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武笔记 ——终南形意郭鸿麟老师讲拳(二)

 成中行 2019-06-22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形意拳象形取义,取法天象,行健不息是个大意。练拳坚持不懈,力求进步,永不止息即是自强不息。练拳带来的身体强健,精神旺盛,甚至智慧升腾更是一切自强不息的基础。爱上形意拳首先是因为身体的感受。两个月的拳几乎打掉了几年来令人烦恼的亚健康状态。少了萎靡不振、力不从心的感觉,人自然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底气,渐渐地就能培养起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是千金难买的好处。爱形意拳还因为它杀敌御侮的英雄气——李存义痛杀八国联军;尚云祥传二十九军五行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薛颠和宋世荣等前辈,试图通过广为传授形意拳强国强种,凭一片赤子之心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份威武不能屈的丈夫气概是形意门的光荣。劈拳1、 练五行拳有没有绝对的顺序?形意各家都把劈拳作为筑基功夫。李仲轩老人的文章广为流传后,形意拳必须从劈拳练起,甚至不练好劈拳就不能碰其他的拳也被奉为圭臬。是不是这样绝对?实际上李仲轩老人自己也说过,尚云祥师傅就是从崩拳练起成就的功夫。崩拳枪劲的转化对劈拳找劲有没有帮助?钻拳锻炼下肢对劈拳发力有没有好处?五行拳之间有没有相互的启发促进?不下苦功贪多求快是一回事,参详钻研综合磨练是另一回事,中间应是个度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对错。 2、劈拳是母拳,是半个形意拳当然,上节所述不是否定劈拳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这支形意拳对劈拳的重视可能比其他各家更有过之。很多流派的形意拳都有一个被视为母拳的“熊鹰合形”。我问过郭老师,郭老师说我们没有这个说法。劈拳就是我们的母拳——劈拳从内到外的一缩一放和那一“抖擞”的发力是形意拳一以贯之的东西。学会了用身体打劈拳,形意拳就会了一半;明白了用身体里面打劈拳,功夫就上了层次。还有句话是我自己瞎说的——三体式就是小劈拳——如果你知道三体式为什么是动的,是怎么动的就知道我想说的意思了。李仲轩老人讲躺在床上打的劈拳;郭老师讲坐在椅子上练习的劈拳,都有这个意思。3、劈拳打双手劲,有“四个圆圈一个并排十三种劲力”我们这一支的劈拳特点鲜明,与常见的“起落钻翻”的劈拳打法差异明显。最突出的特点是我们打双手发劲,可能与其他派别形意拳的虎扑更接近。整个拳法内涵丰富,节奏舒缓有致,动作和劲力较复杂,可概括为“四个圆圈一个并排十三种劲力”——四个圆圈指卷手圈(前后立圈)、按手圈(左右横圈)、折腰圈(斜角侧圈)、推压圈(上下立圈)。一个并排是指收紧肋脥。十三劲为起、钻、拧、裹、翻、压、按、挺、顶、合、推、整、绝。4、身体是柄,小臂是刃“劈拳如斧”让我很是迷茫了一段时间。人家的单手劈拳看上去还有点斧劈的意思,我们这个双手发力的劈拳怎么跟斧联系到一起?由我们的劈拳动作联想到的动词似乎是“扑”是“推”,哪里有轮斧头劈的意思?郭老师没怎么理会我这个问题,让我不用琢磨“如斧”,先按照动作要领多打打再说。等我打的有那么一点点样子了他一讲我也就明白了。尚云祥老师说过:“劈拳是一起一伏,用躯干打劈拳就是熊鹰合形”,而我们这一支的劈拳原本就是用躯干打的,如斧的是整个身体——躯干是斧柄,小臂是斧刃。更重要的,劈拳发力看似向前扑,实则还包含了向下的意思。被劈拳发出去的人是迈不开的小碎步子“噔噔噔噔”跌绊着摔出去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劈拳含着把人“钉”在地上的向下的劲。“劈拳如斧”还有一层意思是讲劈拳发力的“最后一厘米”,叫“抖擞”也好,叫“劈抓”也好,要从轮斧劈物上揣摩形意,用心体会。5、 劈拳打起伏劲、波浪劲、弹簧劲、折叠劲郭老师讲劈拳的蓄力发力用了上面这几个词。听老师说,师爷卫春元先生没什么文化,把劈拳的蓄力发力概括为:“吃进去,吐出来即可。”