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阳关残雪 2019-06-24

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唐宋诗病举隅

唐宋诗病举隅│声律篇:(8)上尾

(本文观点:《今传是楼诗话》云:“今之为诗,犯八病者,触目皆是矣。”可以说,犯“上尾”之病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唐人比较讲究避“上尾”,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一些诗论家却仍将“上尾”视为诗病。

近体诗有个讲究,就是律诗要避免“上尾”。什么是上尾?王力教授在《近体诗·上尾》一节中,用了十多页的篇幅,专门对上尾作了阐述。他说:“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由此可见,“上尾”是指在近体诗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则犯“上尾”。在《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而且还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老节渐于律诗细”的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近体诗的格律在盛唐时期已经完备。律诗虽然在原则上不必考虑句中各仄声字的上去入三声,但“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譬如唐代杜甫《曲江》:

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杜甫《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通过对杜甫《曲江》一诗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白脚句都是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安排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声递用”。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正格。譬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上),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去),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入),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上),浑欲不胜簪。

本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首句若不入韵,势必有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但声调相同的句脚必须隔离。像《春望》颔联出句句脚用去声,颈联出句句脚用入声。至尾联方得用去声或上声。

由此可见,我们这一节所说的“上尾”病与“八病说”中提及“上尾”病(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略有不同。下面两种情况是专门针对律诗“上尾”病而言的:

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刘长卿《对酒寄严雄》

第一,白脚尾字同声

在律诗中,白脚句(不押韵的一、三、五、七仄尾句)相邻两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称为“上尾”。此类情况又分“大上尾”(三句白脚连用同一声调)和“小上尾”(两句白脚连用同一声调)。先看“大上尾”病例,譬如唐代刘长卿《对酒寄严雄》:

陋巷喜阳和(平),衰颜对酒歌。

懒从华发乱(去),闲任白云多。

郡简容垂钓(去),家贫学弄梭。

门前七里濑(去),早晚子陵过。

本诗三、五、七句尾“乱、钓、濑”三字皆用“去”声字,犯了严重的“大上尾”病。宋代著名的欧阳修在《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诗中:“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也是如此,本诗三、五、七句尾“出、角、客”三字皆用“入”声字,也是犯“大上尾”之病。

再看“小上尾”病例,譬如唐代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平),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上),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去),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去),悬知独有子云才。

此诗本诗五、七句尾“度、赋”二字皆用“去”声字,并且连用,故犯“小上尾”病。

上尾可避可不避,但“四声递用”才是律诗的正格

杜甫《秋兴》

第二,尾式结构相同。

在律诗中,连续四句诗尾语法结构相同者。也被视为“上尾”。譬如杜甫《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鱗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对于这首诗,仇兆鰲在《杜诗详注》中则认为:“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词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龙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也。” 即同一首律诗中四句以上句法雷同,缺乏变化,又称“四言一法”之病,又如唐代李商隐《访隐》:“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本诗前四句尾句法相同:“到层峰”“依老树”“从平楚”“自上方”,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也可以说是犯“上尾”之病。像这类犯“上尾”病的,传世的名作也有不少,比如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犯“上尾”病,但仍然脍炙人口。

《今传是楼诗话》云:“今之为诗,犯八病者,触目皆是矣。”可以说,犯“上尾”之病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唐人比较讲究避“上尾”,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一些诗论家却仍将“上尾”视为诗病。对于诗家来说,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这极苛的束缚,不妨待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诸要素之后,再精雕细琢、锦上添花,臻于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