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王涵A 2019-06-20

有问,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答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有几分道理,某些方面吾认同;但是,没道理的份额也更大,吾就不以为然,而且经有些高级学者一解释,多一言不敢喏喏唯唯守口如瓶溜须拍马点头哈腰唯权是从的一副奴才相毕露无遗了。是以,有那几分“不言、守中”的道理吾在此就不多说了,各路高手估计说解够祥了,下面吾就着重数落这句话的不是。批它个体无完肤狗屁不是。不能一色的都是天花乱坠的言辞切切的赞美什么经典经典的,作古抱老子的脚趾丫子,况且,老子《道德经》原话与这大有出入。再者,请各位大家学者允许俺多言两句不尽如意的话,至于守中否?你读完本篇文章自有见解。

是以,那,首先提醒下,打点预防针于各位大师专家:“守住”自己的“中”,何必在意于俺这小腔小调的批评吵骂,何必多言俺呢,话有不当处,请你们少批评,少言语,难得糊涂,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乎?!言多必失,小心遭俺暗算啊。呵呵,好,下面废话少言,且看俺“多言”长篇正文:

首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只是一种说法,据最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甲乙帛本而言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大家注意,这里就有两处不同了,一是,多言数穷,是“言”,一是多闻数穷,是“闻”,二者差别极大;“闻”者,听闻,博闻强识,有关心之意;“言”者,就是言语,说话的意思,听与说能一样嘛?

再一个,一是“不如守中”是“如”,一是“不若守中”,是“若”,当然也有出入。若的涵盖面大,如的就小些了。

其次,最主要是,不能断章取义,不说联系整篇的《德经》《道经》全部章节吧,最起码得放到这句话的原段落出处: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里需要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整段所言者的主角是谁?一、天地、二、圣人。这个得确定。你一般人不是天地、不是圣人吧?天地与圣人的特点是啥?文段说的很明显: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下面紧接着说了,圣人与天地对待老百姓咋着呢?

“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天地是不仁慈的,一视同仁的自然的,对待百姓不闻不问,就像祭祀时用的草扎的狗,古祭祀时用其替代活狗作为祭品,随扎随用,用新不用旧,祭祀时庄严神圣,祭毕抛弃。这话对的很呀,天地本就没有感情,客观存在嘛,可见圣人不容易呀,必须要达到无私无欲,无情无义,不吃不喝无知无德,存天理灭人欲,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样与天地同存,死而不亡,自己就是天地,恒久存在,既是恒道。一般人你做到了吗,小俗人一枚。其实这是古时说给统治者的要求,所谓,天子吗,替天行道,最高统治者要像天地一样不仁慈,这样才能达到,守中,恒守于中,《尚书.大禹谟》有所谓的中华心诀,允执厥中,惟精惟一,这里的“中”与“一”与老子所言的这个守中的“中”,意思大致相同的。恒。道可道,非恒道,1979年出土的帛本用的是“恒”,后来版本都是“道可道,非常道”,恒改成常,较可靠的研究说这个是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了。所以,“多闻数穷,不若恒守于中”比“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更完整久远尊重原意些。恒者,恒久,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所以,这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啥意思呢,就是呀,天地之间好像一个大风箱鼓风吹火啊,因空气有“其”压强,虽虚空而不屈,故愈加鼓动,其气愈出。

是以,下一句紧接着得出这样的结论,“多闻数穷,不若恒守于中”你问不问闻不闻,一切自有“道”数,是故,所“进”与“出”之“气”必然守恒,天地“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与其“多闻数穷”,在乎“气”是“进”或是“出”,是进“多少”还是出“多少”,“不若守于中”。对呀,人咋管的了天地的气数呢。自然平衡,能量恒守,生态平衡。于是,要求圣人呀,处无为之事,冲而用之,守于中。正是老子一贯的君王治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最好的治理好像治理不存在,一切是自然的。这都是些说给统治者们的治国安邦的话。试问客观存在的天地,啥时候管你小老百姓是唱是骂是说是笑吗是跑是跳是死是活了?不会管,天地是客观存在,不会说,哎,某某做了好事,被坏蛋气生病了,于是,老天派太白金星下界来给他变化一个医院给他专门看病。这可能古时的老百姓信的多,什么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上天感动啦!呵呵,反正现在有点科学态度与精神的人吾想才难以接受呢。老子绝对是无神论。至少算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但是,估计大概主要是独尊儒术之后,后来的版本断句、删减、更改等,已经缪差极大极大矣,而且整体用意恰好相反了。成了道德教条,静止的看问题了。仁义礼智信,天子代表上天行使仁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考验合格后,就成了明君,仁君,然后他代表天地,日夜运行不息,厚德能包容承载瞎猫死老鼠藏污纳垢,一切存在皆合理,权力崇拜,唯命是从,良心即天理,主观既是客观,思维完全乱套,逻辑颠三倒四,畸形的臭脚丫子是“金莲”,木讷麻木的一副三脚不出一个屁的僵尸样曰是厚德,总之只要符合权力需要,天地有情调;于是老子成了太上老君,神格化了,天地人格化了。