其实师爷说的也相当有“文化”呢,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也是说这个吗?6、 再说说“以形导气” 李仲轩老人有这么个说法——“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亮丽,就是气的作用,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作‘息’,劈拳就是练息。”——把气和息割裂开来讲,对吗?这点我不能苟同。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重视养气炼气在我们的文化中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庄子》、《素问》、《灵枢》、《难经》这些古文献都有相关论述。与炼气相关的最早的出土文物“行气铭”依字体大致可认定为战国时期器物。 “行气铭”器形养气炼气在战国秦汉时期属“行气”和“导引”范畴。“行气”就是呼吸吐纳之术;“导引”则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庄子·刻意》),以形体的屈伸俯仰结合呼吸吐纳。郭老师特别强调“以形导气”,他说这是他的歪理,其实反而可能是正理、至理,源头就在引体导气的“导引”之术。 “行气铭”铭文 :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之本在上,地之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行气”也好,“导引”也好,核心都是呼吸吐纳。炼气化神的奥妙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强分气、息。劈拳练息也就是炼气。劈拳是基础,是母拳,要下至少一年的功夫,不是为了练打法,甚至不是为了练发劲,可能正是因为它炼的是气,是根本。7、 丹田即小腹炼气绕不开丹田。丹田是什么?作为一个名词,“丹田”可能出现较晚,因为这是模仿外丹术的说法——“借外丹力修内丹”——肯定出现在炼丹术之后。据学者考证,最早见于东汉恒帝延熹八年边韶的《老子铭》“存想丹田,大一紫房”。行气导引技术本身肯定早于外丹术,因为不假外力,不需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在没有“丹田”一词前,“丹田”称“本”或“原”。如上文“行气铭”中的文字——“天之本在上,地之本在下”可能即指上下丹田。而《难经》中则有“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的文字。丹田是本,是原(源)。对其形态大小(“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方圆四寸”)甚至颜色(“其中央黄,左青右白,上赤下黑”)《仙经》、《难经》等古文中都有描述。位置则多表述为“齐(脐)下三寸”。当然,这是所谓下丹田,还有上丹田和中丹田,具体的位置表述不尽一致。听郭老师说,练拳日久,丹田的鼓荡翻合是可以切实感受的,练劈拳应着意体会这种内在的鼓荡翻合,这就是所谓用身体里面打劈拳。他说他的师叔张标老师傅(张士林之子)下腹有丹田坚硬如铁,可以实实在在地摸到。丹田是不是一个有形有色的“实在”?不妨存而不论。郭老师这句“丹田即小腹”为初学者提供了门径,不妨先把玄谈撇下,老老实实从小腹的逆式呼吸练起,如能有造化从此门径登堂入室,我们也许就能感受到更加具体实在的丹田?巧了,偶然翻阅薛颠先生的《象形拳术真诠》,第二十页上竟赫然写着“丹田俗名小腹”。看来假话能有很多种说法,而真话恐怕只有一种,而且反而听来平淡无奇。 8、劈拳打法有两种前脚占位后(暗腿上身)。一种是直接用胯撞打(铁三角撞打),即形意拳中的“顶”;一种是撞后击打,击打时用腕,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劈拳打法。9、具体动作老师纠正过这些:(1)沉肩。忌耸肩努力,肩部要适度放松;(2)坠肘。蓄力一缩肘要合,要有向内的裹劲。发力打出去的定式仍然是坠肘,不要打成开肘向外;(3)似正非正,后肩送上;(4)按手要注意腰的一展一合,波浪的意思要体现在身体上;(5)体会如犁行,人整片整片向前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