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95—9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比和比例。板题。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这部分知识有“比和比例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 “比例尺”这四部分内容。每小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难点,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一)学生活动开始。 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 (二)展示学生成果,让学生说出如此整理的理由。 (三)教师小结:通过你们这样的梳理,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三、基本练习,适时巩固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多媒体出示: (一)口答: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填空: (1)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2)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4)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0.2:7,那么a=( ) (三)选择:(题见教材P98第五题) (四)做一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各两题。 (五)开放题。 1.一位工程技术人员把一条长800千米的高速公路画在1:5000000的图纸上,应画多长呢?他进行了如下面的计算: 解:设图纸上应画X厘米。 800千米=800000厘米 X 1 ————= ———— 800000 5000000 X = 5000000 ÷800000 X =6.25 所以他认为应该画6.25厘米。请你判断这位工程技术人员解答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改正后并写出正确解法。 2.操场长28米,宽20米,把它画在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选怎样的比例尺比较合适?画好后的篮球场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自评 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课后发现在复习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习》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 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