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脾胃湿热论治小儿手足口病

 色即是空0000 2019-06-28

李伟珍 李汉荣 张汉辉 何广吉 何耿华

(广东省茂名石化医院、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手足口病,因春夏季发病率高,又名夏季疱疹综合综,是由多种 肠道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患病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病理特征为在手、足、口、臀四大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并伴有发 热、咳嗽、流涕、流口水、口唇黏腻不爽、味淡而甜、舌苔厚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口腔里的水疱出现比较早,主要位 于舌与两颊部,以及唇齿侧,且极易破溃糜烂,具疼痛感,影响小儿 进食。皮肤上红色的小丘疹,顶部易出现水疱,无疼痛和痒感。多数 患儿病情发展迅速,甚至最后导致死亡[1]。由于该病的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传播率广,威胁到我国广大地区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受 到卫生防疫及医疗机构的足够重视,对于此病的研究进展屡屡见报。 中医药在防治大规模传染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辨证论 治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治疗手足口病的不可忽视的要方,得到广大患儿家长的好评。

1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损伤,也是诸多疾病产生的源头和诱因

1.1 脾主运化水液

脾将胃中的食物转化生水谷精微和气血津液布达五脏六腑,四肢 肌肉,使皮毛头面及身体各个器官得到濡养滋润,保持生命的生机和 活力。脾为中土,土则孕育生化,为万物之母,灌溉之精生焉。脾土 中生水谷之精上输肺金,下滋肾水,是水液正常运行的中央枢纽,水 液的升降输转均赖于脾的运化。若脾运化失司,则上行有碍,下达受 阻,浊中之清不能被蒸化,浊中之浊不能被排出,水液代谢失去平 衡,导致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1.2 脾喜燥恶湿

脾为太阴之土,阴得阳始运,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阳气 的生发。外感湿邪或水湿内聚都会损伤脾阳,耗损脾气,使脾气亏 虚。脾气虚弱,则土不制水而反克,不能运化水湿,反过来又会使痰 饮内聚水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脾气健运的前提条件就是脾处在干 燥清爽的环境中。若湿邪困脾,则津液不能数转布散,湿浊内聚,弥 漫全身。湿性重浊黏滞,湿浊困阻脾胃则可见纳呆、恶心呕吐,湿浊 上泛于口则可见口唇黏腻、味淡而甜,舌苔厚腻,口角流涎。湿犯上 焦,则可见咳嗽、流涕。痰湿郁久而化热,固见发热[2]。

1.3 脾主升清

脾宜生则健,脾的运化功能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从而升清 降浊,协调气机。若湿浊困脾,脾的升清作用失调,则清阳不升, 则精神疲惫,内郁体内而发热;湿浊不降,停滞积聚则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1.4 出现皮疹或疱疹的部位是足阳明胃经或足太阴脾经的循行部位

足阳明胃经主干和分支经过面颊、腹脘、口唇、手足等部位。足 太阴脾经经过舌、腹脘、足等部位。所以,从手足口病发病的部位来 看,手、足、口、舌的皮疹或疱疹,口唇的黏腻发甜,以及恶心呕吐 等腹部的不适,都应归病于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湿热郁久[3]。

1.5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的食欲和口味都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 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若湿遏脾阳,耗损脾气,使运 化失司,清浊升降失衡,反映在口唇的病理表现就是口甜黏腻、口淡 乏味,且舌苔厚腻。若脾胃湿热,则口唇部会出现疱疹。口唇的黏腻,两侧的疱疹,食欲的减退,都应归咎于脾的湿热[6]。

1.6 夏季心火旺盛累及脾胃

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天炎热,万物生长旺盛,固夏季属火。 五脏之中心也属火,所以夏季心火旺盛。而脾属土,火能生土,故心 是母脏,脾是子脏。母病及子,母脏之病会累及子脏,心火旺盛也会 传及脾土。肺属金,土能生金,因此脾胃之火热也能累及肺金,使肺气失宣,以致咳嗽流涕,气郁发热。

1.7 夏季易感热邪,湿热互结 火热为阳邪,旺于夏季,其性趋上。

脾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犹 易感火热之邪。火热燔灼、升腾、向上,故火热之邪多侵袭人体上 部,口舌面颊生疱疹。湿性黏滞,常与热邪互结,湿不去,热不退。 热则恋湿,热赖湿而栖,缠绵不去,湿郁久而化热,湿热益盛[4]。

