶礼仰先贤

穷经皓首三千岁

夏雨春风教化篇 

观之有静气,临之有敬意。不由怀想儒家的七证之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大学》中的精髓,太值得身处浮华,心生燥气的我们去深味了,也是这次大展所营造的氛围中,最感染我的地方,静心而诚意,才是登堂入室的阶梯,赏石、人生或许都应如此。

/

/

数断韦编自警心

寒窗晓月五更吟

修齐致远平天下

更续儒风耀古今 

小众只能引领,大众才能传扬,此次展会命名为中国生活艺术展,肯定有这样的初衷,要将赏石艺术融入当今生活,去重现昔日深深庭院中,那一种儒风和畅,终生平静的厅堂之美,去引领中庸之道的审美理念。可以如此这般地,从赏石的视角去诠释和谐社会的内涵,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恰如这中堂石屏中的一拜,谦恭有礼,净心诚意,敬天爱人,拜石澄心。

/

/

平静终生乐未央

小园芳径自悠长

山林咫尺由心设

顶礼躬身慰上苍

这一幕传统厅堂的氛围,让我久久伫立,神凝意远,一直在思考传统与现实,经典与未来的关系。如果赏石只停留在意象审美的表层,而不是深入生活本身,不能将古人的审美观传承发扬下去,那么就很难谈到赏石艺术的未来。我们的文化有根基,但还没有完全恢复自信心,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消极的避世思维,都无助于实现民族审美的复兴。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能造就我们这一代人印记于赏石历史的机遇,也正在于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承上启下。

/

/

汉简秦关入梦参

峥嵘历历笑苦甘

勃发逸兴风云际

一线灵光启圣坛

历史之门,一开一合,有时候似乎忘记了,我们到底身处门外还是门里。而大展的策展人用作品告诉我们,只有肩上的使命感,才是前进的方向。一厅之远,一堂之境,将赏石之路,从远古召唤回现实,并且为未来留下了一条延长线,仿佛是门内这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身影的这一束光。有了石非石这一束光的引领,我相信这庭院深深的赏石之旅,必定会继续坚实的走下去。这种理性赏石的诚敬之心,必定如谦谦君子的顶礼之约,去带动更多人,向着道门开启的方向去探索和实践,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的,只有时间。

期待下一届石非石大展,有缘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