古代,八股文若说是限制了部分人尤其读书人的思想,那么文字狱就是全民的思想阉割,身体的阉割是太监,不会有后,其实,思想阉割也是太监,不会有新思想的出现;于是到了近现代民族救亡危存的时候,那是排山倒海的运动呀,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鲁迅说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他们难得糊涂,沉默是金,要想发大财抱金子,沉默是金何不沉默呢,哪怕船沉大海,他们抱着金子觉得自有人来救来处理,于是不若守中。这不是乱套吗?语境环境不分,主客观不分。

是以,关键,这个句话,存在的时代背景,说给谁的,从哪个角度理解是重点,这句话的“中”“恒”“天地”“圣人”咋理解这才是关键。

再次,另辟蹊径,下面论一下“言语”吧。

言语是思维的外在延伸,是日常交流的方式。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正常交流的存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是人不是天地,不是没感情的不吃不喝的客观的大自然存在。活人几乎不可能达到没情没欲不吃不喝的与天地一样的圣人,所以但凡圣人,几乎都是死后封的,孔子是、孟子是,画像是圣人,可是它是死物啊,拿它来要求活人,啧啧,而且历来的天子,本身就是圣人的化身,可是,你看那稗官野史,后宫淫乱的卑污事,不胫而走,虽然表一套,冠冕堂皇,但没有不透风的墙,百姓的眼光雪亮的,于是里一套也就形成了杂史野志,不是没有言,而是,以不同的言存在着,而且愈多言了。知者不言言者知,此言吾闻于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自相矛盾。

当今社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落后,太没必要了,话无不可对人言,真诚诚信的社会人人是受益的。言论自由,最基本的权利。

噤若寒蝉,道路以目,这不是理想的社会,正道之言越是不畅,邪门外道之语就会越猖獗,真理真言真语正言正语正能量需要多言,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斗争的武器,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正义禁言,邪言恶语自然会猖獗。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而言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所谓的没有碰撞交流的发展。

人类因为有了语言而世界丰富多彩。去年的高考,好像有一卷的作文考题就是关于“语言”的话题作文,对,是江苏卷的,现网上查一下,摘过来大家一看,江苏卷语文作文题大致为: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是呀,看到没,连花有花语,鸟都有鸟语,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言语是正常交流的需要,语言未必能表达所有的真理,但是,传递、解读生命、探索自然万物奥秘,传承等都是需要很多语言的。“困”者何?口中塞木,困难的存在首先是思维的思想的限制,言语是思维的延伸。麻木不仁从来懒于多言语的,怕事,可是终究事找上门。

道法自然。恒守于中。道家讲归中守一。可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的俗子何有“守中”何时归一了?连知道何谓“中”也不知。譬如,太极拳讲究中定,这个中,有太多的练拳者练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搞明白。不若守中的“中”有几个搞明白了,更别说做到了,首先,六根清净了吗,出家不关社会俗世杂事了吗?

再有,就按二元论,“言”是分善言恶言的,就是,儒家还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与立功一样,多立功也要多立言,这是古时对仕子的期许要求。就是宗教普化世人也都是说,多积功德,多言善语。

综上,“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建议改回来,改成“多闻数穷,不若恒守于中”。意思这样解释就可以啦:每一位公民呀,守住中道正道,走康庄大道,莫走邪路歪路,勿闻作奸使滑投机弄巧的说客政客瞎忽悠,天地间有恒定的能量守衡定律,守住平衡生态和平的中定大道。别的所谓博闻强识歪门邪说,少闻少问,既是,庄子说的,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殆无涯,殆已。譬如,身体健康这个就是“中”抱元守一合于中,至于别的损害生命捞大金赚大财的忽悠、鸡汤等言语,还是少听点,少中毒,须知,天上不会掉馅饼,结果身体搞坏了,金票又流跑了,能量守衡定律,恒守正道守中归一如此而已。这里的“中”绝不是好好先生似的,左右摇摆的所谓中间派庸派喔!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