1.8 小儿脾气本虚,邪实正虚

小儿发育未全,形气未充,脏腑之气本虚。小儿脾气未足,运化 能力不强,易感湿邪。湿邪困脾,损伤脾阳,阻遏脾气,脾阳不振, 运化失司,水湿内生。而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最易滞留于脏腑经络, 湿滞脾胃,气机升降失衡,经络受阻,损伤正气,正邪相搏,正弱邪 强,难以驱邪。脾胃得病,食欲减退,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再 加上口腔疱疹,影响进食,水谷精微无处化生,气血津液化生无源, 脾气更无力输布水谷之精,滋养身体各个部位,使身体缺乏营养,免疫力下降,正气更虚。火热之邪侵袭,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 导致气随津脱而津亏气耗;另一方面直接灼伤津液,伤阴耗气。阴液的亏损又会累及阳气的生发,阴损及阳,阳虚则不能化阴,水行受阻,湿则更甚[7]。

1.9 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分扶正和驱邪两方面

首先要祛除脾胃之湿,使脾阳升散,气机条畅,脾阳的运化能力 增强,加强水液的运化,运走停聚的水湿。湿去则热邪无所依附,再 用清热之品,清热燥湿,湿化则热去。其次,因为小儿脾气虚弱,再 加上疾病耗损脾气,损伤正气,因此组方中应加入健脾补气,滋补脾 气,固护正气之品,补脾养脾,培土以治水,使脾土运化水谷精微、 运化水液、升清降浊的功能得到恢复。脾气健运又有助于正气的恢 复,抵抗力增强,扶正以卫邪,正强则足以胜邪,邪从阳明出太阳, 最后痊愈。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5月我院儿科门诊部已确诊为手足口综合综的患 儿50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3.8岁,男20例,女30例。入选病例均 具有以下症状:手、足、口、臀四大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并伴有发 热面赤、咳嗽、流涕、流口水、口唇黏腻不爽、味淡而甜、舌苔厚 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且热毒长时间恋邪不退, 病程期间常有发热。

2.2 治疗方法

采用清热祛湿,健脾补气法,予以利巴韦林片基础上[8],联合芩藿 双清饮基本方根据中医辩证适当加减,处方组成:黄芩9g,霍香9g,香 薷6g,银花6g,连翘6g,大青叶8g,淡竹叶6g,厚朴5g,茯苓5g,扁豆 花6g,神曲5g,芦根6g,青蒿6g,蝉蜕6g,生甘草3g。服药方法:水煎 取汁180mL,每日1剂,分3~4次温服,小于3岁患儿用量逐减。

2.3 疗效评价指标

治愈:手、足、口、臀四大部位出现的皮疹或疱疹结疤变硬,颜 色变暗,并渐渐消退;发热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无咳嗽、流涕、流 口水等症状;舌苔由黄腻苔变为薄白苔;口唇无黏腻不爽、味淡而甜 之感;食欲增加,无恶心、呕吐等症状;精神状况良好。好转:部分 皮疹或疱疹结疤变硬,颜色变暗,并渐渐消退;发热症状减轻,体温 下降;流口水减少;舌苔变薄;口味增加,恶心呕吐减轻。无效:临 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5]。

2.4 治疗结果

本组50例患儿中,痊愈4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6.0%。

3 讨 论

芩藿双清饮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原则组 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泻脾胃之湿热。方中重用黄芩清热燥湿, 重用藿香化湿止呕,芳香醒脾,温化中焦水湿;辅以香薷化湿和中, 厚朴芳香燥湿,扁豆花解暑化湿,和中健脾;银花与连翘相须为用, 辅以蝉蜕,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大青叶、青蒿清热力 强,凉血解毒;竹叶、芦根合用清热除烦,利尿除湿;再加茯苓健脾 利湿,神曲健脾和胃;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以调理脾胃 为主,共奏清热燥湿、解毒凉血之功。本方不仅有很好的解表退热功 效,还减轻了利巴韦林片治疗手足口病所致疲倦、头痛、失眠、食欲 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提高痊愈率,缩短 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 胡燕,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29-32.

[2] 张琳,何德根.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11, 7(4):36-37.

[3] 谭婉君.中医辨证论治小儿手足口病[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 (12):2078-2079.

[4] 祝木平.手足口病的中医认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9):160.

[5] 郭洁.重症手足口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33):253-254.

[6] 陈振怀,谢爽,魏志敏,等.中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J].河北中 医,2009,31(10):1497-1498. [7] 赵守成.小儿手足口病防治体会[J].安徽医学,2009,30(3):45-46.

[8] 项兆蕊,曾星,李国敏.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J] .中 国医药导报,2009,6(32):123-1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